“先學起來,終歸有用”可能是個陷阱

1、

上大學那會,很多人都很熱衷于考證,計算機二級、人力資源管理師三級、會計從業資格證,證券從業資格證等等證書,還包括硬性要求的英語四級,自己本專業應該考的證,雜七雜八加起來,一個學期最起碼要考兩到三個證。

有人問起他們為什么要考那么多證的時候。他們大部分人總會異口同聲地回答到:

“我也不知道考這些證有什么用,但考起來終歸是有用的,如果沒去報名考試,我根本不會去看那個方面的書,而且這是敲門磚,以后多個證書多條路。”

聽起來好像沒問題,很正能量的考證勵志故事,還充滿著對未來職業生涯的深思熟慮,然而事實上真是這樣嗎?不知道有沒有用,先學起來,終歸是有用嗎?

我不知道當初考一大堆證的這些人后來找工作的時候怎樣了。

我只知道,當你拎著一大堆證書擺在面試官面前的時候,這些沉甸甸的證書可能非但不能給你應聘工作增加砝碼,相反的,會讓面試官強烈質疑你的求職目標,最終讓你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2、

以前讀書那會,我曾經花過一整個暑假和一整個寒假的時間學習EXCEL技能,我大學學的是會計專業,那時候我想到以后從事會計工作可能要大量地運用EXCEL方面的技能和操作。所以,未雨綢繆,與其到時候工作手忙腳亂,不如趁現在一口氣把它給學會。

那段時間從網上淘回來十幾本EXCEL工具書,還注冊過很多EXCEL論壇賬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進行系統學習,可是結果是,無論我怎么努力,我的水平跟一般入門者似乎沒什么區別。

更要命的是,我當時已經產生了這種念頭:EXCEL涉及的內容這么廣泛,有函數、有數組運算、有VBA、有圖表圖形,每一個的內容看起來都是無底洞,我到底應該學哪一個。

每一個我到底要學到什么程度,究竟學的這些東西,有多少會用到我的工作上,又有多少哪怕我十幾本工具書都翻完,都很難用到工作上。

后來的事情果然讓我失望,我的第一份工作就跟本專業無關,往后的工作中幾乎很少出現需要我編輯大量表格和運算數據的工作。僅有的幾個關于EXCEL工作的難題,我后來上百度、EXCELHOME,甚至問同事,經常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就搞定了。

那個寒暑假埋頭苦干學習出來的東西,幾乎忘光了,我用一整塊完整的時間,去學習一門不知道以后有沒有用的技能,結果發現,大多數是沒有用的,還比不上我用碎片化的時間,碰到問題當場解決來得簡便快捷。


3、

很多人說,你也太功利了,現在沒用不代表以后就沒用。

是的,從漫長的人生長河來看,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你所學的每一樣東西,都很有可能會在你未來人生的某個時刻,派上用場。

這就如同你小時候讀過的一句名言:時間是一切財富當中最寶貴的財富。后來你在人生的某一個時刻突然感到時間的寶貴,你會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然而真的是這句話派上用場嗎?

就算你所學的那樣東西,你確定不需要重新學過。

4、

很多人一談到功利,總覺得是個貶義詞,唯恐避之不及。

“不知道有沒有用,學起來再說,終歸是有用”這種心態本來就很功利。而這種心態最要命的地方不是功利,而是看似很努力,其實是在漫無目的地做一些事情來填補自己對未來的恐懼感。

比起有目的性的功利,這種漫無目的的學,總會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這樣一個念頭:我學了這么多怎么沒見進步,我到底在干什么,我做這些都不知道對未來有沒有用,而我卻浪費了這么多時間,既然不知道有沒有用,不如干脆學點有用的東西。

所以,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人,什么東西都會一點,什么東西都知道一點,但是這些技能和知識,往往只流于表面,真正需要他們派上用場的時候,只能認慫。

5、

比起那些功利性、目的性很強的人,那些什么都去學,什么都去做的人,其實更加印證了他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和焦慮。

他們渴望一次性解決未來出現的所有不可控的事情。考那么多不知道有用沒用的證,就是在為未來的不確定性買一份保險一樣,會計的工作不要我,我可以找人力資源,人力資源的公司不要我,我可以找老師的工作。

