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茶話

圖片發自簡書App

唐代陸羽《茶經》云:“茶之為飲,發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早在母系氏族社會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記載,而千百年來,無盡歲月的流潤中,茶不僅以飲品,也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內涵。茶,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霖之霄降,性味清淡,于山林巖畔,置一茶具,箕而坐之,樹葉林風,溪水泉流,閑靜而啜之,那是何等閑散;或于夜幕低垂,清風徐徐,木樁柵欄之內,篷窗茅檐之下,倚壁而立,團火冉冉,茶鳴滋滋,舉一茶杯,靜對明月,那是何等雅靜;或是漫天江雪,篷船之內,看雪花紛飛,邊沉靜而飲之,那又是何等超凡脫俗!然而,這種境界,關鍵在于喝茶之人,與我們心存仰慕而不可到達。今天,主要說說所熟悉的農家之茶。

應該說,農人不該有茶。自古農人貧苦,一斤茶葉二三十元,為什么要喝茶了?而家鄉人就有喝茶的習俗,并久遠、廣泛而深刻。家鄉人不管年長、年少,春夏秋冬,他們都喝茶。客人,親戚來了先叫上炕喝茶;走親戚,禮品中提一斤茶葉算是貴重;不管誰來,不管去誰家,先把茶喝上再說;他們只說喝茶,但沒有名目,外地人說,你們喝“功夫茶”,有人說,你們喝“罐罐茶”,才知道,家鄉人喝的是“功夫茶”或“罐罐茶”,然而,家鄉人只說喝茶,喝茶就喝茶,還說喝什么茶干嘛?在他們,喝茶只有一種形式:架上火,火上架一半拳頭大的罐罐,添一半以下的水,水吱吱嗚嗚響時,下點茶葉,水面翻滾,倒出。茶葉就一種,無其他茶葉,茶分上中下三等,上等茶葉長而細,發白,泡入水中,懸于水面,呈淡綠色,鮮嫩清新,茶味幽而長;劣等茶葉,粗而黑,沉人杯底,呈暗紅色,茶味短而薄。劣質茶一斤十幾元,上等茶一斤三四十元,也許有更好的茶葉,但當地市場就一種,為上中下等,別無他類。再說茶具:茶具主要有茶爐、茶罐、茶盅、茶壺。茶罐、茶盅、茶壺,都要小巧,茶罐有半拳頭大,添水只到一半以下,因此茶壺不能太大,用一個龐大的壺往一個半拳頭大的茶罐里添水是不方便的。茶盅也要小,半拳頭大的茶罐裝一半以下的水,能熬多少茶!家家的茶罐茶盅茶壺都積著厚厚的茶垢,看不到茶具質地的本色,似乎完全被茶水浸透。再說茶爐,最老的茶爐是一破臉盆,鐵的,里頭裝上草木灰,壓瓷實,抹平,上支三塊平的石頭,架一個直徑約二十厘米,高五厘米的紅窖泥捏的環形爐圈,中間空心。寬五厘米,長十厘米左右的鐵皮折成半圓,中間插兩根直而硬的鐵桿,為支架,架在爐圈上,放兩三根干樹枝,一點,火就冉冉而起,罐子架上,茶就吱吱嗚嗚了。這種爐子老人用的多。后來集市上出現一種鐵爐子,只有裝酒盒子那么大小,很精致。四十歲以下的人,趕“時髦”就統統改用這種爐子了,然而這種爐子風行一陣就寥落了。這種爐子有的火利,有的火不利,火不利了不能加以改裝,因此很多農家這種爐子一般閑置著。又過了幾年,不知哪個聰明手巧的人發明了一種更為輕便巧妙的爐子:裝奶粉的罐子,頂頭掏一拳頭大的圓孔,孔中套一易拉罐,易拉罐頂部全開,為火口,底部據幾條縫隙,易拉罐的底部正在奶粉罐的中間,上面架火,下面積灰,奶粉罐的底部再掏一個火柴盒大小的長方形窟窿,掏灰吹火,就是一個完美的火爐了。架上火朗朗作響,很利。這種火爐,一經發明,很快風靡。最后一種是電爐子,電爐子干凈、方便、快捷,便于待客,但少了那么點醇香。在我經歷的歲月里,見過這四種茶爐。這四種茶爐都是春夏秋時用的,到了冬天客房里會架上大爐子,火爐子都是架在炕頭邊,老人一般盤腿坐在炕頭上,四十歲以下的人一般拿過椅子坐在爐旁。茶爐是一家的中心,一家大小事宜基本上都是圍繞火爐展開的。除了閑冬時節想喝則喝,農忙時節,茶分早中晚喝。早茶,一般是老年人喝,年輕人一般不喝早茶。老年人瞌睡輕,天麻麻亮就披衣做起,茶爐柴火茶罐等都在身旁或床頭地下,邊穿衣服邊架火喝茶,邊推開窗戶向外瞅瞅,看看天氣如何,等喝完茶,兒子,兒媳就起床了,于是開始一天的忙碌。中午,忙碌了一早晨,回到家里,女人急急忙忙進了廚房燒火做飯,男人擺放農具,飲驢,挑水……老人一進門,就悠然自得地喝茶了。喝茶的地方一般在屋檐下一角,一旮旯里,老人乏憊的坍坐下來,喊孫子:X X提水去,X X給我把喝茶的罐罐拿來,X X把茶葉拿來……。女人則端來襯茶饃饃,往爐子邊一塞。聰明的老人總是默默的喝茶,不問世事。而不聰明的老人總是指手畫腳,惹得兒子兒媳嫌。老人總是飯前喝,喝完了吃飯,飯后就輪到兒子了。他們說,喝茶才能解一天之乏,癮犯了又乏又頭疼,所以無論如何,茶是要喝的。我們常說“柴米油鹽醬醋茶”,為什么要把茶和柴米油鹽放在一起呢?柴米油鹽為生活必須,而茶也是必須要有的嗎?在這個地方,你會找到答案。

