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詩人鄒緝寫洋河的詩中有這樣的句子:“岸上居人才數家,茅茨深處見桃花。少婦河邊汲清水,老翁門前看雛鴉。”田園風光令人神往,好一處清靜悠閑之所。
古鎮風光
洋河相傳古時候稱白洋關,關內關外除了水面,就是長滿了蘆葦、茅草、蒲草的灘涂、堤壩,良田很少。居民建房,就地取材,大多用茅草蓋頂,所以遠遠望去,分不清哪里是堤壩,哪里是房屋。人們在開墾出來的田邊地頭、門前屋后栽上桃樹、柳樹。春天到來時,蘆葦依依,垂柳青青,在無邊的綠浪中忽地冒出片片桃花,紅綠相映成趣,令人心曠神怡。
水多成患
古洋河的水多,這給交通帶來了便利,為農田灌溉提供了資源。洋河的先民傍水而居,以水養人。但是,水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大大小小的麻煩,有的甚至是災難。水邊風大,茅草屋頂被風吹翻也是常有的事情。當時的人們生產力水平和抗災能力都比較低,面對不期而至的災禍,往往感到無能為力。甚至認為是某一方鬼怪在作祟。
種桃消災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桃木辟邪”的說法已經流傳了幾千年。相傳,在東海東少山上住著神荼、郁壘二位神仙,他們各手持桃枝,專司捉妖拿邪。捉住妖邪即用手中的桃枝抽打,輕則擊打變形,重則擊斃喂虎,永世不得超生。久而久之,妖魔鬼怪非常懼怕神荼、郁壘二神,更懼怕他們手中的桃木杖,把桃木杖看做懲罰刑具,一見桃木即躲而避之。桃木因為能辟邪蕩穢而被稱為“降龍木”、“鬼怖木”。所以,村落中幾乎每家每戶都會種上幾棵桃樹,用來辟邪消災。這些習俗一直延續至今,直到現在我們還會看到,老百姓在懷抱嬰兒出門的時候,手里常常會拿著一桿桃樹枝,以圖保懷里孩子的平安。桃木木質細膩,氣味清香,傳統文化中,我國早期的春聯都是用桃木制成,因此又稱桃符,也就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來源。
艷桃成景
春風吹來時節,一樹樹桃花爭奇斗艷。有的桃花幾乎是全白的,像是用玉雕琢而成;有的是粉白色的,花瓣上有一個個紅色的小圓點,就像一粒粒仙丹盛在玉盤里;有的全是粉紅色的,十分美麗。有的還是花骨朵,看起來飽漲得馬上要綻裂似的;有的花瓣全展開了,如云似霞,醉人心扉,一陣風吹來,片片粉霞或深或淺地散落,就像一只只花蝴蝶拍打著翅膀,翩翩起舞,叫人目不暇接,神迷意醉。
流水潺潺,芳草萋萋,碧波蕩漾,鳥啼聲聲,還有那漫天遍野的桃花,讓空氣的味道都變得格外甜蜜。如此美景怎不讓人留連忘返?明代詩人鄒緝寫洋河的詩中有這樣的詩句:“岸上居人才數家,茅茨深處見桃花。少婦河邊汲清水,老翁門前看雛鴉。”田園風光令人神往,好一處清靜悠閑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