但是他們真的擁有做這些工作所具備的能力和素質嗎?還是僅僅買一張證書來消除心中的恐懼。

他們不是要留條退路,是要留很多條退路。

我們都知道孤注一擲的勇氣和魄力,同樣也知道退路一多了,人自然也就失去了往一個方向堅持的必要。

既然有那么多退路,那我何必需要苦苦支撐。


5、

當你沒有方向的時候,又試圖通過學習來消除對未來職業的焦慮和不安全感,可以嘗試下面三種方法:

掌握職場通用技能

在不知道有用沒用的前提下,如果非要學習一門什么知識或者技能,那么建議學習那些職場通用技能。

很多人容易忽視諸如職場溝通技能、寫作技能、表達技能這些通用技能的學習。

恰恰是這些技能,能夠讓你在不同工作內容之間實現順利的切換。

我在初入職場的時候,是被分配的銷售崗,而做銷售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業務技能的培養和客戶關系的維護,除了這些,我在工作過程經常會碰到需要和不同部門的人溝通,寫商業文案和銷售報告,進行產品資料培訓等等。

這些工作占到了我平時工作的百分之八十,專業技能運用的時間僅僅只有百分之二十。

需要跟不同部門的人打交道培養的是溝通協調能力,寫商業文案培養的是寫作能力,做產品培訓訓練的是表達能力。

我一開始就非常注重對這些能力的學習和提升,因為我知道,這些能力,不管你以后從事什么工作,哪怕是做個自由職業者,都會經常用到。

在實際工作中碰到問題、解決問題

正如我上文提到的,我花了一整個寒暑假學習EXCEL技能,最終為什么無疾而終。原因就在于,我沒有面對實際工作的應用,沒有把我學到的東西立即應用到實際的工作場景之中。

學了東西如果沒去用,等于沒學。這個道理老祖宗很早就告訴我們了。

所以很多人經常問,如何系統地學習一門學科,怎么樣循序漸進地學習PS。還要很多人總會想,我要把這些技能都學好了,再去市場上找相應的項目。

我都會告訴他們,不要系統,不要循序漸進,不要等到什么都完美了才去出手。

要想學心理學,找本書一邊看一邊思考,一邊觀察周圍的人、事、物,一邊實踐,在實踐中檢驗你學到的理論,然后通過一個一個實踐,重新構建那個系統的框架。

那是你通過學習和實踐自己搭建起來的系統的框架,而不是別人給你的,也不是教科書上畫的那個思維導圖。這絕對比你系統地學完然后再去做,要容易得多,順利得多。

從一個原點出發,散發出無限多的可能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為什么我跟那些牛人擁有同樣的時間,我也跟他們付出同樣的努力,為什么他們在很多領域都做的非常出色,而我連一門技術甚至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

原因是,人知識和思維的廣度,起初都是從一個原點出發的,然后在原點出發的基礎上,開始開枝散葉,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慢慢地就會接觸到很多其他與之相聯系的其他領域的知識。

而這種由一個原點出發并逐漸擴散的思維路徑,學到的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其實是有串聯的。

就好像我過去特別想學的一門學科叫邏輯學,我知道特別有用,對提高邏輯思維很有幫助。但是一看到那些邏輯學的書就特別犯困,非常晦澀難懂,學了好久都不知道在學什么。

后來我接觸寫作,并隨著寫作技能地越來越深入,文章需要我有非常嚴謹的邏輯結構和語言組織能力,段與段之間是遞進關系,還是并列關系,文章是先從整體再到局部,還是從局部映射出整體,這個時候我突然意識到,這不就是我心心念念想要提高的邏輯思維嗎?

由于知識結構本身的相關性,我由一門技能的深入學習,在不知不覺中,把另外一個學科的基礎技能也掌握了。

如果一開始我的思考方向是先提升思維邏輯,再去寫作的話,那么寫作這條路不知道要等到何時才能開始走。

當你沒有深入了解時,每一個領域都長著五花八門的臉,而當你深入到他們的精髓的時候,你會發現,萬變不離其宗。


結語

我們時常會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焦慮和擔心,擔心自己的工作看不到前途,擔心自己的崗位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所以我們總是戰戰兢兢,試圖讓自己掌握更多的技能,來應對未來的風險。

這個世界更加青睞于那些能夠在某個領域上面做到頂尖的人,能夠通過彼此互相協作讓自己的優勢最大化、讓自己劣勢最小化的人,而不是一個樣樣只是過得去的多面手。


樹大招瘋原創,同步發布于《讀者》公眾號2017.5.16期第二版文章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