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慶山(安妮寶貝)最新書作《月童度河》讀后感
第一次讀慶山的書,才知道慶山就是安妮寶貝,以前她叫安妮寶貝的時候我只是知道她的名字而已,從未讀過她的作品,提到安妮寶貝,知道的人肯定很多,尤其是80后,因為安妮寶貝是80后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她出版了很多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攝影圖文集、隨筆集等各種著作,主要作品有:《告別薇安》《八月未央》《薔薇島嶼》《素年錦時》《春宴》《得未曾有》等,2016年由她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七月與安生》在全國公映。
慶山的作品,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早期的文字華麗而高調,辭藻陰郁艷麗,給人的感覺是頹廢的、虛無的,早期作品主題多為工業化城市中游離者的生活,主題呈現邊緣化,展現了都市人生活和精神的狀況,讀她的作品感覺她很像一個叛逆、有個性、棱角分明的文藝女青年;而后期就像一個禪修者般靜觀這個世界,如她在《月童度河》的序言里所說的那樣『這幾年的閱讀和學習,偏向思考和修心的見地,只是覺得,心的覺知和調整是一種能力,若能經由修習,讓心清晰、有效、清潔』,安妮,不對,是慶山,現在正走在一條清潔人生和靈魂的路上,她如實和行進的寫作,只為在時光中慢慢成為單純的人。
總會有一些難得的好文字與我們相遇,這是一種緣分,讀到之時心為之顫動,仿佛僵硬好久的心難得舒展自在,《月童度河》就是這樣一本,帶給我不盡的感動、心動和打動,寫出打動人心文字的人是經歷了多少次自修自煉,我想慶山是知道的。
《月童度河》是繼《素年錦時》后慶山的最新散文小說集,2016年出版,其中大部分文章是慶山于2012年到2014年的文章,有專欄文章,也有在旅途、臨睡、起床、閑暇之時寫在備忘錄里的文字,慶山說這些文字是自己單獨心靈清理的記錄。
全書共七個章節,第一章節『之一』,其中多描述生活中的點滴所見所思,平淡的日子中品味人生百味,一枚海棠足以把人生苦甜嘗盡,筆下多描述作者所居住的北京日常,三里屯、長虹橋、南鑼鼓巷、北京地鐵站……在普通的日子里透過文字思考人生;她也談寫作,她說『寫作是給遙遠的另外的自己,那也許是比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更精粹更真實的存在,也可能是我們自身隱藏的佛性或神性,寫作可以幫我們聯結到』,寫作是一種修行,在自己的文字中經受一次次心靈的洗禮,拋卻繁雜塵世種種束縛,在文字中得以解脫。她還說『人生變化如此之快,一些記憶來不及思量就已成為過去,所以身體里的文字要及時地趕出來』,是矣,文字是對生活的思考與記錄,也是對所經人生之路的最好紀念,所以趁著時光尚好,用心記錄一下吧。
第二章是一篇短篇小說《長亭》,這是慶山曾為雜志情人節特刊所寫的故事。小說以一名叫長亭的女子的情感經歷為線索,不斷地刻畫在情感經歷中女主人的心境變化、關于人生、愛情、婚姻的理解,最終她終于在另一個男人的身上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不過是一碗清香糯暖的白米飯,并且以單純而溫柔的心去生活』,對這個故事我的理解是在愛情中要始終保持完整的自我,過于執迷情愛中常常會迷失自我,我們愛人,也是愛自己的體現,因為我們想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愛。
