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書,不求甚解”出自東晉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陶淵明之口。
用現代很多人標準,陶淵明的說法不可取。周章就是很好的例子,讀書很慢,他恨不得每個字都讀到,每句話都理解。
大學寫論文的時候,需要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這可苦了他......
又準備周末一天泡在圖書館的周章,發現坐在對面同專業的一諾看書很快,不時在一張A4紙記錄,周章的書才看三分之一,她就看完一本了。中午走出圖書館,周章忍不住問:一諾同學,請教一下,你怎么看書那么快?你怎么記住那么多內容的?
一諾歪著頭,反問他:我為什么要都記住呢?
周章說:如果看過什么都記不住,不是白看了嗎?
一諾說: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讀書可以“不求甚解”啊
周章:這....這.......
看見周章的樣子,一諾說:其實陶淵明的原話是:“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首先是要好讀書,不愛好讀書,甚解不甚解也就沒有意義了;
其次,不求甚解只是說: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把書讀進去了,越讀越有興趣,自然就會慢慢了解書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反而會打擊閱讀的積極性。正如陶淵明,每每遇到真正會意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
一諾楊楊手中的A4紙,繼續說:你看,有魅力、書中我認為的精華部分,我記下來了,也寫了自己的感悟,論文用到的部分,我可以有選擇的精讀。
周章通過親試,發現讀書原來這么多樂趣,他也體會——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