圖片發自簡書App

喝茶是一種功夫、一種技藝,就像做飯,同一種飯,不同人做出來,味道是不一樣的。用什么爐子熬,火候大小,添多少水,放多少茶葉,茶罐的質地,用哪個茶盅喝,這些都會影響到茶的味道。老年人喝茶,都喝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旮旯里一坐,兩三根柴禾架起來,火一點就著,不大不小,生生不息,喝得悠然自得。沒有資歷就練不出這種水平,火半天點不著,點著了冒著濃煙,一會大一會小,一會又滅了,爬在下面撲撲地吹,煙灰亂濺。火不旺半天喝不上一盅,太旺了又快得喝不過,搞得手忙腳亂。

我對喝茶是非常熟悉的,祖父一閑下來,就以喝茶打發時光,祖父在茶爐后一坐,我就圍著茶爐轉。童年記憶的中心里,似乎放著一盆爐火,映著祖父的臉,晃著父輩們忙碌的腳步。常會犯一些錯誤,比如,父母叫把門看好,而我外出玩去,忘了回家的時間,父母歸來,進不了門,又找不見我;或者,他們出門前叫不時地給驢添些草,而我卻忘了,父母來時驢嗷嗷叫;或者把我找來,農具都在門上放著,急著進門,我卻把鑰匙丟了。這樣的時候一般是要挨打的。有時,玩得過于投入,偶一抬頭,發現夕陽已落下,暮色垂臨,心里就忐忑不安,在山溝溝里流連徘徊,不敢回家。有時,我就在山溝里揀喝茶的干樹枝,揀一大抱抱著回家,到家門口聽到廚房里已咣里咣當地涮鍋了,我怯怯地進了門靠著墻朝放喝茶柴的地方走去。緊緊抱著揀的喝茶柴,似乎救命稻草,父親收拾著什么,回頭瞥我一眼,終于什么話也不說。更多的時候,我知道這種“賄賂”是不起作用的,這樣的時候,我最盼望祖父喝茶,如果在門前巷子或者別的地方,先被父親抓著,肯定是一番暴打,于是,我就藏于一處,眼巴巴地等著祖父喝茶。祖父火一架著,坐下,我就過去,坐他旁邊,一動不動。透過冉冉爐火,我看見父親從門口過去,狠狠地瞄我一眼,遲疑了一下,過去了。有時,他就喊我,說,出來干活,我就不吭聲,祖父催我,我就說他把我哄出去打哩,祖父就不催了。坐在祖父跟前絕對安全,農村里,晚輩一般不在長輩面前打兒女。坐在祖父的爐火后,祖父一堵,我就很踏實,那時覺得冉冉的爐火是那么溫暖,茶未開時支支吾吾地響是那么悅耳,祖父喝茶時的吁吁聲是那么甜美。如是夏天,祖父就一直喝著,喝到夜幕降臨,喝到月亮從院角大墻上過來,爐里殘火在院角映出一團昏黃,等狗的叫聲從村莊的遠處傳來,祖父就疲憊地扶著墻壁起來,而我早已昏昏欲睡。

