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是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背景的一部電視劇。那個年代政策變化快,人們總是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中起伏不定,如驚濤駭浪中的小船一般身不由己。
春燕因為工作熱情高、技術好,一直都是大眾浴室的骨干,漸漸地成為市里重點培養的年輕女干部,成為了浴室副主任,還搬進了干部樓。另一波浪潮襲來,又被扣上了其他的帽子,勒令限時搬出干部樓。
馮化成也一樣。本來是反革命,后來平了反,又成為了著名詩人。因為一首詩,一次運動,再次成為反革命。連秉昆都受了連累,被關了半年。
馮化成是一個純粹的人,他只有文學藝術,不知道其他。這樣的一個人,當然會讓周蓉這樣的人傾心愛慕,但是也注定會被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人所拖累。
秉昆缺少主見。姐姐姐夫的事情還沒有搞明白,還沒有到有結果的時候就貿然地告訴了母親,造成了周母急怒之下發病成了植物人。
虧得有鄭娟,為他擔起了照顧母親和侄女的重任。秉昆沒有父親的細致入微,周志剛是經歷過生活的苦楚的,因此他看到妻子雖然成了植物人,但被照顧得氣色好、干凈,就明了鄭娟的艱辛付出。沒有鄭娟的付出,秉義和周蓉不可能安心工作學習,也就沒有了雙雙考上北京大學的好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鄭娟是周家的大恩人。因此,他從最初的強烈反對,到了如今的心懷感激,接受了鄭娟。
秉昆終于爺們了一把,當眾承認了與鄭娟的關系。這在他太難了,他還不是一個有擔當的男人,就像周志剛說的,委屈鄭娟了這么久,早就該給人家一個名分了。男人就該有男人的感恩心和責任心。
沒看過小說原著,不明白電視劇為什么選擇周秉昆這樣一個角色來作為全劇的主線。從性格角度來說,周秉義、周蓉、鄭娟甚至周志剛都比他更適合作為主角和主線來展開敘述。秉昆身上沒有秉義、周蓉、鄭娟的閃光點,也沒有周志剛那樣豐富的人生見解。他性情軟弱、平庸、缺乏主見,身邊的朋友也只是跟他一樣的平凡人物。
《人世間》追劇到現在也沒有多少集,卻有點追不下去的感覺。就這情中的主題,上山下鄉、地富反壞右、知識分子境遇、老革命的被打倒、平常人的生活,似乎都寫到了,但又沒有哪一點寫得深入和透徹。可能上面的每一個主題,都曾經有過極為出色的作品了。又或者,是作者的雄心壯志,力度全景展示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
才開始看時,以為是以周家三個子女作為三條主線來展開劇情,看到如今,秉義與周蓉這兩個原本更有特色和個性的人物參與度不高,只是通過他倆反映一個建設兵團跟知青的生活。
這部劇沒有像以前的大多數作品一般,選擇一個“高大全”的人物來作為主線,反而選擇一個平凡、有著肉眼可見的性格缺點的人物來作為故事的主角。這樣做的風險也是存在的,就是劇情太過平穩,缺少低谷與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