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快進的生活節(jié)奏,沒有讓法國人放下慢條斯理享受一頓飯食的習慣。
在法國,吃飯應(yīng)該是在餐廳或是家中,端上來的盤中精心盛裝著食物。人們調(diào)動身體所有的感官系統(tǒng),拿起刀叉,看看窗外的風景與對面的伙伴,帶著舒暢的心情,享受食物的香氣。
在巴黎久住的人,會愛上這種“慢食主義”。
4個小時的午餐,沒什么值得驚訝。在他們的眼里,將快餐食品與速凍食品囫圇塞到嘴里,簡直就是對食物最大的褻瀆。當我們時常被:“快吃,吃完了還要去趕車”,“趕快吃,太餓了”的腳步追的胃疼時,是不是早就忘了:
吃飯并不是饑餓時解決溫飽的方式,而是一件愜意與舒適的樂事。
能讓身心愉悅的東西,都值得花時間慢慢享受。吃飯,就是這樣一件值得用時間品味的事。
與中國人的“慢慢吃”一樣,在法國,一句必不可少的飯前問候是:“祝你胃口大開?!?/p>
這句在中國已經(jīng)變成客氣的客套話,在法國,卻是真誠的忠告與提醒。吃飯,不僅是花時間品味食物的美感,更是在慢條斯理地咀嚼中吸吮健康。
40多年前,人們每餐要咀嚼900—1100次,用時20—30分鐘。而如今,這一數(shù)據(jù)下降到每餐咀嚼500—600次,用時5—10分鐘。甚至43.31%的人“每天最短一餐”僅用5分鐘,即便“最長一餐”,65.71%的人也只用不到半小時。
你會覺得這并不奇怪,明明就是你的生活日常。但你卻不知:
要讓飽食中樞有足夠的興奮時間,至少需要每口飯菜達到25-50次的咀嚼,每頓飯的時長要達到30分鐘左右。
這是實現(xiàn)食物消化吸收,減輕胃腸負擔的最佳方式之一。慢食能增加唾液分泌量,在實現(xiàn)充分咀嚼的同時,促進胃液分泌,同時在胃部形成保護膜,幫助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是人的“第二大腦”,當“90后的胃已經(jīng)垮了”,是不是也要從吃飯上,尋求一些解決方式,讓腦子重新活起來?
在幾個月的“蝸?!边M食后,簡言曾經(jīng)興奮地跟我說起最近胃疼的明顯沒有曾經(jīng)那么頻繁,同時還驚喜地發(fā)現(xiàn)減肥這件事不知不覺地就完成了。
曾經(jīng)只要壓力稍大,胃疼就讓他時刻處于鈍痛與饑餓的邊界,如今的他卻嘗到了好好吃飯的甜頭,甚至讓曾經(jīng)對食物的厭惡轉(zhuǎn)化成對每頓飯菜的欣賞與體驗。
細嚼慢咽的好處不止于此。據(jù)醫(yī)學研究顯示,慢食還可以降低血糖、血壓和膽固醇,也能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白D阄缚诖箝_”,這句真誠的祝福,就是“慢食”的浪漫。
所謂每一頓“大餐”,不只是花足夠多的錢,更要有充裕的時間。狼吞虎咽10分鐘的快餐不可能用“大”來形容,意興闌珊的心情,更不會讓你提起吃飯的胃口。
慢慢吃飯,是為食物賦予更高的價值,在品嘗與體驗中,享受當下生活的美好。食材是大自然的饋贈,感受與品味則是我們被賦予的彌足珍貴的權(quán)利。
曾經(jīng),意大利羅馬興起了一場“慢食運動”,并迅速擴展至全球。如今,國際慢食協(xié)會已遍布全球五大洲50多個國家。1986年,意大利美食專欄作家和社會活動家Carlo Petrini走在街上,躍然眼前的是這樣一副場景:羅馬的某所麥當勞門口,幾十名學生坐在地上大嚼漢堡后,起身離開。這讓他十分震驚。于是,喚醒人們抵抗快餐食品,慢慢地品味一頓飯,成了他向社會發(fā)起的呼吁。
正如卡羅在書中所言,食物應(yīng)該是質(zhì)量好與美味的,美食應(yīng)該是享樂與健康的。
不僅僅是放慢節(jié)奏這么簡單,而是將精力投入到每一口走進口腔的食物,在每一次的咀嚼中感受味道組合的刺激,像美食家一樣去鋪就通向生活享受的旅程,每一個人都可以是美食家,每一個人也都能在美食中做自己的生活家。
不是刻意放慢腳步,而是從每一個細節(jié)出發(fā),親力親為地體驗生活。這也與“享受當下”的內(nèi)核不謀而合。
一如不少寶媽每天用不同的食材翻新著花樣,看著食物從生到熟,看著盤子由空到滿,皇后鍋里飄出香噴噴的滋味,讓小寶們直呼:“好香!”
然后將食物端上餐桌,與一家人一起,安心地享受一頓餐食帶來的愉悅與舒暢,此時,不用在意時間,因為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值得記住的時光。
希望你也能記住慢食的六大標準:精致的Meal(美食),華美的Menu(菜單),迷人的Music(音樂),優(yōu)雅的Manner(禮儀),高雅的Mood(氣氛),愉快的Meeting(聚會),今天起,與家人一起慢慢吃飯,感受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