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總是誤讀老人的心理需要
2011-04-25 17:31 閱讀(18)評論(0)編輯刪除
兒女總是誤讀老人的心理需要
“人生最痛苦的事不是沒有得到,而是失去。對于老人來講更是如此。”談到老人的心理需要,尹璞首先描述了老人的落寞。正值壯年的時候,無論事業上的成就還是朋友間的往來,都讓他們感覺很充實。而今這些都已成為歷史。尤其對于事業成功的男人,年輕時冷酷強悍,但到了老年,以前的角色顯然不能再扮演,就會產生很大的心理落差。
尹璞接觸過一些早年叱咤風云的人物,談及他們,尹璞說,這些人到了晚年比常人會更苦悶———他們有滿腦子的經驗與智慧,卻沒人肯聽。兒女忙于事業,不肯聽。昔日的老朋友,不是搬家離得遠了,就是去外地照顧孫子孫女了。而且,老朋友還會不斷“減員”,新朋友結交機會又越來越少。如此種種,令他們總是擔心,自己是不是沒用了?多余了?
而做兒女的,卻經常以“孝敬”之名,給老人傳達這樣的心理感受。尹璞舉例,有些兒女為了讓老人享福,不讓做這個,不讓碰那個。這樣的舉動,不僅不能讓老人感覺到享福,相反會覺得自己沒用。
還有人試圖通過把老人“帶入現代社會”,比如教老人一些高科技,傳遞一些“現代生活方式”等來填補寂寞。曾經找尹璞咨詢的一位鄭先生,在母親去世后,為自己孤獨的父親買了臺電腦。可是,老人家不但開不了竅,反而越來越郁悶,更覺得自己過時了,身體也越來越不好,似乎加快了衰老的速度。
還有一位成功人士為了孝敬父母,在郊區給老人買了套別墅單獨住。父母從此可憐透了,散步半小時見不到一個人影兒,進城走半天打不到車,母親身子骨不好,上樓到臥室都要顫顫巍巍走5分鐘。有老朋友偶爾來到,幾乎流著淚挽留:“能住這兒嗎?”“能下次再來嗎?”
尹璞告誡子輩不要以自己的方式孝敬長輩,“自己的意愿是一回事,重要的是真正去了解老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