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今年考取了大學,開啟人生新篇章在即。作為父親,總想要告訴她如何去過四年的大學生活,如果沒有加入拆書幫,我可能會象我的父母親那樣來一番情深意切的囑托,或嚴肅認真的談話。現(xiàn)在我想的是換一種方式來表達。剛好前一段跟著幫主趙周老師接觸到了陳春花老師,發(fā)現(xiàn)陳老師不止在管理上非常有一套,而且散文和隨筆也是一級棒。這不,將她寫的《大學的意義》送給女兒。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女兒正津津有味地讀著呢~這本書里有一段話
大學催生了我對書籍忠貞不渝的情感,使我甘愿與書籍結為伴侶從而擺脫漫漫人生旅途中的孤獨。事實上,對我影響至深的人與事很多,但是我會很篤定的認為最大影響的還是書。
閱讀使我們得以快速地了解世界,使我們能夠快速地融入世界并努力與世界同步。正如我研究的中國企業(yè)成長歷程所感受到的那樣,透過成功企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每件事,我們都會發(fā)現(xiàn),這些企業(yè)運用了很多大家熟悉的管理概念,并將它們轉(zhuǎn)化為實實在在的管理方法,今天很多很流行的管理術語,諸如全面質(zhì)量管理、共同的價值觀、持續(xù)改善、共同愿景、學習型組織、管理創(chuàng)新、知識管理等,在成功企業(yè)中被轉(zhuǎn)換成具體的實實在在的做法和解決之道,它們正是這樣最終獲得成功。這些成功企業(yè)同樣經(jīng)歷了金融危機、市場巨變、全球化浪潮、技術革命等一系列市場急劇變化的考驗,它們還能夠持續(xù)保持增長,是因為它們把所有其他企業(yè)成功的要素轉(zhuǎn)化為自己學習實踐的行動。
這一段文字給我印象最深的行動二個字~不斷地學習的行動和實踐的行動。只有通過行動,才能把優(yōu)秀的理念、理論和方法變成發(fā)展的動力。
最近有一本書叫《大思想的神奇》,作者是號稱史上偉大的勵志和成功學大師的美國著名演講家和作家、聞名世界的“大思想”實用哲學難大衛(wèi)舒爾茨,他在長期的研究、演講和統(tǒng)計之后,發(fā)現(xiàn)人們之所以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生活和工作中采用了錯誤的思維方式。他發(fā)明的“大思想”哲學 被全世界成千上萬的精英所信奉,改變了千千萬萬人的命運。在書中第235頁有這樣一段話:
“現(xiàn)在”是一個神奇的詞語,是成功的代名詞。而“明天、下周、以后、某天、有空的時候”經(jīng)常不變成了“永遠都不”,都是失敗的代名詞。許多美好的夢想未能成真,皆是因為我們總說:“等哪天有空,我們再開始吧”
是什么讓大家拖延癥反復發(fā)作呢?《大思想的神奇》總結了四點“借口癥”
1.健康“借口癥”:“可是我身體不舒服啊”。這種表現(xiàn)形式很多,從“我總覺得哪不太對勁”這種慢性癥狀到“我這里那里不舒服”的具體癥狀,不一而足。
2.智力“借口癥”:“可是成功需要頭腦呀”。事實上,大約95%以上的人都曾以此為借口,只不過程度不同罷了。和其他借口不同,智力借口癥患者很少會公開承認自己智商低,他們一般會將這種感激深藏心底,默默忍受。
3.年齡“借口癥”:“沒用的,我年齡太大了”(或太小了)。這是一種失敗頑癥,是指人們總覺得自己的年齡不合適,這種借口有二種方式,一種是“我太老了”,另一種是“我太年輕了”
4.運氣“借口癥”:“但是我的情況不同,我總是厄運纏身”。正如一份交通事故的報告所分析的那樣,那些所謂的事故其實都不是意外,都是由機械故障或者人為原因抑或二者共同作用導致的。
有一年年初,有一群朋友聊天,其中一個人告訴大家他終于相通了我國的民營企業(yè)在管理上存在的根本性問題是什么,大家被他幾年來思考所得出的結論所震驚和興奮,非常認同他的一些結論和研究思路。他也表示準備把這些想法寫出來集結成書的時候,大家都為他高興,也興奮地期待著,可以是兩年過去了,大家都沒有等到他的書出版。與他相同看法的新書在今年推出后,有朋友去問他,他說還在思考,甚至很得意自己能夠在兩年前判斷兩年后的市場狀態(tài),可是有誰能知道他得意的背后是無奈的神情,因為本來這是他的成功,可以沒有人清楚(除了聽他聊過的朋友),究其原因,他說他總是沒有時間去寫。
