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06-07,今天打開得到APP,有幸聽到梁寧老師的直播,她帶著一整套方法論,檢驗一遍當下的中國互聯網世界,和我們所熟悉的那些產品和公司。
關于直播主講人:梁寧,產品哲學家。湖畔大學產品模塊學術主任。曾任聯想、騰訊擔任高管,與BAT、小米、美團等企業保持著長期深度的交流。
關于直播內容
第一版塊,聚焦在移動互聯網發展到今天,你應該怎樣去洞察移動互聯網的特殊性。
? ? ? ? ?互聯網的這些企業經常會是使用級火箭的方式來打造整體企業運作模型。比如說第一個是建立自己的勢能,接著推到第二級是構筑商業場景,最后實現我的盈利目的。是用三級的方式。所以在PC時代,百度是一個絕對的高頻而且廣譜的應用,所以百度貼吧、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等等,其實它的產品邏輯都是基于關鍵詞的流量分發。但是接著為什么后來頭條能夠那么強勢地挑戰百度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移動場景,百度沒有根據移動場景的變化,而提升它的頻率。所以其實這是我今天要談的一個主要詞,就是高頻
? ? ? ? ?其實你在接觸一個產品的時候,最表層的首先是一個感知層。所以作為一個搜索,感知層一打開的時候都是一樣的,不管是谷歌、雅虎、百度,感知層都是一個框,然后有一個搜索按鍵,你輸入要搜什么東西,點一下搜索。這時候出來的東西就是第二層,角色框架層。我們經常會發現人和人的交互也好、你的頁面調用也好,其實你能夠獲取的內容、獲取的知識、獲取的服務其實是被角色和框架所框架住的。但是你要知道,這個人能夠為你做的只是他的角色范圍內的事情,他只能夠他的角色范圍去跟你討論問題。所以當你在跟一個角色定義作討論的時候,你能夠獲得的服務和內容,其實跟你打開一個頁面,你能夠在這個頁面里獲得的服務和內容是一樣的,就是說他是被他既定的框架所框住的,他不可能超出角色框架所框定的范圍,然后給你東西。
? ? ? ? 在硅谷曾經有過一個盲測,把幾個搜索引擎都引掉頭部,大家只能用一個搜索框,并不知道這是誰的服務,覺得誰的內容可以就投一個硬幣。結果發現雅虎比谷歌更準確,很長一段時間雅虎是購買了谷歌的服務,在這個基礎上他們又做了一輪人工優化,所以從準確度上來講,其實有幾年時間雅虎是高于谷歌的。但是為什么最后大家還是會用谷歌?原因特別簡單,谷歌的頁面設置,就是我要說到的角色框架層,比雅虎密。比如說谷歌一屏可能能顯示十條信息,雅虎可能只能顯示七條。人天然有一個感知的取向,就是說我喜歡信息密度更大的東西。所以,雖然在盲測的情況下,你會發現說雅虎的準確度要比谷歌高。但是,頁面的觀感上谷歌的信息密度更大,所以大家的習慣性還是會選擇感知上信息密度更高的東西。
? ? ? ? ?再回過頭來,就是谷歌和百度在中國市場的競爭。曾經他們并行在中國市場在開始競爭的時候是2000年之初的時候,那個時候其實中國的互聯網不像今天,內容還非常少,整體大家的水平也不是很高。你要能夠做到一個頁面打開的速度很快,然后不崩潰,并且想要什么能夠很容易去搜索,不容易。所以在這時候,其實像百度貼吧、百度知道做了一個很好的內容池,就是用了百度自身強大的服務器運維能力和系統架構能力,給做內容能力的人提供了一個放置自己內容的地方,就是我不需要自己做一個網站,我不需要考慮服務器運維這一系列復雜的問題,我只把我自己的內容做好,用他的平臺把我要的內容做好就可以了。
