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持有的生活???【日本】金子由紀子著 燕子譯

物品多是負擔

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常覺得擁有的東西越多,生活越富足。在商品泛濫的今天擁有的東西過多,反而給人一種生活貧瘠的感覺。物品數量過多隨之而來的麻煩也越來越多。

在一種臟亂的環境中生活不僅會讓人感到心煩,而且還會令人陷入嚴重的自我責備與自我厭惡中。

雜亂的房間還很容易造成物品的“丟失”。找東西不僅浪費時間,尋找過程中的煩躁也會變成一種沉重的心理壓力。

往往陷入“買東西”“丟東西”“買東西”的惡性循環。

獲得更為清爽舒適的生活空間—不持有

應該不持有的物品可以分為以下4種:1.超出自己管理能力的物品不持有;2.不鐘愛的物品不持有;3無法回收利用或轉送給他人的物品不持有;4.不適合自己、與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相符的物品不持有。

為了不給自己找更多扔東西的麻煩,同時為了避免剛收拾好的房間過不了幾天就恢復原樣,日常生活中時刻注意不要增加東西就成了最明智的選擇。

不持有的意義

不持有可以用4個R來表示,即縮減浪費raduce,回收再利用recycle,重復使用reuse,維修再利用repair。

珍惜并盡可能長久地使用手中的物品、不隨便浪費財物,這種不持有的精神正是當今世界為了實現有效利用目前有限的資源所必不可少的。肆意使用之后就隨意丟掉了,這種行為就是浪費,難道就不應受到懲罰嗎?

不持有的真正含義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物品的價值,使之物盡其用。

正因為那些都是好東西,所以才應該不斷地使用,將其作用發揮到極致。有形的東西終有損壞的一天。

如果害怕把東西弄壞而不加使用,那么你手中的物品將永遠無法得到合理的利用。是否想過,有些東西其實是藏而不用的,有些東西雖然擺在外邊,卻很少會去使用。我們每天使用的東西比想象中要少得多。用完就扔掉是浪費,但藏而不用更浪費。

不持有的真正含義是不擁有不必要的東西。

一件東西是否有用,除了擁有者外,任何人都無權發表意見和評論。

一旦決定扔掉就要當機立斷,不要拖拖拉拉,分好多次處理。

不持有的生活不是讓人們放棄使用便捷的東西,只是讓人們把“的確很方便,但對我來說沒用”的東西逐一拿來重新審視,爭取能夠做到“沒用的東西就處理掉,用不到的東西再好也不買”,如此一來,生活將變得簡單而純粹,即使有些事情需要花點功夫,也能夠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

為了不亂買無用的東西,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就買它了,其他都不要!”如果你能一直這樣想,就能與自己喜歡的東西為伴,快樂地生活了。

我們要事先了解自己的喜好,自己喜歡什么顏色?什么款式?哪個牌子?如果你已經認識到了這樣做的重要性,就馬上準備做一個筆記吧!

將手中的錢變成物品時,你要格外小心、反復思量。東西是無法再變回錢的,也無法用來換取生活經驗。

不持有是一種令人感到幸福的生活方式

減少數量讓你了解自己的需要

修行者到寺廟中修行時,只允許攜帶有限的生活必需品。這樣做是為了去除各種東西給人們帶來的雜念,從而使人平心靜氣,達到更好的修行效果。

我們也可以限制那些塞滿角落、無時無刻不刺激我們眼球的龐雜物品。

一旦將那些不需要的東西拒之門外,我們就能清楚的知道,到底什么是對自己有用的物品,什么是擾亂自己生活的物品。

當你過上不持有的生活,就意味著擺脫被物質拖累。它會喚起你對親自動手的樂趣和身體的記憶,這樣一種生活你又何樂而不為呢?

提高物品質量讓你愉悅

如果打算依靠數量不多的東西愉快地生活下去,那么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提高物品的質量。建議你連毛巾這種小東西也買自己喜歡的,選擇自己習慣用的。我們未必使用昂貴或是高級的東西,只要選擇我們喜歡使用起來很舒服的東西就可以了,即使是毛巾、香皂之類的小東西,也要堅持為自己特別挑選,這樣才可以慰勞自己、體貼自己,這些經常使用的物品如果是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哪怕只是看一眼,也會使心情得到放松。

不持有與節儉生活的異同

由于不持有的生活中蘊含著一種樸素之意,很多人便認為不持有的生活與節儉的生活很相似。二者相似之處就是不浪費錢,但是不持有的生活為了盡量不只持有多余的物品,如果遇到必須購買的物品時,則會無論多貴也要買。

