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不用打卡了”,這是我前兩期主題營結束打卡時的感嘆。
“這么快活動結束了”,有點意猶未盡,這是共讀營最后一天完成文章投票時的感嘆。
10天,又是一次自我探索的歷程。
目標
01共讀主題營毫不猶豫報名,遞交給小麥連長的目標和行動計劃:提升寫文章的水平和復盤能力;提前一天打卡,預留更多時間修改文章;參與文章點評。
02改變心態,不急于完成打卡任務,參與、享受活動過程。觀察自己在活動中思維,行動,情緒等方面的反應與變化,心智與思維的進步比贖回押金更重要。
深度參與
01加入點評組
每期聽完參與點評組的老鐵分享,進入點評組學到很多,書寫水平也提高了,所以我迫不及待申請。
第一天進駐點評組,既開心又擔擾,開心的是近距離學習大牛如何寫文章、評文章,擔擾的是自己書寫水平有限,生怕篩錯好文章。 缺乏自信時,做起事來容易犯錯,最初兩天錯發鏈接,數據時常更新,增加數據整理和點評組老鐵工作量,通過當天復盤,查找原因,調整投票方式,梳理操作方法,第三天終于理順操作模式,不再出現問題。
文章評選中隊間交叉點評投票,每天早上10點前挑選5篇文章發中隊群投票,起初大家熱情不高,為爭取更多投票,我上班前整理好數據發群。經觀察,投票集中在中午,所以在午間段時不時在群里刷屏吆喝,加上隊長夏末老鐵一對一@各位老鐵,投票數量較最初多了三四票,趨穩定狀態。對于投票這件事,“隨緣”不強求,換位理解,很多老鐵工作太忙。
點評入駐中隊5篇推薦文,寫簡短推薦語,這件事做了5天。后期嘗試點評連隊挑選出來的文章,寫推薦,起初寫得像小學生似的,“籠統式的點評”,如結構分明,條理清晰,經觀摩兩位組長的評語,嘗試著學習她們的“描述性點評”,寫出來的效果很不一樣。點明文章具體好在哪里,存在哪些不足,這樣的點評讓大家進步更快,后期老鐵們的表現也印證了這一點。
點評工作從最初看了一篇文章感覺好,具體好在哪里無從表述,看大家的討論,學著對照點評語中的亮點與不足,分析文章的結構、語言、邏輯、主題、立意等等在文章中的具體呈現,到后期看明白一篇文章的優缺點,這是一個燒腦的過程,但收獲很大。特別遇到難以取舍的文章,需要層層比對,當中的細節呈現,讓我反思自己書寫時存在的同類問題。
002當值班學委
每個學委表現不一樣,觀摩大家如何調動氣氛,讓更多的老鐵參與小紅花爭奪戰。我與白雪,孫漂亮兩位老鐵同組,他們對活動前熱場做得很好,特別是白雪,活動前到各個群宣講發布消息,吸引更多老鐵參與活動,活動期間的控場與氣氛調動表現也是非常優秀。體驗做學委和搶紅花兩個不同角色,前者責任大些,關注老鐵玩得是否開心,避免出現冷場,后者關注能否第一時間搶到小紅花,考驗網速眼速腦速和手速,腎上腺素短時間內蹭蹭往上飆。主題營通過小游戲緩解每天打卡的緊張,既溫習了書中內容,又增添了除打卡寫文外的趣味,也是用心良苦。
收獲
01書寫水平提高了嗎?
獲得1次當日優秀。但獲優秀并不代表文章寫得好(自我認為寫得不好)。
共讀營的最佳和優秀獎,評比規則為每個中隊挑選5篇相對好的文章進行投票,得票最高的文章推送點評組。每個中隊間的書寫水平可能差異大,而推送名額只有一個,有些中隊高手如云,如六中隊有朱朱的餐具、柴大寶、Paker、斜桿青年等等老鐵,寫作水平較高,他們的文章每一篇單獨拿出來,都比當日獲獎的文章水平高很多,所以,客觀看待獲獎,把獲獎看作一種鼓勵,重點在于書寫水平獲得真正提升。
我明顯進步的一點是文字表述拖沓的情況較以前改善。看老鐵們的文章發現,有些文章的結構,主題,立意等都挺完整的,但在文字表述上過于口語化,甚至是過多口水話,從而影響閱讀體驗。葉圣陶在《怎樣寫作》中提到書寫中常犯的語言錯誤:話說一半,后面再說與前面說的毫無關系;一句話多次使用“然而”,不該轉折時轉折;用詞不當,多用或少用,聽起來不順。這些都是我常犯的錯誤。語言習慣影響一篇文章的質量,日常刻意練習,多誦讀好文章,培養語感。
02復盤能力提高了嗎?
以前對于做完的事情,會反思存在哪些問題,但更多的趨向感性,沒有理性的行動指導,最后進步也不大。這次深度參與活動,每天復盤,不僅改進做事方法方式,同時也是總結經驗的過程。如點評工作中的失誤,因為復盤得以改善;如每天看老鐵的評論與文章,進行復盤總結,查找自己存在的不足,同類的題材,別人是如何呈現的,從中得到啟發。
03關于打卡
前7天的打卡文基本在前一天晚上準備好,后3天是當天看書寫文。暫且撇開文章質量,對于寫文,我淡定許多 。如最后一天打卡,下班后文章還沒成形,不再焦急。又比如,在點評組有時需要寫點評推薦,我不再因為還沒打卡而放棄參與。相比前兩期主題營活動,狀態明顯進步很多。
第三天打卡,當天下午一個修改文章的動作錯失當天最佳同桌,也因此錯失讀書力爆棚勛章。后來轉念一想:這個勛章不是我這次的目標,不需遺憾。
每一次活動體驗,都在刷新自我認識,升級認知,開拓視野,見識更多優秀,心智、思維、行動也在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