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對我來說其實取得有點太大來,多少帶著點裝逼意味。這種帶有史傳色彩的文章應該是在一百年以后,由那些躲在嘎吱作響的歷史車輪之后的未來歷史學家們來進行不帶感情色彩的進行講述的。而我,既不是文學專業出身,又不從事文學創作,甚至連客觀的描述一件事兒也做不到。大家就把這個東西當成我對網文現狀和過往歷史的吐槽好了。這篇文章會很長,如果有一天坑了,也是很正常的。至于節操這種東西,能吃嗎?
真要認真論起來的話,我們的網絡小說從來沒有真正興起過,當然也談不上什么衰落。只是相對而言,2004—2008年這幾年算是網絡小說的一個頂峰。雖然公平的說,如今的網絡小說界無論是寫作環境還是寫作水平比幾年前進步的不是一點半點,小說題材方面也稱得上百花齊放,但是作為一個老書蟲,實實在在的是覺得網絡小說的輝煌時代已經快要過去了。
中國的網絡小說從根子上說其實是一個畸形的產物,是現實出版環境的極端嚴苛和網絡環境的極度寬松共同催生出的奇特產物。美國也好,日本也好,歐洲也好,都沒有向中國這樣龐大的網絡小說市場——并不是說這些國家的人不在網絡上寫小說,但像中國這種以在電子介質上閱讀為主,小說寫作和出版截然分開的情形確實不多。他們的網絡世界跟現實世界是幾乎是相通的,網絡上能寫的,現實中基本也就能出版;現實中出版不了的,網絡上也不太能寫。所以在當下中國現實出版界變得相對寬松和網絡環境逐步收緊的時候,這個畸形兒終歸就要走向正常。當然,一個極度虛胖的人走向健康,就要撇去身上多余的大量脂肪,網絡小說要真正變成一個健康的正常市場,也要揚棄掉現在的許多東西,比如起點中文網99.9%的小說。
網絡小說曾經是一個非常小資非常高端的概念,公認最早的長篇網絡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用現在話說就是一個高帥富和白富美的愛情故事。像安妮寶貝這種已經成為小資小清新標志性人物的作者便成名于世紀之交最重要的網絡文學網站榕樹下。在那個時代,網絡小說本質上跟王安憶之類主流小資作家的作品好像并無本質區別,大多數都是文學小青年們的涂鴉之作,題材則多數都是年輕都市男女的小情小愛小憂小愁。如果說有什么不同,大概就是很多作品都在強調主人公的網民身份。畢竟斯時會上網能上網是件頗值得驕傲的事情,除了要有錢之外,還要有那份閑心。當然也有少數模仿金庸古龍武俠、日本輕小說、西方式幻小說的短篇東西出來,這些就是后來那些網絡類型小說的鼻祖。
10多年后的現在,從退休閑著沒事大爺大媽到充滿好奇心的小學高年級小孩,從那些尚算年輕的縣處級干部到掙著高額辛苦錢的農民工,從胡子拉碴整天玩游戲的宅男大學生到精明干練的外企女白領,在網上看小說的人已經是遍布社會各個角落。10年間技術的極速進步催生出的是網絡小說文化的極度大眾化和普及化。當年的那些都市男女退居到一個名叫“都市類”的小小分類之中——即使這個分類中,也再沒有那種純純的感情,而代之以各種異能。人們最愛看的是《穿越異界之我成了XXX》或《黑道之極度XX》。彼時的諸多作者們或已功成名就,用一個新浪微博上加V的賬號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或早已泯然眾人,天天打卡上班回家照顧媳婦孩子,偶爾想起當年已是黃粱一夢了。
說白了,早期的網絡小說是以興趣為主,能出版掙錢要靠出版社慧眼識珠;后來的網絡小說,是商業寫作,能賺錢關鍵是吸引大量讀者。這一切的分野始于2004年左右起點中文網倡導的“小說長篇連載,讀者付費閱讀,作者分期賺錢”的起點模式,正是這種思路徹底改變了網絡小說的未來。