研究表明,在企業(yè)內(nèi)部不斷得到提升的人并不是最聰明的,也不是最有能力的,而是最不計較付出行動的人。我曾經(jīng)觀察過兩個新入職的年輕人,小秦是名牌大學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專業(yè)對口,學習成績優(yōu)異,同時還具有很好的管理才干;小陳畢業(yè)于一所普通高校,在任何一方面看上去都比小秦要遜色一些,所以在入職訓練之后,明顯是小秦得到征用,而小陳卻不怎么被看重。過了半年,我發(fā)現(xiàn)小李總是第一個到達公司,總是搶著做事情,每一次交待他的事情,他總是答應并很快去做,甚至很多大家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也毫無怨言地去做。雖然小秦還是表現(xiàn)出比小陳強的能力,但是大家開始關注小陳而忽略小秦,再過一段時間小陳開始被提升。
在《大思想的神奇》一書中,作者對于治療以上四種“借口癥”開出了好多付藥方。
不過我認為,還有一個最能徹底治愈“借口癥”為代表的拖延患者的藥方,就是“臨終療法”~~
日本一位年輕的臨終關懷護士大津秀一在親眼目睹、親耳聽到1000例患者的臨終遺憾后,寫下了《臨終前會后悔的25件事》一書。其中,“沒有注意身體健康”、“沒能談一場永存記憶的戀愛”、“沒有留下自己生存過的證據(jù)”等,都成為了人們的“人生至悔”。由此我想到了一個心理學上“關于后悔”的實驗,實驗表明人在短期內(nèi)經(jīng)常后悔的是做了什么,從長期來看人最后悔的是沒有做什么。日本一位年輕的臨終關懷護士大津秀一在親眼目睹、親耳聽到1000例患者的臨終遺憾后,寫下了《臨終前會后悔的25件事》一書。其中,“沒有注意身體健康”、“沒能談一場永存記憶的戀愛”、“沒有留下自己生存過的證據(jù)”等,都成為了人們的“人生至悔”。
網(wǎng)絡上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A在合資公司做白領,覺得自己已滿腔抱負沒有得到上級的賞識,經(jīng)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見到老總,有機會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
A的同事B,也有同樣的想法,他更進一步,去打聽老總上下班的時間,算好他大概會在何時進電梯,他也在這個時候去坐電梯,希望遇到老總,有機會可以打個招呼。
他們的同事C更進一步。他詳細了解了老總的奮斗歷程,弄清老總畢業(yè)的學校、人際風格、關心的問題,精心設計了幾句簡單卻有分量的開場白。在算好的時間去乘坐電梯,跟老總打過幾次招呼后,終于有一天跟老總長談了一次,不久就爭取到更好的職位。成功者創(chuàng)造機會,機會只給準備好的人,只給不斷付出行動的人。
想給朋友寫信嗎?現(xiàn)在就動筆吧。想到好主意了嗎?馬上告訴你的上司。還記得本杰明富蘭克林給我們的忠告嗎?今天的事不要留待明天!
最后,以一位盎格魯主教的遺言作為本文的結束語
當我年幼時,充滿無限的幻想,我夢想著要改變世界
當我長大一點,我發(fā)現(xiàn)世界不會改變,我決定放短我的目光,去改變我的國家
但是,國家好像也不可以改變
到了暮年,我決定做最后的嘗試,我只改變我的家人,那些與我最親近的人
然而,他們也不曾改變
現(xiàn)在,我的生命快要結束
我突然醒悟到如果我首先我改變了自己
然后通過以身作則,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
而受到他們的鼓勵,我可以使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好一些
說不定,我還改變了整個世界
彩蛋,給看完本文的小伙伴~
《臨終前會后悔的25件事》
第一個遺憾:沒有做自己想做的事。大津秀一說:“人們臨終前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人這一輩子啊,太短了。”? 有人削尖腦袋往上爬,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自甘平庸,也有人孜孜以求。人生有很多活法,千萬別被別人的價值觀“綁架”,不要把別人希望你過的生活當作是你想要的生活。想談戀愛,現(xiàn)在就行動吧;想學點什么,現(xiàn)在就開始吧。人生就像個旅行團,你已經(jīng)加入了,不走完全程,豈不可惜?
