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戶,何以知天之大?
若出戶,無奈人足之小。
旅行的意義,給了自己時間,去看看除了你的家鄉,還有這么多的地方。哪里是高樓林立,哪里是空氣清新,哪里是文化古城...有太多太多的地方了,等著踏遍,需要給自己點時間。
武漢的別稱叫江城,之所以喚它作江城 ,是武漢隔兩江立三鎮,水域面積廣,古時人們親切喚它為江城。
提到武漢,想到的自然是武漢的熱干面,武漢的鴨脖(大部分吃貨想到的都是吃的),還有武大成片的櫻花...其實武漢還有其他的景色,行于江畔,看水波蕩漾。
第一站去的古琴臺,就是有高山流水、伯牙子期故事的地方,大概是我們去的很早,不經意從側門直接繞進去了,園內人煙稀少,大爺大媽們舞劍、練太極展現出一種靜謐的清晨生活。
喜歡這樣的景,秋意濃,還無人。若不是趁著節假日,想出來玩玩,我想可以一整天待著,很舒服。
沿著龜山路一直走,可以從古琴臺步行至晴川閣,就是那個晴川歷歷漢陽樹的那個晴川。龜山路上有一些涂鴉,有藝術的氣息,后來才知道,那里是漢陽藝術區,可惜我未曾看到它熱鬧非凡的一面,現在有些沒落。晴川閣,在這里可以遠眺武漢長江大橋,還可以遠眺黃鶴樓。
武漢以它的涼涼秋意歡迎我,也以它的霧霾歡迎我。站在晴川閣上,我望不到長江大橋的另一端,也望不到彼岸,心里略有些失望。
本想跨越長江大橋,無奈,沒有找到口,所以打的去彼岸的首義看看紅色文化。還是要感嘆一下,國慶的時候,人多車多,從這頭可以堵到那頭。同樣的人,也在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前排著長龍,等待目睹紅色文化。
中國人銘記歷史,歷史讓國人不斷前進。
好像在外游玩時間總是過得很快。武漢有很多條街,街上永遠都是人頭攢動,品味了武漢的吃。比較有特色的蟹腳熱干面,很多蟹腳。
列車出動,看著高樓后退,緩緩駛向目的地——頭道街(古德寺)。從地鐵站出口,看到路邊在賣早餐的,正值早餐時刻,這樣的場景正合適!邊走邊吃,也別談什么形象了,吃還是最重要的。在小巷里穿梭,抬頭看到小巷縱橫交錯的電線,居然都用來掛衣服,這也算一種文化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一次見到這樣的,特制的衣架,特制的撐衣桿,特別的文化。
看過古德寺的圖片,都知道它的建筑很特別。等自己親眼見了,真的覺得很特別,又要感嘆人類的鬼斧神工。它是寺廟,可它的外觀卻結合了多種文化,方柱、圓窗、長窗...總體充滿了哥特式風格。
真的見了,才知道它多么輝煌。
古德寺的清晨,有念佛誦經者,經聲環繞,心可放下。
從古德寺奔往曇華林,一個文藝氣息的小巷,人頭攢動,熱意滿滿。
人累了,風景都變累了。回去休息了片刻,晚上繼續。
晚上去的戶部巷,公交駛過長江大橋,可以依稀看到黃鶴樓——天下江山第一樓,確實有它獨特的魅力。靠近它,不曾知道它的美麗;遠觀它,話語顯得那么蒼白無力。
途經黃鶴樓,到達戶部巷。戶部巷的人吶,用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來形容是正確的。人頭攢動,都是為了美食而來,各種烤肉串,熱干面,鴨脖,豬蹄等等等...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嗯,看來大家都是為了吃而來的,只有品味了當地的美食,才算沒白來一趟這個地方。
戶部巷在長江大橋旁,吃飽喝足,就可以去吹風啦,感受一下長江的風,是不是吹的更舒服...
喜歡夜景,卻拍不出它的美,那就湊合看吧。
我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還是在看風景,因為人太多,不會看到我的。原來橋上通不往橋下,所以就去偷了一張圖來。
一大早匆匆忙忙,輾轉搭往省博的公交車。到了目的地,從那頭排隊排到了這頭。
從彩陶到玉,從玉到銅器,從銅器到人頭古化石...觀摩了一場歷史演進,欣賞了一場人類的巧奪天工。人從猿的進化,賦予了人類行動、思考的能力,創造了一篇史詩。
? ? ? ? 劍身千年不銹
古代的大家閨秀都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可知,音樂對于文人雅士來說,是一種很大的聽覺盛宴。古人愛音樂,歷史總是能夠證明,就如伯牙子期,少一個知音吶。現代的音樂就品種繁多了,還是喜歡聽以前的歌,經久不衰。
東湖之畔,省博之約。這里的風景很好,我們下次一起來。
東湖的景,不知該如何說起。我們準備去磨山景區,乘公交,從這頭坐到那頭,路程著實遠,又走了兩公里,才到達目的地。這時候,沒有櫻花,沒有荷花,沒有杜鵑,磨山在過秋,以它的閑適,寧靜,迎接旅人。去的不是時候,也罷,自然還有值得它的地方,賞花之時,還會遇見么?
從磨山去往武大,為了看它的牌樓。
每一個地方都有它可以欣賞的地方。
去過江漢路步行街,去過楚河漢街,最后來光谷步行街,每條街都有它的特色,我最喜歡光谷步行街了,它的歐式建筑,歐洲風格蔓延整條街,很喜歡這樣的風格。
最后以一碗熱干面結束我的旅程。
去過一座城,留下一段記憶。
時光匆匆,物是人非,唯有記憶。
生活還在繼續,希望自己能一直在路上,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下一個旅程,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