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孩子去深圳玩了兩天。昨晚很晚才回來,沒有特意看什么故事,因為平時也會看一下。今天早上在床上看《滴水石穿》!因為前期的習慣沒有培養好,加之沒有怎樣的關注與引導,孩子現在還處于不善于表達的階段。今天要送她上學,想著和她聊聊天。所以在她吃早餐的時候,我就跑去把她看的成語故事快速過了一遍。在開車關她上學的路上。我就問她看了什么故事。她:《滴水穿石頭》!
我問了她大約的內容。其實內容說的是:一個縣令,看到了一個小吏,神色慌張的過來。問“發生了什么事?”小吏原來在庫房偷了一文錢。小吏心想就一文錢。量他不敢對他怎么樣。就理直氣壯,不知悔改。縣令說:“一日一文,一千日就一千文。”把這個小吏給殺掉了。
孩子當時非常清晰的記得這個“一日一文,,,,”
我問:“這是什么造成了的?”孩子很快:“累積的。”我:“我們學習經典用的什么方法?”茹:“累積法。”我:“經典里告訴我們的大道,累積在哪里?“茹:”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這是《老子》!還有句在哪里呢?在我們《易經》哪里有體現?與我們的每天生活的地方有關,家人們知道嗎?”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經典為何經系統的學習?經典其實是可以融匯貫通的。當孩子們在這本經典里找到,在那本經典也能找到,同時又可以綜合來玩的時候,是不是更有不同的味道?在和孩子聊天的過程中,其實也正是我們我們學習的時候。我們要動腦去想。我:”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累積的作用,但是這個累積是好的還是不好的?“茹"不好的。是屬陰的。”只要學過《易經》的孩子,其實她的陰陽思維一直都有的。我:“對的。這是陰的,不好的。就像太極,首先他的方向與目標對嗎?”茹:“錯了。”我:“方向不對,要怎么樣?”茹:“掉頭,開車也是這樣的。”孩子說這句話時,當時紅綠燈堵得很。很多車涌過來。我一看這情況直接把車從紅燈處掉了一個頭,停在了旁邊,然后下車和孩子走路去了學校。我心在想,這句話來得在及時了。有多少人看著這么堵車還在往里專,大量太可怕。看到不對,就掉下頭嘛,走一路,節約的是更多的時間和自己良好的心情。
我對茹茹說:”感謝你提醒了媽媽。這個方向不對,媽媽就掉頭了。“
茹茹看著我笑了起來。和她走過去的時候,我拉回到故事上來:“這個人犯錯了,他可不可以掉頭呢?”茹:“其實他也可以的,如果給他機會說不定他也會變好。”我:“他怎么樣可以變好呢?”茹:“那個縣令給他機會引導一下他就好了嘛,他自己不懂,縣令當他的老師就好。”我一聽,不錯呢。我:“對了,寶貝理解不錯,縣令其實在當初是地方百姓的父母官。所以當下面的人民犯錯,當縣令其實也是有責任的。如果他可以有更好的方法,說不定就不用這樣的方式就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了。”
我:“其實回到生活中,媽媽也很多時候會覺得你各種習慣不好,媽媽也有很大的責任。沒能好好的引導你。像媽媽又不能好好的引導你這樣怎么辦呢?”
茹:“你就在我不好的時候,說一下,如果再不好再確定一下。慢慢累積,慢慢改正。”一日一點,千日千點,慢慢就會好呢。我望向她,還真是心寬呢。
我:
上學的時間不長,是難得的與交流的一個時間,也可以讓自己得到反醒與學習。我們人生中又是多少個這樣的小小的時間累積而成的呢?如果我們在遇到任何事時,都可以有計劃,有心的去往這個正面的方向去累積,我相信都可以越來越好。在回來的咱上,我在反觀。其實孩子今天之所以不好,不也是我們本身前面累積而成的嗎?你能捕捉得到孩子的很多第一次,給她好的引導嗎?
故事中的小吏可以殺,用這種手段馬上解決。而生活中我們的孩子,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嗎?我們有沒有想過當一些問題來時,我們可以用什么樣更好的方式對待呢?我們會不會有基本的預見力,判斷力,行動力,讓其問題沒有發生的時候,我們就在覺知呢?《黃帝內經》告訴我們不治已病治未病。與其實在表面的問題上打轉,不如從根源上來徹底解決。孩子是一棵種子,就看長在什么樣的家庭土壤中。讓我們一起攜手,從自身做起!慢慢改良這片心的家園。每天一點點,千天千點,積沙成土!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