創造清爽的居住空間

物品擺放

哪怕每件物品都極具魅力,如果沒有合理地擺放,而是將其隨手亂放,物品本身的檔次再高,也會令人視而不見。

即使你的品位并無過人之處,只要將家中打掃得干干凈凈,稍微花些心思將顏色和材質進行統一,也會使室內設計變得煥然一新,讓人流連忘返。

不要將東西直接放在地板上,把這些東西整理一下放到箱子里,并將這些箱子搬到不起眼且不礙事兒的地方。

飯桌上不要擺東西,即便很想擺放點什么,也要選擇那些能給人帶來愉悅感、設計美觀的東西。

按照集中放置的原則來處理,房間里即使有些隨意放置的東西也不會顯得那么凌亂,其要領就是將同一類東西放在一起存儲,暫且把零散的小東西放到洗手間或箱子里,如果是衣服的話就整齊地疊好,一層一層地碼放在衣柜或箱子里,而書或者資料之類的東西,就把棱角對齊,一排排地立在書架上。

服裝搭配

雖然很喜歡,但沒有機會穿的衣服真的很多,而那些質量好,又可以反復穿的衣服才是您應該擺放在衣櫥里的衣物。但是總穿同樣的衣服,不可避免的會給人一種無聊乏味的感覺。想要反復穿為數不多的幾件衣服,而又不想帶給人平凡的感覺,秘訣就是經常變換作為搭配之用的鞋、手提包、腰帶之類的小物件,但是即使是鞋、手提包之類的東西,數量多了也會占用很大的地方。在這些小物件中,最容易發揮作用的就是長披肩,長披肩不像衣服那樣占用地方,而且只需要擁有一條就相當于擁有了3件上衣。

披上一件和自己臉色相配的長披肩,衣服與面部之間就有了一個緩沖,同時,也會把臉色映襯得更加好看。這樣一來,由于那些顏色與臉色不相配而放置起來的衣服,也終于有了出頭之日,解救它們的寶貝也不過就是一條長披肩而已。

應該拋棄的衣物

拋棄那些能穿,但是感覺有些不適合或者穿上后會影響自己情緒的衣服。拋棄那些已經明顯過時的,或者起球、褪色、破損嚴重的衣服,還有那些還可以穿但在家都不愿意穿的。

衣物規劃采購

衣服按照工作、游玩、日常生活、正式場合,分為4類。

在平日里就要對今后所需衣服的設計、材料、顏色做好打算,然后再綜合考慮預算、品牌等因素,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買到心儀衣服的幾率了。

盡量不要在促銷大賣場或網店買東西,而要悠然自得地挑選自己喜歡的衣物,買衣服時要進行多次試穿,盡量在接近自然光的光線下檢查光澤,此外,最好做到貨比三家,即使只想買一件衣服,也要多逛幾家商店。

如何實現不持有

只出不進

減肥的原理其實很相當簡單,無非就是使身體消耗掉的熱量大于吸收的熱量(飯量),從而使得體重降低。出去的物品數量等于進來的物品數量,物品總數不會增加。進來的物品數量大于出去的物品數量,物品總數便會逐漸增多。如果你想過不持有的生活,就必須做到讓東西只出不進。

改變習慣

把沒用的東西一次性扔掉后,房間肯定會立刻煥然一新,變得整潔、清爽。然而,這樣做只是一時減少的東西的數量,并不等同于改變了現有的生活方式。

如果之前那種亂買東西、積攢雜物的生活習慣得不到改變,用不了多久,房間里的狀況就會反彈成從前的樣子。

我們需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進而找出物品堆積在家中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實施有效的整改措施,否則無論我們扔多少次東西,生活的環境都會在短時間內反彈回原樣。

學會如何扔東西很重要,比它更重要的是養成不囤積物品的生活習慣。

養成習慣的建議

每天收拾一個抽屜,把里面沒用的東西都扔掉,兩周之后14個抽屜里的東西都變少了。

帶上計步器,每天堅持走1萬步,堆在家中的那些不常用的運動器材就可以扔掉了。

雖然都是些很小的習慣,但是要想在兩周之內實現它,還有一點必須注意。那就是,那些想要養成的或是要改掉的習慣每次只能是一種,也就是說,你在兩周的時間內只能養成或改掉一種習慣。

雖然這種事情會因人而異,但在通常情況下,將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然而,兩周的時間里,我們也許會遇到很多突發事件和麻煩的問題,導致無法將習慣堅持下去。即使出現的那些變故,想要養成的習慣也僅有一個而已,無論怎樣也會成功的。

一個習慣的養成實踐起來很簡單,但如果你同時既想做這個,又想做那個的話,壓力就會變得異常大,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半途而廢。

找一個很簡單的習慣,堅持兩周的時間,之后不斷強化和固定。等到這種習慣保持下來后,就可以再利用兩周的時間去養成下一個習慣。

有時候你會發現看似已經形成了某些習慣,但不知什么時候又被瓦解了,你需要重新回到之前的狀態,再通過兩周或是更長的時間來培養和強化這種習慣,如果還是達不到想要的效果,那只能再把時間延長兩周。

抵制誘惑—我就是不要

如果你已經決心要過不持有的生活,首先就是堅決做到不要,這一點是通向不持有的生活最有效的捷徑。

購物時的免費塑料袋、免費派發的生活用品、試用裝、酒店一次性用具等,如果你用不著的話,就堅決不收。親朋好友對你說“方便的話就收下吧”,也絕對不能動搖。只有這樣,你的房間才能變得更加清爽。

