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蟹腳癢
轉眼間中秋國慶已經過去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吃螃蟹的時節
這是一場蟹殼從青變紅的完美蛻變
同時也是一次味覺升華的過程
給大家普及一下大閘蟹的知識
什么時候吃大閘蟹比較好?
公蟹母蟹不一樣,不同產區的大閘蟹的生長情況也有差別,對于我們比較關心的陽澄湖,從現在開始就是好時候了。9月起陽澄湖就開湖捕撈,但陽歷10月下旬開始,大閘蟹就到了更大更肥美的時候。
選多大的螃蟹吃?
這取決于性價比和個人愛好。個頭大小并不意味著口感好壞,只是過癮和面子問題。對于我們這樣的雪蟹和北海道毛蟹擁護者,3兩半和2兩半,基本上感覺不出什么差別來。
如果不是送人請客,自己吃,大小適中即可。重要的是好吃,肉質結實,而不是看著唬人。目前看母蟹2.5兩左右,公蟹3.5兩左右是性價比較好的。
螃蟹寒性,脾胃虛怎么辦?
現代科學沒有關于食物寒熱,或者某種器官虛不虛的理論或者證據,也不可能回答這類問題。
螃蟹寒性吃多了不好?當然,這世界上任何一種食品吃多了都不好。營養豐富也好,昂貴也罷,都需要控制量。螃蟹是一種高蛋白質、高膽固醇的食品。成年人每日蛋白質攝入適宜量在50-60克,大約是2只大閘蟹的量。
傳統醫學中食物的“寒”是和食客腹瀉的癥狀掛鉤的。說螃蟹比較寒,因為有人吃螃蟹之后有常見腹瀉的癥狀。這來自兩點:1,因為螃蟹變質不新鮮等問題容易造成腹瀉;2,螃蟹是比較常見的過敏原,容易造成腹瀉。前者通過合理的選擇和烹調可以避免,后者則跟個人免疫系統有關。某些人對螃蟹有過敏或者不耐受等問題,自然吃了會不舒服,“寒”了。但對于不過敏的人來說,沒必要因此不敢吃螃蟹。
當然即便沒有這些問題,吃太多,或者天天吃,或者吃的不新鮮,或者生食,都可能會導致身體出現不適。加上秋天天氣變涼,吃螃蟹又是個精細活,很多時候吃到后面,螃蟹就已經涼了。而中國人又是從小訓練的只敢吃熱食的嬌氣寶貝,吃了后面冷的螃蟹就可能越發不舒服了。這時候喝幾口熱飲或熱酒當然就會舒服一些,于是順理成章的就會認為這是驅寒,而螃蟹=寒了。
大閘蟹哪里不能吃?
大閘蟹不應該吃的地方主要是腸、胃、腮這幾個部位:腸胃屬于消化道,腮是呼吸器官,這些部位容易積累污物,所以不要吃。
還有就是蟹心,傳聞中蟹心也很寒,這可能和蟹心作為循環系統內臟,更容易造成過敏、腹瀉有關。不過就跟其他動物的內臟一樣,吃不吃見仁見智了:有些人吃了不舒服,有些人和我們一樣不喜歡吃,有些人則無所謂,有些人則喜歡。
連接臍和殼的蟹腸
殼子里的蟹胃
殼子內兩側的蟹腮
中間需要找一下的蟹心
吃大閘蟹還需要注意什么?
1,不要吃生蟹,規避被寄生蟲或者微生物感染的風險;
2,不要吃死蟹,螃蟹是容易腐壞的食材;
3,同樣最好少吃醉蟹、腌蟹等,徹底烹調熟,才能去除可能存在的寄生蟲或者細菌問題;
4,去掉內臟、腮等部位;
5,不要吃太多,適量,成人一天2只左右比較適合。吃多了任何東西都會不舒服,和什么寒性什么虛沒關系,只是嘴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