圖片發自簡書App

童年,給祖父提水,取茶盅,抱喝茶柴等是我家務的一部分,一有親戚來,我就跑來跑去,取這取那,不等祖父呼叫,我就把喝茶需要的家當全拿來了。其實這里的農家孩子都是這樣,從小學會了伺候長輩們喝茶。記得一年回家,恰逢一家有白事,我家照例要看親戚,管飯。遠近親房幾家,攪成一鍋,忙做一團,我也忙前忙后,一早晨沒吃一口。臨近中午,口干舌燥,自家幾間房子坐滿了親戚,想到二爺經常在門外喝茶,那地方應閑著,于是想偷閑到二爺家喝個茶。二爺家門前是一片莊園,是二兒子打莊用地,而二兒子至今未婚,所以莊園閑置,莊園后有一門房,原是他家裝草料的草房,后修葺一番,二爺住在里面,說客房有電視,兒子兒媳要看電視,三更半夜,他住外邊,清凈。莊園里種滿了各種果木,掉滿青果。門房一邊,柵欄圍了一片花園。花朵滿園。由于家近井近,水分充足,莊園一片潮潤,空氣清新。二爺喝茶的家當全在門房前的一棵大杏樹下。我剛在一小板凳上坐下,準備架火喝茶時,二爺的小孫子不知從何處跑來,他對我很新奇。我說,洋火呢?他就找來洋火。我說,你爺爺的好茶葉呢?他就把茶葉拿來。我先將一張紙捏成一團,本想用點著了的紙點著木柴,可幾次沒點著。小孩看得不耐煩了,說,哥哥,我來。我想,我都點不著,你個小屁孩能點著?

但他很執拗,雖是小孩,也是半個主人,于是先等他折騰一會再說。他把我沒燒化的紙團從爐圈里掏出來,提起爐圈放在一邊,用一根木柴將盆里的灰抹平了,放好三塊石頭,爐圈再在上面一架。他點著燈盞,先在爐圈里放上兩根木柴,第三根木柴在燈盞上點著,然后小心翼翼放進爐圈兩根木柴叉間,他的手在發抖,放進去之后,他就眼巴巴望著。火都快滅了,我都有點著急,但他還眼巴巴望著,不一會,火舌卷起,點著其他兩枝,燎燎起來,他說,哥哥,喝。我佩服地望了他一眼,他才六歲,黑黑的、且臟的小臉蛋在團團火旁耀得通紅,然后給我提水,架罐子,放茶葉,還把壓在他爺爺褥子下的半盒好煙拿給我。我看他服務得很好,就索性哄他坐下來給我幫忙,可不一會,連招呼不打就不見蹤影了。園里無人,正好是一棵樹下,加之婆娑綠葉,斗俏明花,陽光點點,微風習習,真覺“兩腋生風”矣。

縣城車站門口,有兩老漢賣茶,已有很多年了,一年四季堅守在那里,風雨不動。架一火爐,支一遮陽傘,擺上茶具,放幾條小板凳,喝一“曲”一元錢。一“曲”即下了茶葉,直到茶葉喝敗為止。一般,下一撮茶葉,七八盅就敗了。不過,敗茶你愿意喝,你就一直可以喝下去。像坐公交。前些年,倆老漢還不是很老,記得總和周圍做生意的熟人說說笑笑,這兩年,發現老人已很老了,一次回去,只剩一老漢了,聽人說,一老漢死了。還聽說,一老漢死后,他兒子子承父業,說賣茶一個月有一千七八的收入,可坐在老子的位置上,或許是他年輕,或是傳言說他對老子不孝順,總之,他坐那兒,無人問津,被“晾”于一旁。幾天后走了,留下了笑料。剩下的一老漢更顯得孤苦伶仃,已老得不行了,臉色枯黃,面無表情,“兩眼間或一動,方知是一活物”。他不說話,只張著嘴,點點頭,或接過錢。每次到縣城,先要到老漢那喝個茶,長時間坐車,一下車,暈暈乎乎的,不想吃飯。而茶,不甜、不酸、不膩,不烈,淡淡的苦澀,滋潤干喉,亦可解除眩暈……。每次回家,總要秤幾斤茶葉,看望長輩親戚,一次在老漢那喝茶,下了些我新秤的茶葉,嘗嘗怎樣,這時,不說話的老漢接過我的茶葉,抓出一把,先捏了一下,然后展開,眼湊到跟前看了看,再放在鼻邊嗅了嗅,“三十二元的茶葉”他說。“三十五”我說。“貴了,在搞一下三十二就秤上了”然后,他從他的茶葉罐里抓出一把,放在我的茶葉袋里,“一樣”他說。我感覺很奇怪,再一想,他可能是想,我在他那喝茶,要掏一元錢的,卻下的是自己的茶葉,于是他用自己的一撮茶葉還上了我的一撮!覺得老人很可笑,望了老人一眼,他表情木然,眼睛“間或”動著。賣茶的老漢是縣城的標志性符號,在外地的本地人,可能不知道縣委書記、縣長是誰,但知道在縣城車站門口賣茶的老漢。到縣城找個人,我常說:“我在賣茶老漢那兒等你……

