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三下鄉,青春筑夢行#
感謝相逢,不負別離
(湖北師范大學 ? 張羽)
有一種經歷,珍貴而難忘;有一種感動,質樸而永恒;有一種聲音,歷久而彌新。——題記
思量許久,終于鼓起勇氣,提筆來寫這次暑調心得,也借這個機會,回憶一下這兩年來我參加社會調查與實踐的點點滴滴,一切仿佛都在昨天……從大一到大三,從參與者到組織者,從小試牛刀到義不容辭,一路收獲,一路成長。
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
“社調中心”,很高興認識你,加入你,一個以調研為本的社會實踐組織。每次調研結束,收獲的不僅是一份份問卷與訪談,更是無數不同的經歷。大概以后很少再有機會,去如此近距離地直面一種曾經從未想象過的生活。那里有太多淳樸善良人們,在承受著現實的殘酷與艱難。他們不知道如何改變現狀,甚至已不再寄希望于改變,只能在與生活無止盡的博弈中不斷地妥協。所以這個世界上,真的還有萬眾矚目背后不為人知的角落,真的還有無數來自底層的掙扎,真的還有無數渴望幫助而不得的無所適從。永遠會記得他們在談及未來的時候,無奈的眼神中已經不再滿含希望。永遠會記得他們談起自己的家庭,談起過世的親人與難以為繼的生活時,布滿皺紋的臉上不住滑落的淚水。還記得,一位老奶奶在調研過程中,和我講述了近一個小時的情況,之后特意讓我給她留一下聯系方式,說“以后有問題可以直接給你反映了”。自那時便在問自己,我能做些什么。我真的做不了什么。每每想起調研的那幾天,總會無可避免地體會到這種深深的無力感。但也正是在此時想起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那一句:“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
我們通過一次調研不可能改變一個縣、一個鎮、一個村、甚至一個組,但我們能夠通過三下鄉學會關注社會,塑造自我,深入基層,了解民生,走出小我。我們宣講什么就會關注什么,未來就會重視什么,祖國未來就可能會重視什么。我們的調研成果或許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至少能通過調研讓村民們了解國家政策等方面的內容,能讓我們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進鄉村,理論聯系實踐,再實踐中鍛煉自身,提升技能,化經歷為經驗,以達到思想質的提升,同時,在調研中體會民情,用數據分析現實,培養理性思維方式,理性對待社會現象。
愿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社調中心”,很高興認識你,加入你,不后悔!21年來,你把熱愛社會調查與實踐的同學集合在一起,完成N多個大大小小的實踐調研項目。去年,學長學姐們帶著我們這一屆的小伙伴們“三下鄉”,或許是因為學長學姐們溫暖的庇護,又或許是因為小伙伴們細心的照顧,雖然條件艱苦,但并不覺得有多辛苦。今年,當我帶隊下鄉時,才明白其中的滋味。很懷戀和大家在一起的每段時光,感謝學長學姐,感謝陪我一起的小伙伴,感謝大一的學弟學妹,在一起是一種緣分,一起走下去是一種幸福,很開心這么久以來都能和大家一起走下去,也感謝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雖然中心有21年的沉淀,但此次團隊中不可否認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團隊精神,這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團隊分工,成員分工考慮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考慮到成員個人能力與團隊的契合,另一方面需要考慮成員的工作流動,畢竟活動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提升成員能力,流動分工有助于成員克服自身,提高自己。團隊成員分工各有不同,工作有輕有重有期間,很有可能一組成員花費許久仍未完成任務而其他成員已然完成任務處于待安排狀態,這時團隊互助精神就應當體現出來,就需要部分成員勇于站出來,從大局出發,承擔起責任。然后,交流與溝通,作為社會性的群體,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能閉門造車,很多關鍵性問題也是通過相互間交流而得到完美解決。交流溝通是多個方面的,團隊內不同分組之間交流,本團隊與其他團隊交流,團隊與當地政府相關部門、活動所在地村委、村民和孩子們的交流都相當重要,團隊內部間交流是活動開展的基本要求。我相信,每一位揚夢青年行團隊的成員如今都有新的思考與體會,在新學期有新的改變。我深知,這次暑期三下鄉是我大學生涯中最后一次在中心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做完這次暑調,我將要去承擔另一份早該拾起的責任。我不知道以后還有沒有機會再下一次鄉、支一次教,再去調研地做一次活動,再去村里面看一看曾經的學生……當我們團隊所有成員一起返校的那一刻,我知道:結束了!這一次,是她們的開始,卻是我的結束。我會永遠記得,記得中心的隊服,記得這過去的一切的一切。
感謝相逢,不負別離,愿中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