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打開社交軟件,就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總會不斷地看到,某同齡人33天的環球日記,某姑娘的新書發售,某先生的文章被大號翻牌,誰誰誰追熱點又出了一篇爆文。
“如何提升自己?”
“哪些書值得一讀?”
“怎樣少走彎路?”
“怎樣努力才最高效?”
這樣層出不窮的生活經驗和人生報告撲面而來,就連看一部劇,別人都能總結出好幾個人生大道理。
互聯網浪潮下,我們都在忙著成為更好的人。因此,一切看起來能讓我們快速成功,完美逆襲的事情,都對我們有致命的吸引力。什么去健身,去上公開課,去學一門語言,仿佛多撐一段就能摘下夢想的光環。
于是我們微信上訂閱了很多學習類公眾號,有經濟、心理、法律、人力資源、管理等等;還參加了各種學習社群,比如21天改變拖延癥、21天早起;當免費的內容已經無法滿足成長的需求,又開始訂閱付費內容,比如在某到app上訂閱大咖的付費服務,天天付天天讀,一灘雞血灑得自己滿臉都是。
然而,一段時間下來,大家都身在俗務中,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不但沒法高效地活成別人的文章里寫的那樣,還患上了一種叫“知識焦慮”的病。
簡單來說,我們焦慮我們落后于人,焦慮別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知識,焦慮自己手頭上沒有傲人的本領。焦慮自己越忙越累,明明學得越多卻越困惑,繼而陷入沒有邊界的焦慮和自我懷疑中。
然后我們又忍不住走上對知識“買買買、屯屯屯”的道路。公眾號訂閱了100+,得到專欄訂閱了200個,看到微課即使不會聽也忍不住購買。每天的狀態就是像松鼠一樣,屯屯屯屯屯……
最后,大多數的人,空懷無限焦慮,滿揣知識糧倉,卻抵不過一個懶癌爆發而只能雄心萬丈,躺在床上。
到了這個時候,除了要應對知識焦慮,你還需要有不讓自己懶下去的辦法。
與其說懶,確切地說是不會時間管理。因為時間總是不能合理利用,做的事情也只是多而不精且無成效,最終也只是精力耗盡,懶癌度日。
【時間管理】
相信很多人也看過很多關于時間管理的建議,在此我就以“寫作”簡述我理解的管理辦法。
1、遵循“亮線原則”
所謂亮線,就是清晰、簡潔、絕不模糊的規則。
假設從今天起,你想寫作了。剛開始寫的時候,因為素材不夠,經歷不多,你就自我安慰說,那就寫我所寫,寫到哪算哪。這個時候,你說寫哪算哪,這個規則就不是一條亮線。而你告訴自己,每天寫一篇,或者今天寫兩性話題,列出寫作時間、目標、任務數,甚至是具體到字數,這才是亮線。
有了亮線,你就能意識到你沒有辦法自我欺騙。
為什么要死死制定規則呢?因為當你開始做一件不熟悉的事情時,你會有畏難情緒。也許你會寫著寫著就刷刷微博、給朋友圈點點贊,而這個“刷”走的時間自己都是不知不覺的。
你給自己設定了亮線原則,今天哪個時間段、寫什么樣的文章、字數大概是多少,那么當你拿起手機刷的時候,你就能明確知道自己越線了,就會督促自己回歸專注。
2、創造儀式感儀式感可以幫助我們快速進入專注的狀態。
例如我的儀式就非常簡單,我在啟動寫作的同時,我會帶上耳機,循環播放我喜歡的歌單。大多是輕快的節奏,飄著熟悉的氣息,與鍵盤清脆的敲擊聲,一個開關按下,大腦就自覺高速運轉,這就是進入專注狀態的一個儀式。
比如,還有些人在工作前喜歡整理臺面,喜歡泡杯黑咖啡,喜歡對著桌前的多肉來一口深呼吸。儀式不分好壞,只要足夠適用。
3、用輔助工具抵制誘惑
前面有了專注,但這個工作過程是漫長的,所以為了維護專注,我們需要很強的意志力。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使用一些輔助工具。
例如「rescuetime」中的“集中精力(Get Focused)”功能,它能夠根據你日常的使用習慣,屏蔽掉你最容易分心的網站,讓你暫時無法訪問它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簡單的設置需要屏蔽的網站。
適當利用外部工具的幫助,用巧勁而不是用蠻力來幫助自己抵抗娛樂的誘惑,避免無意義的消耗意志力,一段時間的堅持很快就成了習慣。