圖片發自簡書App

每次從外歸家,在路上一處,或墻下,或一拐角,或一旮旯里,拄著鐵鍬翻身而起,拍拍身上的土,朝我走來,那是祖父。然后他和我一道回家,回家后,他照樣先是架火喝茶,邊喝便向我問這問那,也并不是因為渴或者乏而喝茶,農閑時光,不喝茶又干什么呢!他們說,人老了,喝個茶,熬個時光。祖父是一家中心,他在火爐旁一坐,任何人來,不管是誰的親戚,總要在爐火旁和這位老者聊一會,再干他的事。我更是如此。不能一進家門就到各處去,把祖父撂在一旁。我已習慣于一進家門就坐在祖父茶爐前。然后他喝一盅,給我倒一盅。回到家里,有時我是和祖父睡的。冬天里,早晨我總是等祖父起床,架著了爐子,喝起了茶,將屋里燒的暖暖的,我才爬起來。先爬到炕頭,喝兩盅祖父熬的清茶,暖和了,然后起床。祖父會念念叨叨給我說些村里的事:“村里某某死了;某某得了一場病從村口進來時幾個人攙著,我看那人是不行了,后來做了個手術,又緩過來了,現在啥活都干;下一個就到某某了,然后到某某,再就輪到我了……祖父自言自語,念念叨叨,或感慨,或評述,邊喝邊說。

后來,祖父一病不起。祖父最后一個生日,我去看望。他趴在炕上,秋天的陽光從窗外照進采,在炕上灑下平靜的光照。祖父形容消瘦,面色蒼白,口干舌燥,看到我來了,從炕上吃力地爬起來,捏著我的雙手,祖父手的余溫里滲透著冰涼。院里請了木工正在咣里咣當給祖父做棺材,我埋怨父親,怎么在祖父眼皮底下做棺材,看著心里多難受,父親不以為然。陽光好的時候,祖父會拄著棍子從炕上下來,到屋檐下的陽光里坐下,陽光耀得他眼皮都抬不起采。院里,做棺材的師傅說,姨夫,我們給你做的盒盒你看得上看不上?祖父說,看得上看得上,我看著心里就踏實了。祖父實在是乏憊得不行,就被攙扶著到炕上去了。幾天后我要走了,和祖父告別,祖父抓著我的手突然泣不成聲……

我走后不久,冬十月,祖父溘然長逝。第二天,我回到家中,白色靈堂搭建,喪樂哀鳴,人來人往,門口圍著很多人,看到我,我聽人群里有人議論,噢,那是人家的孫子回來了。想到曾今,和祖父坐在茶爐邊,聽祖父談村人生老病死,談論是是非非,品評功功過過,祖父說,XX和XX之后就輪到他了,可沒想到這么快,真是“正嘆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人生如夢,轉眼物是人非。

又一年,回到家中,院中空落,角落里長出了雜草,在客房里坐下,空氣清冷的厲害,顯然,祖父去世后,客房無人居住,桌上落了一層浮沉,炕前爐子冰膛冷火,爐子擦得很明,下面放柴火的地方格外干凈,而祖父經常坐著或斜躺著喝茶的地方空空如也。祖父的遺物已被收拾了,依然能從窗臺縫里掏出祖父削蘋果用的小刀,或磕下的煙灰,看著祖父生前用過的茶罐,茶杯等,睹物恩人,甚為感傷,然切乃自然之理,冷清中,感覺絲絲苦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歷史悠久,民風民俗也多姿多采。而飲茶是華夏傳統文化,是各民族的共同愛好,不論哪個民族,在其...
    茶雲澗閱讀 3,134評論 1 22
  • 《指月錄》載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僧到趙州,從諗禪師問‘新近曾到此間么?’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后院主問曰...
    駿馬悲嘶閱讀 1,348評論 44 45
  • 2000多年前,在華夏大地上,有一座舉足輕重的城市,那就是邯鄲。 提起邯鄲,我們就不能不提起在邯鄲的歷史畫卷上描了...
    陳牧羊閱讀 175評論 0 1
  • 人生就是一場慢慢的旅途,錯過了什么就是錯過了,一個字一句話都不要小看,因為慢慢地就會聚沙成塔,時間的旅途,不會...
    薛榕榕閱讀 265評論 0 0
  • 風帶著云去看美麗河山 他們在江河邊扎營 看水中魚態 他們興高采烈 即使不懂魚類表演著什么 他們在森林在中棲息 聽林...
    RDyou閱讀 228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