第二個遺憾:沒有實現(xiàn)夢想。當人們在生命盡頭往回看時,往往會發(fā)現(xiàn)有好多夢想沒有實現(xiàn)。“真正的后悔,其實不是因為沒有實現(xiàn)夢想,多半是責怪自己沒能盡100%的力量實現(xiàn)夢想。”? 堅持夢想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一個沒有期限的夢想只是個夢,給夢想加一個“截止日期”,把它變成現(xiàn)實的目標,才更容易實現(xiàn)。
第三個遺憾:做過對不起良心的事。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一輩子不做錯事,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便不肯殺生的佛家弟子,也難以避免走在路上踩死一只螞蟻。為了生存而做的無損原則的“壞事”是可以被原諒的,與其背著負罪感生活,不如放下包袱往前看。
第四個遺憾:被感情左右度過一生。現(xiàn)實生活中,感性的人總是嘲笑理性的人“活的太嚴肅”。其實,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又能如何?笑過、哭過、發(fā)泄過,生活也不會因此改變。 也許真要等臨終一刻才能明白,每天為之煩惱、痛苦、傷心、氣憤、達到忍耐極限的事,是多么可笑和不值一提。
第五個遺憾:沒有盡力幫助過別人。或是冷漠,或是怕吃虧,讓很多人不敢做個善良人。其實,善良的人很少后悔,他們活得坦然、心安,那是善良給予他們的美好回報。去幫助那些需要你的人,“被人需要”的感覺遠比“索取”好得多。
第六個遺憾:過于相信自己。我們都有過這樣自大自負甚至唯我獨尊的時刻,認為自己不后悔做過的任何一件事。這樣雖然看起來很積極,但卻顯得盲目。總有一些事,別人比你想的細致周到,多聽一句、多想一秒,可以讓你少走很多彎路。
第七個遺憾:沒有妥善安置財產(chǎn)。現(xiàn)在因為財產(chǎn)引發(fā)的家庭糾紛越來越多。其實,作為老人,一定要把處置財產(chǎn)當做一件重要的事,在世時就規(guī)劃好。如果子女多,分配一定要公平,不要因為錢物,傷了孩子們間的感情。? 第八個遺憾:沒有考慮過身后事。 這一點和處置財產(chǎn)很相似。一個人活著,會留下很多印記。周圍的人和事,都會因為你的離開而變化。提早規(guī)劃一下,不但可以讓自己更坦然接受生老病死,也能提醒自己好好享受人生。別等走不動路、聽不懂話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還有很多事情沒做。
第九個遺憾:沒有回故鄉(xiāng)。每人心里都有一個地方被埋在最深處,卻一生不忘——這就是故鄉(xiāng)。很多人會念叨,等我退休了就回老家。往往等來等去,最后回家的只是一個骨灰盒。有生之年,盡量每年都回家看看,聽聽鄉(xiāng)音、吃點美食。這個在地理上讓你無法割舍的地方,也是你靈魂的一個居所。
第十個遺憾:沒有享受過美食。你是否把好吃的東西都留給孩子,因為工作忙每頓飯都隨便打發(fā),或是為了健康每天只吃所謂的“營養(yǎng)”食物?吃飯,不僅為了飽腹,它還滿足我們很多心理需求。? 品嘗美食,也是一種很好的心靈治療。還有就是,別放棄任何一個和家人吃飯的機會,總有一天,這個飯桌上的人會慢慢消失。
第十一個遺憾: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工作。在這個逐利的社會,工作、金錢、權勢成為成功的金標準,很多人到老才后悔,那么好的青春,怎么都獻給工作了呢? 看看大自然的樣子,感受季節(jié)的變化,聆聽藝術的召喚,這些事情不會讓你變富有,卻會讓你的人生有意義。
第十二個遺憾:沒有去想去的地方旅行。積攢了很多旅行計劃卻沒有成行,因為孩子太小、錢太少、休假太少或是工作離不開?很多人都覺得,旅行任何時候都可以去,只有生病的人才懂得,旅行也是一種奢侈品。