4、量化反饋,檢查進度
很多時候我們開始想養成某個習慣時,前期往往是痛苦的,這個時候我們就只能用量化反饋的方式去強迫自己適應它。
寫作太大,你容易畏難;話題太泛,你不夠專注。那就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反復按著以上步驟做這件事,大到寫作方向主題,小到段落排版,給自己每個周期的定期檢查列個進度表,有了量化和反饋,你才會對成果有明確的認知。
解決了不夠專注導致的懶癌后,咱們再來說說知識焦慮。
【知識焦慮】
其實這早就不是什么新詞了,邏輯思維的羅胖此前就曾解釋過。
所謂“知識焦慮”就是在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對信息的吸收是呈指數級增長,但面對如此大量的信息,我們的思維模式、能力遠沒有厲害到接受自如的程度,由此造成的自我強迫和緊張。
前面提到,我們總像松鼠一樣屯知識,知識類的,生活類的,技能社交類的,這些“知識”還有個搭檔——干貨。屯了知識,你知道了這是什么;屯了干貨,你明白了經過實踐之后的知識是什么。
但為什么明明屯的知識和干貨這么多,還越發焦慮?那是因為你發現自己沒有學到本領,而這種本領必須是實打實的,能解決問題的,落地實處就是我有什么能力。
換句話說,你學習了某個領域的知識和干貨,不等于你具備這個領域的能力,因為知識不等于能力。就像你看過時間管理的書,上過時間管理的課程,那不等于你時間管理能力就會變強。
而只有掌握了本領,具備了能力,內心才是火熱,而不是焦慮、恐慌的。
那么如何提升能力呢?
如果說此前獵取的知識和干貨是把要購買的貨物放到購物車并下單的過程,那通過場景任務的練習就是快遞送到客戶手上的過程,只有經過這兩個過程,能力才能形成。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完成把快遞送到客戶手上的過程--怎么進行練習。這個練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 K. Anders Ericsson提出的“刻意練習”。
這些刻意練習必須是受訓者正好不會做,或者做不好,但是又正好可以學習掌握的。完成這種練習要求受訓者思想高度集中,這就與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帶娛樂色彩的練習完全不同。
它通常有三個非常明顯的特征:
①有標準,學習什么內容,學到什么程度,都有明確的標準
②有練習,針對這個標準,進行大量練習,大量有目的練習
③有反饋,練習效果如何,看得到的變化,這是最大的動力
比如,要對“所獵取的知識和干貨進行分類整理”這個行為項進行刻意練習,按照“三有”標準是這樣的:
1,有標準:把“所獵取的知識和干貨進行分類整理”的標準就是落實到在具體時間內把所有內容進行分類、排序,每個類別又該完成怎樣的學習程度;
2,有練習:針對這個既有分類,把你最感興趣的一類不超過兩類定向拿來練習,同一個類型的知識及干貨至少練習10次以上;
3,有反饋:練習的效果如何?練習中使用的方法對嗎?是否需要相關書籍作為系統化依據?這個時候你可以向外尋求一個導師,或者你做詳細的記錄,看記錄知道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做的不好的地方進行糾正練習。
這個過程不斷循環,把涉及到能力的每個行為項進行刻意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你會看到自己此前日積月累的知識和干貨漸漸成體系化,知識和干貨不再是某處筆記,而逐漸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我們很容易被滿屏的“知識”壓垮,空有努力,直至身體被掏空,然后在不知不覺中就放松了對自我的要求,甚至在遇到挫折時還抱怨社會,在失敗中孤芳自賞。
當然,有人會說道理我全都懂,卻還是焦慮和懶癌還不夠專注。就像久居話題熱榜的“減肥大業”一樣,“我知道吃多餐常運動能保持身材,但我就是管不住嘴,邁不開腿?!?/b>明細不作贅述,個中緣由自有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