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兩年前了吧,因為一次征文活動,我獲贈一個無線鼠標,磨砂紅的,日本牌子,看著很高級。我當時開心,因為剛好自己的有線鼠標,上了年紀,不太靈光。
回來后,我便迫不及待地換上電池,可惜,無用。
我看著同樣上了年紀的筆記本,心想,一定是電腦太久了, 程序不適用。
于是,鼠標擱置一邊。
半年后,我換了新的電腦,遂又想起它。一番捯飭之后,它除了泛著微微的藍光外,真是只鼠不標。
遂將它仍扔置到抽屜的深處。
感嘆道,贈品而已,一定是個瑕疵品。權當做個紀念吧。
一年后,體重計沒電了,我買來電池更換。
因為還有多余,就放在抽屜里,突然看到這個被我賦名為紀念品的無線鼠標,心想,會不會是因為當時電池沒電了呢?
更換電池,安裝小插件,無線鼠標,真好用啊……
哎,因為我的固化思維,一定是電腦的問題,因為它老化了,一定是鼠標的問題,因為它本來就是一個贈品,可卻不想原來只是電池的問題。
兩節被放置了許久的電池,只有微弱的電量,僅夠小小的鼠標,發出微微的藍光,卻無法讓其運轉。
這才是,事情的,真相!
帶著“刻板印象”,用固有的思維模式,太早的下結論,自己將自己擋在真相之外,擋在真理之外,擋在美好之外。
人們總是這樣。
高鐵里,一個兩歲的娃娃哭鬧不停,孩子的母親又是喂奶,又是旺仔,又是拿出ipad播放光頭強,依舊不行。孩子的哭聲越來越大,整個車廂似乎都被這哭聲征服,一動不動。
周圍想要小憩的人們,不時投來煩躁的目光,包括我。
年輕的母親,一邊對周圍的乘客抱歉,一邊說,他最近就是這樣,脾氣越來越大,動不動就哭。
然后她站起來,試著搖晃著,想要哄孩子睡覺,只是孩子并不配合。
隔壁,一位五十歲的阿姨說,你給孩子脫件衣服試試,他可能熱了。
年輕的母親,一臉搖頭說,一定不是,這點衣服不多,他在家穿的比這還多。
阿姨沉默。
年輕的母親在車廂里已經走了兩個來回,孩子已然哭的“痛徹心扉”。
阿姨看不下去,又試著建議到,你就給他脫件衣服試試吧,我做過月嫂子,我照看過好多孩子。
這個年輕的母親,終于決定試試。
脫了外套兩分鐘后,孩子便不再哭泣。
五分鐘后,他對著車窗東看西望,玩的不亦樂乎。
他哭了,一定是餓了,一定是渴了,一定是困了,但一定不是熱了。
哪怕是母親對兒子,你總是以為你很了解他,然而并不是。
人們總是這樣,總以為自己最了解身邊的家人,愛人,朋友,推測著他們所有的“一定是”,排除著他們所有的“一定不”,卻忽略了他們真正“需求”。
帶著自己的所謂“真的了解”“從來沒有”過早地做“一定不是”的排除法,你總是這樣。
于是,從無話不談到無可奉告,從親密愛人到最熟悉的陌生人,骨子里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愈來愈尖銳,你以為是他們變了,卻不知,其實自己才是這場演繹的導演者。
人們總是這樣,卻不自知。
不僅對事,對人,其實,也包括對我們自己。
總是太早,就預定了結局。也總是太早,就否定了自己。
考研的時候,說,只有三個月了,英語這么差,我一定考不上了。
于是,本科一定是我學業的結局。
相愛的時候,說,Ta太優秀了,我配不上Ta,我們一定沒戲了。
于是,分手一定是我愛情的結局。
工作的時候,說,我能力太差經驗太少,我一定勝任不了。
于是,平凡一定是我事業的結局。
“一定是”“一定不是”,帶著自己的固化思維,在是與非的兩極之間,你錯過了無數美好的事物,無數美好的風景,無數美好的機會,無數美好的相處,以及無數種可能更美好的自己。
人生本無定數,這本就是人生最大的定數。
只是你,永遠忽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