? ? ? ? 所以,其實就是在下面這一層,資源結構層這一層上,百度比谷歌面對在當時整個中國互聯網的資源都不夠多的情況下,百度動手去建設了自己的資源。而且以谷歌的清高也好、正直也好這樣的一個風格,如果搜索結果對百度貼吧更合適,我就傾向于把結果導到百度的體系里去。所以我們知道谷歌離開中國的原因是因為比如說配合度等等這些原因,看上去這是一個谷歌的自身存在定義,就是最內核的存在感或者是能力圈的問題,但實際上是在資源結構這一層里,就搜索這一項業務,其實百度就已經勝出了。
所以,這個是我們簡單說了一下古時候,因為現在做區塊鏈的人已經管今天的互聯網叫古典互聯網了,那我說的這一茬互聯網幾乎就是遠古互聯網了,就是古時候的互聯網時期,為什么百度贏了?因為在感知層的時候,大家是一樣的。在角色框架這一層的時候,其實是能看到他們能夠提供的信息更密集,感知更好。但是在資源結構這一層,其實曾經有一個數據是百度內部人告訴我的,就是說十次搜索,大概有七次會導向百度自己的內容池。所以,即使是谷歌不離開中國,谷歌也會把更多的內容導給百度的。這是一個遠古互聯網的時候,百度是怎么贏的復盤。
第二版塊,百度和頭條有一些競爭上的關系,抖音這樣迅猛地發展,騰訊為什么會緊張?
? ? ? ? ?在今天移動互聯網的場景里,你會發現微信、頭條都在建設自己的資源,而百度還是只能收割傳統互聯網。微信所建設的由微信公眾號主力構成的內容生態,頭條建設的自己的內容生態,這兩個內容是不供百度搜索的。你看這幾家在自己的內容建設上,包括所有的商家致力于利用移動互聯網來推廣自己的內容商家來講,他會覺得內容的傳播主場景在那,我為什么要在互聯網放置內容?是為了推廣我自己。所以在什么地方放置內容最多,最有可能獲得推廣的機會,我就越會致力于在哪里去放置我的內容,去參與哪一個陣營里的內容建設。
? ? ? ? ?所以在這個時候,其實在幾年前,我們當時問張一鳴對標誰,他說我對標谷歌,大家說你這是一個內容,怎么能對標搜索呢?不重要,在PC時代的核心邏輯是檢索。為什么?因為PC時代應該講還是以精英人群或者中產人群為主的網民。但是移動場景,其實主流,今天微信公布的數據,微信用戶達到了十億,這就是中國的網民數。群的構成已經發生變化,人群構成的變化我稍后再來講。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首先第一個看到的就是在移動場景里,互聯網割裂了,不再是PC場景里統一的互聯網,百分之百的網站都由百度收割,就是百度收割全部互聯網的局面,而是屬于百度你只能收割現在今天還愿意在PC瀏覽器的場景里去貢獻內容的傳統網站。
? ? ? ? 但是我在微信場景里去做內容運營,我在頭條場景里做內容運營,已經和百度沒有關系了。所以,其實百度作為搜索引擎的危機是在于我的內容變少了,我在我可收割的資源層已經發生了變化,這是這一條。當然可能還有其他的,比如說我們可以開個腦洞想一想,如果說在移動搜索,因為百度現在也只能是瀏覽器場景的一個應用。如果我們開一個腦洞,大家都用智能手機,向右一滑就會開一個界面,如果所有的手機場景都設置一下向右一滑直接搜索,那所有的手機廠商、硬件廠商都可以打擊百度,合不合作?如果說今天谷歌可以重返中國,我們開一個腦洞,雖然這個略微困難。如果谷歌可以重返中國,大家要清楚,安卓是谷歌的,那谷歌就可以問一下所有的手機廠商說,請問誰不跟谷歌合作?舉手。會不會有一家手機廠商舉手。
