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一清茶,澀咂的清甜,苦盡甘來,悠得天降甘露,莞爾一笑間,香芷葉上。
啜苦咽甘,茶也憂傷,猶如人的一生。靜默著看杯中的清茶,漂浮著的貌似是輕浮,卷曲著的貌似是老陳,沉淀著的貌似是閱歷。塵凡俗世,喜極哀樂地造化,在于此不分天地。
三沖過后的茶,清一色的盈綠變?yōu)槟P跡般的綠,熱水直瀉下去,在水中翻滾直到最后沉落杯底。
這是一道簡單的沏茶工序,只需呷一小口,你就能領(lǐng)略這種變化。
人世故情,不也如此。從最初的懵懂到成熟,從未曾涉世到涉世已深,這過程的變化宛如輕浮著的茶葉到落入杯底的過程,最后消隕的是茶色本身。
若將生命的觸角延續(xù),棱角觸礁后的留痕,嬗變成美麗,漂白了四壁的天窗。這些都不能讓我們追敘起半點關(guān)于人生浮世需清凈的悟理嗎?茶道,教會了我這些看似不驚,實則波瀾壯闊的景態(tài)。
鄉(xiāng)下院子,屋內(nèi),窗欞前,陽光布滿了整個房間,坐下細品著茶,一舉一足,恍然置身世外,與世隔絕。
記得那次,一位悟佛道的老師與我席座而談,侃侃交流,似君子萍水之交,情卻重如湯水般按捺交集。
他說,“做人做事,都只交靠譜的人和事,不靠譜的人和事靠邊去”。
這句話,我想了很久,我能對出我的話,“做人做事,不靠譜的人和事都來,靠譜的人和事對半來”。
茶水,取茶的精髓。若是花的珍貴,豈有葉的陪襯?
盛名的花,讓人傾城傾人,亙古至今,彼有皆是。然而葉是花的陪襯,一世托付,直至花歲凋零,落為塵埃。
可茶,卻是葉的高托,花的賤貴。沒有了葉,花又豈是何物?卑芥如螻蟻的葉,此時卻倍感珍貴,讓人潸淚讓人腕割的花,此時卻成為賤貴,成為葉的相守。
何時有過這下的放縱,使得葉得高位,花成為葉的廝守。
一個人靜下來細細品嘗茶的色味,那近乎看不見摸不著只能通過氤氳的茶氣摸索出來的韻味,看著讓人舒服。
茶的底蘊在于漫長的浸泡過程,類比人的一生。沒有骨子里的沉淀,哪來身上散發(fā)出的芳香?
古典風格修葺起來的建筑,缺少了人的溫度,也是座枯死的墳場。茶,沒有心思卻在品茶的人,自然也就是那墳場里的工人。
心思不在茶上,喝茶僅僅是為了披上高貴的袈裟,那么浪費的不是茶,而是自己。茶可聞香百里,獨分一羹,去之浪費又何不可?
品茶,能悟出道也,真的是心靜下來了。
一開始葉上的苦味,其實是內(nèi)在的質(zhì)地,所以在一開始就分出了人的兩種性格:執(zhí)著堅守與隨眾大流。一開始吃上了苦味,有人會厭煩這等苦,因為甜還沒來,苦就先來?有些人吃得上苦味,就默默含著,等待著甜味到來的時候。于是,茶的潛質(zhì)就這么體現(xiàn)了,在喝的開始,就磨出了人的品質(zhì)。浸泡過程,更是耐出了人的心,最終真正喝下的時候,有點感動這甜味提前到來。
品茗的是茶,思索的卻是古往,人生。
這等好茶,豈是讓人分心不得?也罷,笑看了這茶的味道,讀不懂的更多了。
品茶品的是獨韻,而不是品人生的法則,人生之道猶如茶水,清凈的水下是混淆的物質(zhì),只有茶原葆當初的位置,不隨水流而波動,只有沉淀下,才能穩(wěn)固自己的味道。
估計是神農(nóng)那位讓人百感尊敬的人,才使這茶也有自己的味道吧。常百草,品苦澀甜酸辣,不知命運的孤冢何時降落,只讓人間得以珍藏這份用生命換來的健在,這會是多少動容都換不來的真實!這又讓我想到了奉獻,無私的奉獻給了茶韻獨特的品質(zhì)與內(nèi)涵,也許是神農(nóng)賦予它的,也許這茶真是天底下所賜予的神物。
茶的故事以沉底于我心中,抱著喝茶時所悟到的道理,我繼續(xù)揚鞭上路尋找能沉淀自己的物質(zhì)。
總為自己動容,覺得自己有先人那般固執(zhí)與執(zhí)著,品的苦,發(fā)泄情趣,自我琢磨邃意,與人洽談總喜歡將自己的狂傲擺出,自負的心理與卑微的內(nèi)在融洽了我對茶道的獨特品讀。
一杯茶,放于書桌上,茶的香味又起,品茶的人卻走了,可茶香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