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累嗎?累。但是我不能哭,因為騎電動車的時候擦眼淚不安全。”
“累嗎?累就對了,舒服是留給有錢人的,早安,打工人!”
“打工可能會少活十年,不打工你一天也活不下去。晚安,打工人!”
“第一百零一次不想去上班!沒有困難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
“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但卻不敢遲到,因為遲到扣錢。早安,打工人!”
最近被打工人的梗刷屏了,一群年輕人把工作稱作“打工”。沒有成就感、沒有安全感、還常常感覺疲憊不堪,所以打工人的話題突然就這么火了。
既不想去工作,又害怕失去工作,這是多少職場人的真實狀態。即便是被工作折磨千百遍,還是要待它為初戀。
如果,你總是在有意識無意識的感到悲觀和失望,或者總是用最壞的打算來看待工作,又或者常常感覺到壓力很大,很可能你是患了職場焦慮障礙,簡稱為職場焦慮。
焦慮是人們很正常的一種情感反映,但是過度的焦慮就會變成心理或者生理疾病。在我們國家,每100個人,就有接近5個人患有焦慮障礙。
一項2000名成年人的調查(人民網《5大原因讓人孤獨焦慮 3類人需關注心理問題》)發現,有30%的人對職業發展存在焦慮。
初入職場、工作瓶頸、步入中年、挑戰新領域、被上級打壓等等,職場的不同階段,焦慮都有可能找上我們。
然而,中年職場人的焦慮感往往更加強烈,特別是那些職位不上不下的中年人。
一位40歲的前同事,因為工作失誤,被比他年齡還小的老板批評,結果失眠了一周。他不停地自責,為什么自己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之前一直很敬重他的老板為什么突然就變得嚴厲起來,是不是自己快要待不下去了……
腦海里的各種胡思亂想,讓他深陷在失眠當中。可實際上老板只是就事論事,他所犯的錯如果放在其他任何一位員工身上,老板也是會一樣批評的。
老板批評完改正就是,老板沒多想,他自己反倒想太多,越想越悲觀,這就是典型的職場焦慮癥的表現。
一些中年職場人還不敢嘗試新的改變,他們排斥新的工作思路,喜歡用固有的經驗來做事。所以,當有新員工加入,有新的工作思路產生時,他們反倒是最不適應的。
這個時候他們的攻擊性很強,不配合就是一種表現,然而一旦新的工作思路被推廣,他們就會面臨許多改變,焦慮隨之而生。
一些公司的老員工對新人的薪酬感興趣,想要探究著到底是比自己多還是少。那些比自己多的新人就是他們不配合的對象,隨后就在背后議論紛紛。
故意不配合就是一種焦慮,因為害怕失去,所以太在乎他人對自己的影響,希望通過控制別人的影響力來提高自己的影響力。
還有些中年職場人的自尊心極強,心中缺乏安全感,從不敢對領導說不,即便是自己心里有一萬個理由認為這樣做不對,卻還是點點頭答應了執行。
他們需要被認同,喜歡被哄著工作,但并不是所有領導都喜歡用這種方式與下屬相處。
長久的屈服讓內心備受煎熬,因為不敢說不,就少了與領導平等交流溝通的機會,只是一味地執行,自然工作效果很難達到領導定下的目標。
職場心理健康關乎每個人的職業前途,你可以把它當做是心理得了一場感冒,要想治好它,可以從這3個方面嘗試。
第一,把注意力放在與成長有關的事情上
不要以為有多年的工作經驗就可以吃老本,不求上進。如果能計劃好,讓自己每個階段去接觸新的事物、新的領域、新的知識,那你根本就沒有時間去焦慮。
第二,讓自己運動起來
運動會讓人體產生安多芬,能夠使人身心愉悅,經常運動的人看起來也比其他人更加快樂一些。?
那些長期緊繃著神經工作的人一定要記得抽點時間運動,身體動起來,精神狀態就會越來越好。
第三,輸出這些感覺并找到對應解決方法
記錄就是輸出的過程,有人把這個叫做書寫療法,也是一種釋放精神壓力的方式。
或者找到比你優秀的人,與他交流,將內心的疑問與其溝通。多試幾次,你會發現,這些困擾也許并不是什么難事,只是你沒有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罷了。
認知自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說的容易,做到難。
每個人都會經歷中年,都可能面對中年危機,希望這篇文章能給正在焦慮中的中年職場人一些幫助,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到中年職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本人并注明出處。
可馨職隅,你的職場成長伙伴!知故而不世故,知事而不多事。更多文章,請關注 @可馨職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