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讀者喜歡在故事中看到其他人,而且他們最喜歡的是那些正在活動,處于動態中的人。例如:
干燥的土地吹起沙塵,正午的篝火飄來木頭燃燒的味道,食品正在戶外烹飪,收音機里放著刺耳的靈魂音樂,人們用塑料杯大口大口地喝著。
任何事物,讀者都更傾向于動態的,所以即便故事中沒有人物的元素,講故事的人也會想辦法讓其他元素動起來,就像動畫片一樣,通過生動的描寫賦予事物以生命。比如下面這段文字:
這是一個赤裸裸的世界,一切都是灰蒙蒙的,只有冰川在吱吱地呻吟著。百合孤獨地盛開在遼闊冰河融化了的邊緣地帶,提醒著人們下面是一個枝繁葉茂的世界。
吱吱呻吟的冰川,還有盛開的百合,都給這段文字帶來了活力。如果沒有這些,描寫就會是空洞無聊的。
在文章中尋找活力的作者,會主動避免軟弱、被動的結構,而采用更加強勁有力的描寫手法。比如,他不會說:“在平原上坐落著一座座天然氣加工廠,看上去如同銀色的蜘蛛”。相反,他會這樣寫:“一座座天然加工廠如同銀色的蜘蛛蹲伏在平原上。”這樣寫不僅有了動感,句子也更加簡潔。
故事中有許多信息都是靜態的、平淡的,這些信息往往并不太重要,但又很難舍棄。這時我們可以把它們和有動作的主句掛在一起。也就是描寫和行動連接在一起。例如:
游客在冬天大量涌入保護區,這時公牛的叫聲就像軍隊的號角一樣嘹亮。
隨著太陽從群山升起,大草原上覆蓋著淡褐色的光芒,躲藏在汽車旅館里的人們紛紛拿出他們的電話,開始給東部回電。
處理好平淡的信息還可以用“平行結構”。用同樣的邏輯關系來表達不同的元素,而且每一個元素采用的都是同樣的語法結構,這就會形成一種平行結構。在這樣的結構中,沒有詞語是重復的。這樣結構的句子長度都差不多,從而形成一種平衡的節奏。
蝗蟲吞噬了山東的田地,洪流淹沒了湖北的鄉村,炙熱烤焦了河北的棉花。
把上句和下面這個非平行結構的句子比較一下,從主動語態到被動語態的轉變把句子的節奏完全破壞了。
蝗蟲吞噬了山東的田地,湖北的鄉村被洪水淹沒,河北的棉花被炙熱烤焦了。
下面這個段落描寫的是一個人面臨死亡威脅時,同時產生的抗爭—停止—逃跑的沖動,平行結構正好充分體現了這種關系:
他知道老虎最終將發現他在樹叢中的藏身之處,而且恐怕還沒等他逃到門口,老虎就出現在他面前,想到虎牙的摩擦和血牙的逼近,于洋在寂靜的恐懼中凍結了。
這么長的句子一般是不值得推薦的。但是良好的結構讓你忘記了句子的長度,同時還賦予整個句子音樂的節奏感。
-2-
在寫作中,可以通過恰當處理關鍵詞語在句子中的位置,來給故事增添力量。這些關鍵的詞語,要達到最大的影響力,就應該擱置在句子的開頭或者結尾,而不能被埋沒在句子中間。作家卡夫卡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典型的例子:
一天早晨,當格雷戈爾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
“巨大的甲蟲”包含令人驚訝的價值。如果這個關鍵詞放到中間,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格雷戈爾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當他在一天早晨從不安的睡夢中醒過來時。
另外,重復也能帶給整個段落強調的感覺。例如:
我們不要他們提供的救護車,也不要他們修建的水塔,也不要他們的煤礦……
如果去掉“也不要”這三個字,強調的味道就消失了。
他對野外生存用的各種物件不屑一顧,那些冷凍的食物華而不實,五百元一雙的靴子他從來不穿。他的靴子是在淘寶買的。他從來不在途中烹調食物,只吃從雜貨店買來的食品。他對野營的地點從不挑剔。