讓時間幫助我們將物品消耗掉。如果某些物品的存儲量實在很大的話,我們可以選擇把一部分送給別人,加快它們的使用速度。所有存儲物品的共同特點就是不會腐爛。

要是紙巾沒有了,我們可以用手帕或棉布之類的東西取而代之。果汁灑在地板上時,也可以用布頭或抹布擦凈。

用微波爐加熱食品的時候,使用微波爐專用蓋;有吃不完的水果就用碗扣起來;保存食品的時候可以用報紙或密閉的容器,不知不覺間一年中竟然一卷保鮮膜都沒有用過。

如果我們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掌握一些在沒有某些東西時,仍然可以正常生活的技巧,即使生活中少了某樣便利物品,我們也不會不知所措。只有擁有這樣的自信,才能真正駕馭不持有的生活。

別在把金錢和空間浪費在那些不常用的東西上了,讓我們將目光放在那些我們每天使用、理應受到珍愛的東西上去吧!

在某件東西成為必需品之前,要這樣問一問自己:如果沒有它,自己將會有多為難?得到它后,享受(使用、看、閱讀)它的頻率是多少?用不著它的時候應該怎么辦?如果把它一直放在身邊不用,它還能算是美好、方便的東西嗎?這個東西真的有用嗎?

以不要為目標的實例

廢物紙盒制作

不持有的享樂生活

不持有可以確立人生的優先順序。

如果我們被很多東西所包圍的話,就無法分清到底其中哪些才是對我們有用處的。

若是既想做這件事情,又想做那件事情,趕上什么算什么的話,就不知道哪件事情是我們真正想做的,而哪些是我們應該做的。

有了明確的目的,自己的精力就不會被分散,因為自己身上有了一根堅實的軸,就不會搖擺不定,就不會莫名煩惱、疲憊不堪了。內心安定下來,就不會沒有由來的自我厭惡了。

物品=時間

我們通常都是把時間出售給企業或個人,用以此獲得的報酬來謀生。我們周圍的某些東西,實際上都是我們的時間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時間就是金錢,換一個說法時間就是物品。被物品包圍,卻無法很好地利用物品的人,不能將自己歷盡艱辛付出的時間收回來,就是浪費了這些時間。

一邊過著極為普通的生活,一邊擁有寬裕的時間是很容易辦到的事情。

早起

早起比起一天中的其他時間,更容易制造出多余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去做任何自己喜歡的或能感到快樂的事,即使剩下的時間都沒有改變,但僅僅是因為早起了30分鐘,也會感到一天的流程不知是何原因竟慢了許多。

保持充足的睡眠

睡眠時,我們身體上和心靈上的創傷都能得到治愈,愛因斯坦這樣的大科學家也是個每天需要睡10個以上的嗜睡者。若無法擠出睡眠時間,那就減少在看電視、上網等事情上花費的時間吧!

享受用餐

需要盡可能多的了解所住的地區一年四季都有什么美味的食品,以及如何烹飪它們才最美味。

認真的享受自己的每一餐,包括做飯的過程,這樣你的心情也會得到放松,這種方式能讓我們不再心慌意亂,聽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這無比真實。

仰望天空

仰望天空似乎毫無意義,但是對減緩時間的流逝感而言,這是十分重要的。當你心煩意亂、焦躁不安時,做個深呼吸,仰望一下天空吧!向上仰望時,也許你會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所奮力追逐的事物,實際上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難。

珍惜當下

充裕的時間并不是指那些通過努力工作才終于到手的時間,而是現在這一瞬。每天24小時,不管你如何努力,它也變不成30個小時。現在的一瞬確實存在,比你想象中的之后的某一時間更加現實。如果我們能將這一瞬,用我們雙眼和雙手來體味,從中找尋到無窮樂趣,這一瞬就是我們最為充裕的時間。這種無需依賴東西的生活會變得輕松和愉快,你也能夠清楚的知道什么才是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不持有的生活是珍惜現在的生活,因為東西也可以看作是時間的代名詞。或許繼續保留便意味著執著于過去,而過量的準備則是一種對未來的擔憂,這也許是一種逃避現實生活的舉動。如果僅僅著眼于現在的生活,這種現在的生活并不需要太多東西。珍惜現在的人知道,此時此刻自己該做些什么。

什么東西才適合我們的生活呢?又有什么東西可以與我們成為朋友呢?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弄明白的事情,而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思索和探求。不持有的生活倡導我們適度擁有物品,想要做到讓物品的數量恰到好處是件很難的事情,因為這個所謂的度沒有一個可以參考的平均值,也沒有正確的答案。如果可能的話,我想過這種不持有的生活、不丟棄東西的生活。無論生活中是否有物品存在,都能夠應對自如。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態,一件一件來減少周圍的東西吧,想要一下子改變自己的生活,起居清新、舒適是很難辦到的,我們可以從一點一滴做起,慢慢實踐于生活之中,這樣一來就簡單多了。

為了不遺失自己最重要的東西,為了在現在中生活著的自己,就讓我們開始過這種不持有的生活吧,一無所有的生活稱不上是不持有的生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