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逝去的日子,不需要想起,卻也永不會忘記。----《芳華》
一向不喜歡寫觀后感、讀后感這類文章,但是看過《芳華》,覺得不寫點什么會對不起自己在電影院流的那許多眼淚。
說實話,直到電影開場我才知道自己即將要看的是哪部電影,在這之前一直抱著爆米花跟咖啡,悶頭吃吃喝喝。
如果讓我自己選,我可能不會看這部電影,因為總覺得那是個叫人傷心的年代,那一代人的青春里夾雜了太多迫不得已。而且我是個極容易入戲的人,有時甚至會比電影中的角色生出更多情緒,但是這種情緒卻又絲毫不能撼動已注定的人物命運。
電影一開場就是一場雨,如果回到課堂,大概每個人都能張口就來:
開場的雨,揭示了殘酷的社會環境,暗示了主人公悲慘的命運,為以后故事的發展基調埋下伏筆……諸如此類。
何小萍為了早點拍軍裝照,偷偷拿走戰友衣服的時候,我禁不住在心里埋怨:這個傻姑娘,為什么不先試著跟戰友借呢?看到她被戰友抓包,我是有一些狠她不爭氣的。
可是看著后邊的劇情發展,我竟然完全理解了她這種“偷竊”行為,當然未經允許拿別人東西肯定是不對的。
自小失去父親的庇護,在不接受、不認可跟欺負中長大的何小萍,一路活得謹小慎微,如果不是經受了太多拒絕,她是不會出此下策的。她寧可冒著“偷竊”的罪名也沒有開口向戰友尋求幫助,或許在她心里被拒絕才更可怕。
第一次流淚,是看到她晚上哭著給爸爸寫信的時候,那一刻我懂得了她所有的倔強、隱忍、沉默,甚至連同她性格里的灰暗部分也能認同了。
社會大環境還有自己身處的家庭,讓何小萍不得不養成了怯懦、自卑的性格。可是,無論她多么不受善待,卻依然選擇了用力生活。
生而為人,誰又比誰更容易呢,刨開胸膛,大家都是一樣的血肉模糊。
何小萍一直是文工團里的異類,逃開了家庭的束縛,戰友成了她新的枷鎖。所以她格外珍視劉峰待她的好,直到劉峰被下放連隊,她也沒有勇氣表達自己對他的愛意。說她懦弱,可是她卻為了劉峰拋棄了文工團這個曾經被自己視作救命稻草的地方。
蕭穗子的父親平反之后,我曾特孩子氣地盼著何小萍的父親也平反歸來,最好是個大人物,打爛所有欺負過小萍的人的臉。
可是,現實有些不盡如人意,何小萍在父親去世后經歷的磨難絲毫沒有減少。戰爭結束后何小萍精神失常,但是愛著的人終于主動牽著她的手,靜靜地只看她一人,那一刻,她是否感受到了幸福?
“我才不無私呢,我私心可大了。”直到劉峰跟林丁丁表白時說了這句話,我才感覺到他終于是個有血有肉的人了。他之前活得太楷模了,對任何人任何事都很熱情,如果現實中真有這樣一個人,你敢愛嗎?
反正我不敢。我并不贊成一味利己主義,但是人身上總該帶些煙火氣,而不是活在廣播里,報紙上,好人卡里。有時候過度善良不單單是傻,對他人來說也是無形的壓力。
身邊的家人、朋友,我是很希望他們能夠帶一點自私,為自己而活的。你對我好,我很感激,但是請你務必是在自己過得也很好的前提下給予你的善意。
對于林丁丁檢舉劉峰“耍流氓”這件事,是我沒有想到的劇情,但是事后又覺得完全合理,就連他們逼迫劉峰認下莫須有的罪名,這也不是只存在于熒幕上的故事。這一段,我覺得是寫實。
不論男女都很難避免所遇非人,身在江湖也有不得不低頭的時候,不光那個年代,如今也是一樣。
人性是最經不起推敲的東西,對于劉峰來說林丁丁的做法有些狠絕,但是對于林丁丁來說,那不過是她因為現實急于自保的方法。
電影的最后,林丁丁在國外生活富足安逸,而劉峰對她也早已釋懷。我個人覺得,電影沒有將書中林丁丁的結局挪過來,大概是因為劇情發展到這里,已經不需要用大快人心重新掀起高潮了。
平靜與心安是對芳華最好的交代。
蕭穗子喜歡陳燦,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可是她卻在文工團解散前夜得知郝淑雯已經跟陳燦在一起了。
雖然早就預感蕭穗子跟陳燦不會有結果,但是看著她親手撕碎寫給陳燦的情書,不得不承認那一刻我的中年少女心一起跟著破碎了。
郝淑雯跟陳燦之間到底有沒有愛情,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郝淑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看重門當戶對,渴望地位,在她心里這些無疑是排在愛情之前的。所以,整部電影,我覺得他們夫妻倆是最被命運善待的,就算分隔兩地,就算沒了陪伴,他們應該也不會覺得有太多缺撼,畢竟一開始相濡以沫就不是他們的初衷。
蕭穗子是最像我們普通人的,與人無傷,也不傷人,有血有肉也有愛。失去芳華年代的愛情,卻用心經營著夢想。
之前總覺得世界和平是口號,但是看過電影里的戰爭場景,每每想起還是會心驚肉跳。世界要和平,你的心要平和。
何小萍跟劉峰,最后都沒有走進婚姻,卻擁有著比一紙婚書很堅實的情誼。或許在某個陽光柔和的午后,他們會拿起當年的老照片回憶過往:
那年芳華雨起,謝謝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