表面上看,這種起點模式是一件三贏的事情。網站可以繞過出版商直接獲得利潤,作者可以憑借辛勤勞動獲得收入,讀者則擁有了作為消費者的評價權,可以用腳投票。然則,愿意耐心等待作者慢慢更新高質量作品的讀者畢竟是極少數,大多數讀者要求的是作者能一天一更,一更數千字,最好還能雙更、三更。讀網絡小說畢竟只是消遣,只要情節大致過得去,文筆什么的好壞不是問題。小說網站為了迎合讀者也會在作者收入上設置諸如全勤獎之類鼓勵措施。但須知人不是機器,好的作品需要靈感而非單純的勤勞,而且有才華的作者多半慵懶。于是作者變分化成兩類,一類如煙雨江南和天使奧斯卡,寫作只是兼職,能寫的時候寫,不能寫的時候算。這樣他的作品能保持住起碼的藝術性,也能表現自己的真實想法。但作品的更新就很難擔保,長期斷更甚至作品太監和爛尾都不稀罕。另一類如唐家三少和天蠶土豆,盡寫一些熟練橋段,細節描述能省則省,千人一面創意近乎于無,讀的時候不需要帶腦子。但是能保證日更5000字以上,至少也能混個勤奮獎勵。
劣幣驅逐良幣,現實是唐家三少一年能掙好幾百萬,而粉絲還能越來越多。久而久之,讀者也就習慣了,以為唐家三少寫的才是好的網絡小說(所謂爽文)。認真寫書的煙雨江南、酒徒等人寫的書太費神費感情,是文青小說。起點這些網站總體上也是喜歡唐家三少不喜歡煙雨江南的,畢竟前者能給他們掙到更多的錢。后果就是,在起點推薦榜上已很難再找到一本能入眼的小說了。
2009年左右起點推薦榜上出現了兩本“神書”,一本名為《網游之少爺天下》,通篇都是“王小明今天去吃飯了,吃的米飯”這種幼兒園大班水平的文字;另一本名為《異天途》,通篇都是“地發酒瘋防空壕發揮法發解放就事論事計算機告訴十分難看飛機防空壕機了看法恢復哈發”這種明顯是亂敲鍵盤出來的東西。它們據說是一些對起點模式不滿的讀者炮制出來諷刺的,誰知因為更新迅速就被起點編輯放進了推薦榜。消息一出立刻引發讀者嘩然,即使起點立刻將這兩本書刪除也已無濟于事。
近幾年網絡小說的格局有所變化,出現了17K和縱橫這種“編輯推薦,整本簽約”模式的網絡小說網站。但是起點模式對中國網絡小說的影響力已然極大,核心讀者群的閱讀趣味已經養成,改變絕非一朝一夕的事兒。更何況,2010年后3G寬帶業務推出,微博等社交網站強勢崛起,對于那些略微高端的讀者,網絡小說已不是網絡娛樂重要選擇,起點模式下簡單單調的小白小說很可能將繼續強勢下去。
前面的話可能要讓人誤會我反對網絡小說的大眾化,其實我沒這個意思,更不認為今不如古。網絡小說這十幾年的發展非常迅速,已經成為了最重要的一種類型小說。甚至毫不客氣的說,現在的網絡小說就是當代通俗文化的代表。在技術快速進步,主要閱讀方式逐漸轉變為數字閱讀的大前提下,網絡小說與主流文學的合流是一個大趨勢,到那時候現在這種網絡小說寫作、閱讀、消費模式必然要變。現在看來,這十幾年網絡小說最重要的一個作用是培養了一個數以億計的讀者群,一個是極大地拓展了寫作題材和空間。但網絡小說作為“文學”這種藝術體裁,成就確實有限,能流傳后世的經典作品目前為止還看不到,只有少數幾部能看見經典的影子而已。這是可以理解的,十幾年畢竟只算一瞬間,網絡小說作者們又普遍年輕缺少閱歷,只要不去刻意迎合,寫的多了自然水平會長進。
在這個合流的大趨勢下,不但網絡小說要長進,主流文學更要改進。我感覺近20年來中國的主流文學界就像一個溫室,一個象牙塔,一個小圈子。只有擠進這個圈子里面,你寫的才能稱得上“文學”,反之永遠是“類型小說”。平心論,賈平凹、劉震云的寫作水平肯定要比所有網絡小說寫手高,但他們寫的東西或題材不刺激,或表達方式太前衛,并沒有多少人愛看。這個圈子還不是說作協的編制,而是一個從心里透出來的概念。郭敬明、酒徒包括唐家三少都是作協會員,但賈平凹見了這幾個人會認他們是同類嗎?恐怕不會。主流文學圈子一年出的作品不過數十,讀過的人最多百萬;網絡小說作品一年無慮百萬,點擊量數百億,但茅盾文學獎獲獎名單里沒有一個網絡小說的名字。主流文學不“主流”,這才是最大的癥結。所以我覺得這兩種載體能夠合流相互促進是最好的出路。
寫了這么多話,其實我想說的一點沒說清楚,只是一點點小雜感吧,算是這個坑的序言,下面正式開始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