? ? ? ?所以,我們先不說頭條和搜索的競爭,我們只是說搜索只是你獲得內容的一種方式,搜索只是你獲得內容的一個工具。前提是在于內容在哪里,然后誰在帶動整體內容優化,誰在致力于建設內容,其實誰會是內容領域的大的贏家。基于這一點,比如說前一段時間,頭條和百度之間的一個巨大的爭執。我們說到的幾個變化,一個是移動場景的變化,以前我們用電腦,一天打開百度五次,每次搜三個PV,這個定義就叫高頻。
? ? ? ? 但是現在手機4G網絡的出現,使我們對高頻已經做了完全不一樣的定義,你每天打開多少次手機,每天又刷多少次微信。所以在這個時候,在PC場景下的高頻應用其實在移動場景下,它已經變成了一個低頻應用了。所以,曾經百度是PC場景下最高頻的應用,它可以推得起所有的業務,但是,在移動場景下,百度已經不再是最高頻的業務范疇。所以,以此,比如說當時真的是最了不起的百度貼吧,你知道現在它的日活是多少呢?應該不到抖音的一半,這是一個我們中國十幾年最優秀的社區網站,為什么?因為它沒有針對移動場景去改變它的業務特性。剛才說到了移動場景的業務特性,以及對頻率的要求發生了變化。下面另外一個核心變化其實就是人群的變化。在這里我就想提一個詞匱乏。
? ? ? ? ?很多人的怪僻,對一件事情的渴望,以及永不滿足其實是來自體驗之初的匱乏。就是說在我最初想要這個東西,特別想要的時候,我的狀況是匱乏的。在這之后,當你終于有一天有能力的時候,其實你的匱乏感永遠都得不到滿足。匱乏的感覺對每個人應該講都是糟糕的記憶之一,所以我們都希望擺脫,希望忘記它。有一個悖論就是我們努力地來到大城市,做一份體面的工作,為了擺脫匱乏感,以及我們希望為比自己牛逼的人服務。
? ? ? ? ? 下圖一個就是手機百度的兩屏,一個是今日頭條的兩屏。手機百度有人說不就是信息流啊,業務性質,其實這個是什么呢?我在我的產品課里在講,產品設計其實是四大模塊,第一個是戰略選擇,你到底是要做一個在點線面體如何去選擇,點線面體還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記住。
? ? ? ? 但實際上比如說手機百度和今日頭條之間的關系,這個東西它首先是用戶心智的比拼。就是在用戶心智里,百度就是搜索,就是我不要搜索,百度不是解悶的地方,搜索不是解悶的地方。就是我的用戶畫像里,大明是我知道我要什么,笨笨是我不知道是什么,小閑就是我閑,我需要打發時間。所以百度是非常明確服務大明用戶的網站,所以他的搜索做得很強,我需要什么就上來找地找到最適合我的。淘寶其實是一個給笨笨場景做得相當不錯的,我不知道就在這里亂翻。
? ? ? ? ?騰訊是非常經典的服務小閑用戶的,導給娛樂類、視頻是非常好的,但是導給電商就很困難,因為小閑用戶不會突然間轉化為購買,我上來是來打發時間的。是這樣一個產品邏輯。說到這兒,我們再回過頭來講用戶心智,在百度長期以來用戶,我是大明用戶,我才會選百度。我是搜索,我是需要知道什么我才會來,我沒有想到在百度上解悶。但是頭條的概念,就是說我有什么不知道的,我不知道什么東西上頭條了,而且頭條有推送概念,發生什么新聞,這時候你會發現,即使是頭條去抓微信內容,頭條也可以做得比微博好。為什么呢?因為微博依然是PC的檢索邏輯。你要知道微博熱搜是什么,你得打開微博、搜索、點熱搜,在排行榜里自己看。
