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的題目是“生活優先級”,感想來自最近一群朋友的爭辯。但總覺得“生活”表達不了我想表達的含義。除了生活,似乎也沒有更能恰當表達的詞語。一瞬間,感覺到中國詞匯的豐富,感覺到自己儲備嚴重不足。后來又想到“心靈優先級”,寫到第一段要結束的時候,忽然想到良哥的“自我獲益”。那就從自我獲益說起吧。
自我獲益,應該是從心理學層面講的一個詞。通俗的表達或者鋪展開讓讀者看懂且有收獲,寫關于心理學的內容,我很有壓力。
其實我想表達的是,我們做一件事,發起一件事,最初的含義應該是“自我達成”。達成,最先獲益的,是自己的內心,而由達成而衍生的其他,算是自己更大的獲益,或者他人獲益。從這點來說,“達成”應該是雙倍的獲益,我獲益+他人獲益。
獲益總會催生體內的某些激素吧,所以會有各種愉悅的感受。這些愉悅,又會衍生出另外的獲益。按照正常的邏輯,獲益越多,愉悅越多。但事實上,如同物質的守恒,很多獲益可能是他人的減益(自創名詞,呵呵)。減益,可能會是實際的物質減除,也可能會是精神上的失落與憂傷與憤怒與其他負面情緒。
自我獲益的個體,絕大多數時候,很難去體會或者平衡減益個體的心情和所謂的失去。每個個體,都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平衡著自己身邊的各種,讓自己盡量愉悅。很少會有人去做讓他人愉悅而自己難受的事情(細思量,這種事我做了不少,嘿嘿)。更多的時候,情緒上的平衡會忽略最初內心的“達成”。逞一時口舌之快,逞一時之勇,逞一時之利,都是獲益的減分項。
自我獲益,只在自己的心靈半徑、能力半徑,做自己能承受的起的“益”。超出半徑,就會不配位。益不配位跟德不配位,我覺得應該是一樣的。
再好的自己,也會回歸到本來的自己上去。
我們不是在尋找更好的自己,而是在找尋本來的自己。
本來的樣子,在我們的血脈里,在我們的基因里,沒有什么,強大過傳承了幾億年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