第十三個遺憾:沒有和想見的人見面。可能是你小學時最喜歡的老師,可能是你的初戀,誰的生命都不能永恒,尤其是那些比你年長的人,哪怕身在異地,也可以專門拜訪一下。我們應該抱著“一期一會”的觀念生活。這是日本茶道的用語,“一期”就是一生,“一會”就是一次相會,說的是人生的每一個瞬間都不能重復,所以每一次的相會都變成了僅有的一次。
第十四個遺憾:沒能談一場永存記憶的戀愛。愛,也是人存活世間的證明。我們經(jīng)常看到,在一起的人未必不相愛,相愛的人卻被迫分開,這是人生無常,也怪很多人自己沒有努力。愛應該是一種忠誠和無私的付出,一種勇敢而無畏的表達,這是我們作為人的權利,千萬不能只當兒戲。
第十五個遺憾:一輩子都沒有結婚。很多人年輕時覺得婚姻可有可無,一個人更自在。年紀大了卻開始后悔,沒有一個可以相互扶持的人。雖然好姻緣可遇不可求,但是也得自己努力,碰到合適的人千萬不要猶豫。這個世界上不會有“最合適”的人,“比較合適”的人也不會等你一輩子。
第十六個遺憾:沒有生育孩子。 現(xiàn)在很多人覺得,“我自己都還是孩子,怎么養(yǎng)孩子呢?”其實,為人父母,不僅是為了傳承血脈,也是一種“活過的證據(jù)”。想想到了老年時兒孫滿堂的歡樂,年輕時養(yǎng)育子女受的苦又算什么呢?? 第十七個遺憾:沒有看到孩子結婚。有些子女認為“不結婚”是自己的私事,和父母沒有關系。相反,很多老人生前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看到自己兒女結婚。 婚姻確實是私事,但有時候,不結婚卻是件“自私”的事。不妨也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努力了卻他們的遺憾吧。
第十八個遺憾:沒有注意身體健康。? 年輕時,身體是可以最肆意揮霍的資本,熬夜、喝酒、抽煙……健康是這樣一個東西,你擁有它的時候往往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失去它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它是那么的重要。? 從現(xiàn)在開始,努力改掉一些壞習慣,為自己和身邊的人,健康生活。
第十九個遺憾:沒有戒煙。很多癌癥和慢性病都和吸煙有關,不少患者直到查出肺癌,才開始悔過沒及早戒煙。? 很多人抱著僥幸的心理吸煙,覺得倒霉事不會落到自己頭上。克制欲望需要勇氣和付出,但你的付出會以“健康”這種方式再返還給你。
第二十個遺憾:沒有表明自己的真實意愿。我們怕得罪人,怕給別人添麻煩,在意別人怎么看自己,這樣在無形中漠視了自己的真實意愿。其實,無論什么時候,都該說出你真實的想法。只要愿意溝通,你會發(fā)現(xiàn),事情比你想得簡單得多。
第二十一個遺憾:沒有認清活著的意義。活著,絕不僅僅是壽命的一個數(shù)字,而是你活的質(zhì)量。大津秀一碰到過一個癌癥晚期的病人,他把生命僅剩的三個月,分成了許多個周期,每個周期做一件想做的事情。? 哪怕只剩一天,都用來過最好的生活。這就是活著的意義。
第二十二個遺憾:沒有留下自己生存過的證據(jù)。很多人覺得,留下房子、財產(chǎn)就是生存的證據(jù),其實不對。既然在這個世界上走過,總該有些精神食糧留給后人。不管是工作、研究、學業(yè)上的成就,還是寫給親人、朋友的信,都是這樣的“證據(jù)”。
第二十三個遺憾:沒有看透生死。看透生死不代表輕視生命,而是以一種更理性的姿態(tài)活著。中國人往往忌諱談論死亡,其實,死亡只是所有生命共同的歸途。不用忌諱,更不用懼怕。
第二十四個遺憾:沒有信仰。雖然很多人沒有信仰一樣活得很好,但是有信仰的人,會更透徹懂得人生的意義。尤其在面對困苦、無助的時候,信仰更可以成為一種強大的治愈力量。
第二十五個遺憾:沒有對深愛的人說“謝謝”。很多時候,我們在外彬彬有禮,對親密的人說話卻毫無顧忌。用好語言是人際交往的一門大學問,哪怕是親近的人,也不必靦腆,要常說“謝謝”、“對不起”和“我愛你”,這是為感情保溫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