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了公眾號才發現,每天多了一件事,就是想想今天應該寫點啥。
從小到大都挺喜歡寫東西的,也一直沒離開過寫。上學那會是“被寫”,老師給個題目,根據題目要求自擬內容,范圍不能太出格。記敘文散文議論文說明文,大體這幾類。記得小學時候偶爾在文中能用個“星羅棋布”之類的詞,自己都覺得挺自豪,很有文化似的。之后開始寫日記,寫寫少女的心事,班里有哪個男孩子故意抓蝴蝶嚇唬自己了,放學后和誰誰一起做值日生給送到家了,沒事做呻吟狀。
到了高中,就能分出些彼此了,八九百字的文章,有沒有深厚的文學素養和底蘊也能見出點分曉。大大小小的考試、模擬、平時練筆,都要寫啊寫。記得高中語文老師曾建議大家多寫寫議論文,立論駁論也利于培養自己的見解。而后高考滿分作文頻傳,有一些通篇文言雅字的,很是被大家傳頌。
大學之后學的專業是漢語言文學,更沒有逃出寫的命運。不僅要寫,還要從甲骨文開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從繁體字開始學、寫。沒事背背《離騷》中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再感受下《詩經》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境;回憶下《紅樓》里寶黛的故事,品讀下《三國》里的分分合合;體悟下《白鹿原》原生態的秦腔,《邊城》中翠翠單純美好的愛戀;再將目光放遠,置身于《簡·愛》的獨立平等自主,《安娜·卡列尼娜》對幸福的追求,最終四年大學生活以一篇畢業論文結束,也是對寫有了個升華。
工作之后,公司內多是活動朗誦稿或出行游記,除會議紀要外,大體可以發揮下逗比的另一面。公司外,偶爾靈感一來,隨意抒發,就在QQ空間留了點爪印。大學期間開了博客,卻也沒有堅持下來,微博玩的更少,QQ空間卻怎么也不是一個專心寫點文字的地兒,那就好好經營微信公眾平臺這片熱土吧。
說起寫,免不了說說“靈感”這個詞。靈感源于觸動,和舊時光有鏈接,但光有靈感肚里沒貨也不行,就好像每天都被電擊的一個激靈一個激靈似的,所以還是要多輸入。之前沒有刻意地去記錄些什么,有時靈機一動出來的點子沒有及時爛筆頭,也就隨時間消逝了。想想好像還真有點可惜。記得之前看到的好詞佳句還專門拿本和筆記錄下來,做讀書摘抄,這么看來,當年沒有現在這么便捷的通訊設備反倒容易留有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不過現在想寫點東西了,就會關注一些觀點,并形成自己的思路,這也算是一種收獲吧。
我就且先在這自己嘚啵嘚,在珣寶熟睡之時,給自己和他的假期找點營生,也為自己的靈感搭個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