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回眸西藏
? ? ? ? ? ? ? ? 之十? 吃糌粑的人
? ? ? “民以食為天”,千百年來,糌粑在藏族同胞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藏族人常常稱自己是“吃糌粑的人”,糌粑對于藏族同胞的重要性,不亞于我們北方的饅頭、江南的米飯。
? ? ? 糌粑,咋聽起來很陌生,乍聽以為是藏族同胞的專利,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很常見的一種食品,只不過原料、名稱不同,再就是我們一直作為輔食、平素接觸得不多,而西藏是作為主食、不可或缺,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炒面”。受地域和傳統習俗的影響,各地制作炒面的原料有所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大同小異,不論天南海北,炒面的制作工序和食用方法基本一致。通俗地講,糌粑就是以青稞(藏語稱“乃”)為原料制作的炒面,保質期長,可以隨身攜帶,食用起來也很方便,不用動鍋動火,是非常適合高原低氣壓環境和居無定所的游牧民族的一種食物。
? ? ? 日喀則市一中的電工名叫頓珠,其時40歲左右,老婆沒有工作,租用學校的兩間沿街房開了個茶館。房子低矮老舊,設施也普普通通,但因為校門口只此一家,占據了地利,屋內收拾得也比較干凈利落,老板人長得漂亮,又待人熱情,見了面老遠就打招呼,老師們課間經常相約到那里喝茶。有的老師早晨空腹到校,上完一節課后,也到這里弄點藏面啥的充一下饑,茶館的生意很興隆。她一個人忙不過來,還請了一個親戚--好像是娘家的嫂嫂--來幫忙打理。去得多了,彼此越來越熟悉。學校的坐班時間也不像內地那么周吳鄭王,規定是上午兩節課、下午兩節課,但考勤比較松散,課間和業余時間,她老公也常常過去打下手。有一次到那里喝茶時,聽說我沒有吃過糌粑,她特意做了一點讓我品嘗。做法很簡單:往糌粑里加些酥油茶,調成糊狀,就可以吃了。一會兒過來給大家滿茶,見我基本沒動樣,她問:“不好吃嗎?加點糖就好了。”隨后端來一小碗白糖,我試探著慢慢往里加,一勺不行就再來一勺,小半碗糌粑足足放了五六勺白糖,總算是將就著吃完了。過來收拾茶具時,她微微地笑了笑,問我味道怎么樣,因為不忍心掃人家的興,我違心地說了句“不錯”。其實感覺很粗糙,還有些苦澀,入口遲遲難以下咽,口感大不如內地的炒面。但藏族人的餐桌上都離不了糌粑,男女老幼都愛吃。在內地,新生兒三四個月大時,只靠吃母乳就營養不夠了,母親就開始給孩子添加輔食。西藏也是,只是內容不同罷了,內地往往是雞蛋什么的,西藏一般是糌粑,他們說這個最好,有營養,孩子吃了身體長得棒。
? ? ? 后來我再也沒有過吃糌粑。據當地的老師們介紹,糌粑的吃法大致有兩種:通常是往糌粑里加點酥油茶,撮一些糌粑,在手里反復地、用力地捏撮,捏成一個一個結結實實的小團,然后再吃。在我的印象中,內地的炒面好像沒有這么吃的。另一種就是往糌粑里多加些酥油茶,用勺子調成糊狀再吃,當地人稱之為“瓊都”,就像我在校門口茶館里吃的那樣,這種吃法就與內地的炒面差不多了。
? ? ? 出于氣候原因,在廣袤的西藏高原上,糧食作物品種單一,青稞是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外形和小麥相差無幾,春種秋收,一年一熟。也許是因為沒有經過嚴冬的錘煉,質地粗糙,與北方的面粉有著天淵之別。我們吃慣了小麥,感覺糌粑的口感不好,或許原因正在于此。然而在西藏,青稞自古就是老百姓最重要的食物,藏族同胞出門時,都隨身攜帶著糌粑、酥油、餐具,可以隨時隨地賴以果腹,即使沒有任何菜肴調味、不加白糖,他們吃起來也總是津津有味的,讓人看著很眼饞,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