正如我們所見,這個段落的第一句話是整段內容的總結。這是一句推動故事發展速度的話,它表明登山者的態度。而后面的三句話則是敲打在主題上的三記重錘,是增加故事力量的。
-3-
從人物選擇上,故事可以分為微縮型和綜述型兩種。微縮型特寫在結構上更容易組織,因為它有一條埋好的主線(故事報道對象),能夠把分散的元素串在一起。例如:《對啊,就是嫌你窮才分手的啊》。
該文寫的是兩個大學畢業生在魔都遇到的種種困難。采用微縮型特寫時要多問問自己,這個人物有遇到困境嗎?因為在微縮型中,如果選擇的角色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結果將是可怕的。
綜述的方法不會局限于某個單一的對象,挖出好故事的可能性更大。而且能讓故事的節奏變快。例如:鯨魚的《你活得光鮮亮麗,父母卻在低聲下氣》。
這篇文章使用了三個主要的證據來證實作者的觀點。我發現好作家一般都會使用三個證據來說明觀點。四個元素看起來太多,會讓作者覺得過猶不及;而兩個呢,則顯得過于單薄。“三個正好”的規律值得我們牢記在心。
另外:只有那些與故事的主題相呼應的描寫,才是能夠推動故事發展的描寫。像鯨魚的這兩段:
她的奶奶穿著她高中時的校服外套,坐在家里揀菜。她問奶奶怎么不去打牌,老人家說道:這兩天輸了幾十塊錢,今天不高興去了。
我借用他們家衛生間,奶奶不忘囑咐我,要用桶里盛的洗過拖把的水沖,別按按鈕,水一沖嘩啦啦的,浪費錢。
如果上面的這個插曲被放在了另外的故事里,一個發生在朋友家,但是與孫女揮霍無關的故事中,這樣的描寫很可能是離題的。
下文關于奶奶的描寫跟鯨魚寫的很像,因為起的效果是一樣的。
……就在她說話的時候,一只大膽的老鼠躡手躡腳地向破舊走廊里的一小袋玉米竄去。奶奶立刻抓起一把掃帚,朝入侵者的頭部猛擊,“總算少了一張吃飯的嘴。”她邊打邊說。
-4-
關于閱讀:
廣泛閱讀。除了少數一些能夠隨時隨地發掘故事的天才外,其他人要想做到思如泉涌、提筆成章,就必須成為一位如饑似渴的廣泛閱讀者。
在閱讀材料時,一方面你要把想到的故事點迅速做成筆記,另一方面要把重要資料做成記號收集起來。數據可以儲存在大腦中等以后去回憶,但靈感與創意就如晨霧一樣,往往轉瞬即逝。
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那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余華
關于修改:
一篇剛剛打印出來,還散發著熱度的故事,或者一篇依然在顯示屏閃爍的故事,因為和作者的距離太近,無法和作者的感覺隔離開,也就無法讓作者看清楚,無法進行編輯和修改。
你應該把你的故事放到抽屜里,花一兩天時間做一些其他事情。當你終于冷靜下來,要認識到即便在寫作過程中已經對自己嚴格要求,我們還是會因為寫作中的匆忙而留下許多冗余之處。我們通常能夠不改動其他任何元素就把自己的第一稿刪減掉10%到15%。
怎么刪減呢?可以尋找那些細小而多余的結構,比如“根據這樣的事實”(直接改成“因為”);把占用空間的被動結構變成節省空間、又增加力度的主動結構(“他感到他被賦予了一種責任”直接就是“他感到有責任”);剔除掉與主題無關的描寫;盡量給故事添加動感、力量感、節奏感;把兩句相連的話變成一句話,等等。
把小說的文件調入電腦,反復調動每一個段落,假如原來的小說足夠好的話,逐漸就能找到這種線索;花上比原稿多三到五倍的時間就能得到一篇新小說,比舊的好得沒法比。——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