第三章節『之二』文字略帶佛性,慶山應該是比較虔信佛教的,她讀佛經養性,在她的文字中能捕捉到佛理禪意的影子,靜靜散發著清香。她的上一本作品《得未曾有》,也就是她改名『慶山』后第一次發表的作品,她說『得未曾有』源自佛經,代表著『一種從未曾感受過的心得。所有人的努力,做完一個好的項目。感謝因緣聚合,感謝合作的每一個人,實現一件事情,比瞻前顧后要好。因緣相會需要福德積累』,她順然接受生命中的所有境遇,感恩所有遇見,世事同觀。這一章節中慶山真誠地坦露了自己對未來的希冀,她說『等做完俗世的事情,想搬去山里,與相愛的人在一起,種菜、種花、喝茶、養貓、看月亮、誦經、讀書、寫詩。簡單安靜,樸素知足』,這樣的生活讓人心生向往,這是一種割舍,對久居凡世種種的放棄;這更是一種回歸,是對人生本我的回歸,回歸自然,追逐真實自在的自我。
第四章《月》,也是一篇短篇小說,其中一部分細節,后來被納入到她的長篇小說《春宴》中。《月》中的主人公依舊是一個女性,一個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女孩,由母親帶大,生性多疑敏感,13歲的時候一個人獨自留學英國,被迫適應所面對的一切不適和困難,她多思,所以困惑比常人多,踽踽獨行,追求真我的存在。這個女主人公讓我不禁聯想到《七月與安生》中的安生,她們都是從小就失去了完整的愛,一個人在殘缺中追求完整,她們渴望愛,渴望真,所以無畏遠方,流浪追逐。《月》中的主人公比安生幸運,她最終得以領悟與釋然~『人不應該只相信他眼睛所看到的,也要相信眼睛看不見但自己的心試圖去抵達的事物』……
第五章『之三』是寫和小女兒日常生活瑣碎小事以及慶山自己的育女心得,慶山在2007年產下一女,她的生活也更加因為女兒的存在豐富多彩,對女兒的愛輕輕流于筆尖,悄悄拍下女兒當下一刻的美好,在她的書中或者微博中,女兒的照片總會出現,姣好的面容,安靜的身影,想必在作家媽媽的熏陶下心中一定滿溢著對生活無限的熱愛。慶山對女兒的愛是自由的、是不設限的,她說對于孩子『不需要用太多的規則去束縛他,只需要默默地守望,適時地鼓勵』、『孩子總是要按照自己內在的節奏慢慢生長起來,沒有什么是比保護天性和保持愉悅和活力更重要的事情了』;慶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陪伴女兒成長,愿意親自帶著女兒去探索自然,感悟真善美,微博中總會看見她帶著女兒去各個文化圣地行走,看電影《岡仁波齊》,帶女兒爬山、品嘗菜園的新鮮果蔬……在談及自己女兒時,慶山說自己不是以一個育兒專家的態度,不是站在神壇高高在上, 對孩子的關愛里,保持著一份冷靜,一份清醒。
第六章『日消情長』,是慶山寫給文學期刊的作品,描寫了沈復和妻子陳蕓的愛情生活。沈復寫作《浮生六記》,這本書是他的自傳體散文筆記,記錄了自己生命中的人事和難忘的回憶,在深受封建禮教束縛的時代,沈復和妻子保持本我,追求琴瑟和鳴的兩情相悅。雖然兩人故事的結尾處并不圓滿,但是情依舊綿長,即是『日消情長』,慶山對沈三白和陳蕓的故事用一句話來總結『不辜負此刻,便是全部』,我想說不辜負此刻也是對生命中每一個美好當下的最真誠的擁有……
第七章『之四』多是慶山與人相處之中的一些思考,還有許多向內探索的獲得。她說『在現實中,很多人可以成為鏡子。有些人的存在,讓你知道,可以試圖學習跟他一樣。有些人的存在則告訴你,他的所言所行,相反著做就很好。不妨認真體會和感受所遇見的任何人』,遇見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要學的課題,就算是討厭的人也如此,他們的到來都會為我們的生命增添一些以前的未有,只要你用心領會,對人不要苛刻,持一份慈悲心就好;慶山說對待生活應該『盡量質樸地深入地去生活。去愛』,生活是享受的,一切苦樂都是一種擁有,我們無法做到莊子的逍遙自在,但是我們可以走在追求自在無畏的路上,不要回頭,也不要停下。
『生活是最切實的修行』,生活不停,修行也不止,愿你我能在慶山的文字中遇見,共進。
感謝慶山,感恩遇見。
后注:第一次讀慶山的書,就心生不止的喜歡,認真閱讀后,對所讀內容稍做整理,寫一篇讀后感,算做致敬作者,文筆淺拙,但真心的喜歡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