? ? ? ? ?現如今大家更感興趣的還是快手和抖音,我們剛才已經講過了,人永遠是傾向于信息密度更大的東西。有了電影,我就不看小說了,有了電影我就不看戲了,有了短視頻我就不看長視頻了,為什么?信息密度更大了。所以也是在我的《產品思維30講》里,這個撲克里有一個概念,叫確定性。現在大家越來越沒有耐心,沒耐心的反義詞就是我要求有一個確定性。如果你打開一個視頻,是一分鐘,你可能可以看,如果三五分鐘,心里就有壓力,覺得要不要打開看。但是這時候快手先做了一個很好的定義,就是一個57秒以內的短視頻,這表示作為視頻的發送者,他一定要把他的核心內容,他最有價值的信息在十幾秒之后就得給你展現出來。這個對于用戶來講,信息密度是夠的,感覺是很好的。
? ? ? ? 這個時候我們再來說為什么抖音會,其實是去年我和曾鳴一起拜訪快手,當時宿華介紹說快手當時的數據是一天日活一億用戶,使用時長是一小時。出來之后,我就跟曾鳴講,我說這是快手的頂,很難再長了。他問我為什么,我說因為2014年的時候,我的一個好朋友,也是原來騰訊的一個同事去了優酷做首席產品官,我問他為什么去優酷?他說優酷現在APP的日活是一億用戶,使用時長是一小時。這個數字就像是2004年的騰訊,2004年騰訊上市的時候,日活就是一億,使用時長一小時。他說基于這樣的一個用戶的規模和黏性基礎,應該是大有可為。但實際上那個數字就是優酷的頂。
? ? ? ? 我覺得快手會遇到用戶動力不足的原因有幾個,第一,我認為低水平文化沒有學習吸引力,低水平文化的生命力其實是有限的。第二,快手從它的整個生態來講,當然我認為宿華的理想,他希望的是一個平均主義,就是人人都有機會,不支持大V。其實是對大V沒有更多的支持,他認為這樣是給了普通人更多的機會。但是在互聯網上,一個人可以成為大V其實是因為他有更強的創造力。互聯網在這一點上其實是絕對公平的,就是我有更多的創造力和努力之后,就會成為大V。但在快手的土壤里,并不給特別強的創造力和努力的人以特別的機會。所以在快手的土壤里,只要有更強的人,就一定會被遷移到其他的平臺上去。這個時候,你自身平臺向一個更優質文化的躍遷其實難以形成。所以,基于這個,我不認為快手在達到一個用戶規模以后,還有很廣大而持續的用戶動力。
? ? ? ? ?接著我就看了抖音,那時候抖音跟快手的差距還挺大的,所以我當時真的是立帖為證我覺得抖音會超過快手。我們為什么上快手和抖音?真的是為了記錄自己的人生嗎?不是,誰那么嚴肅,我就是為了解悶。真的,我覺得中國除了北上廣所謂的追求成功的人群,其他人可能都閑得慌,大家真的需要解悶。所以,在這一點上來講,你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微信、騰訊對抖音如此緊張。依然是業務邏輯的問題,頭條和百度其實都是信息邏輯,通過這個可以查信息,而且頭條在建自己封閉的生態,當然微信也在建自己封閉的內容生態,百度對于內容生態其實沒有做更多的建設,它只能等著收割別人。最致力于建設內容的人,我不讓他收割了。這是這一條。
? ? ? ? 但是對于更多閑的人來講,我相信抖音比微信高頻,為什么?我閑了,我兩分鐘刷刷抖音,刷微信沒人理我。所以今天不要看誰大誰小,我們只看誰高頻,高頻的人一定會有更多的機會。所以基于這一點,我看抖音也在做一個讓紅人去推薦商品什么的,這個肯定是不靠譜。因為小閑都是要玩的,不是要買東西的,所以,如果抖音去推游戲,我覺得那個真的就是直接動了騰訊的奶酪了。我認為基于這一點,頭騰大戰不是一個簡單的說你封閉我我封你,并不是,而是屬于在爭移動互聯網上誰是最高頻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