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在笑聲中來到這個世界,卻在哭聲中告別這個世界。
人,總是能夠開心的笑看花開,卻在惋惜中嘆息花落。
人,總是懷著激動的心情去迎接親人的歸來,卻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去送別親人。
一直害怕送別,因為一別就是好久不見。
一直不愿意送行,擔心一別就是天涯。
世間的愛多以相守為愿望,唯有父母的愛可以接受離別的痛苦,可以以分離為目標。
記憶中少小的我每次離家,都是坐在父親的自行車后,看不見父親的表情,但感覺到父親蹬車的蹣跚,那時候不理解做父母的心情,如今的我們,重蹈父母的覆轍,將孩子一次一次的送別,越送越遠。
我一直秉持著,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的風雨,我都會去接你。兒子長到22歲,有限的送別屈指可數,五歲時參加軍訓,目送小小的身影上了中巴車,無家長陪伴。半個月后去接軍訓結束的“小戰士”看到又黑又瘦的兒子,禁不住潸然淚下。
一直期盼著孩子長大,孩子長大意味著與父母漸行漸遠。一直以為自己有笑看花開的好心情,也有靜賞花落的好境界。2015年的那一送,2017年的這一別,我才發現我根本做不到靜賞花落。從兒子要走的那刻開始,我便不能自己,目送那個高大的背影,手持行李箱,雙肩包,倒帶著一頂運動帽……媽我走了,你們的生活又該恢復正常了。站在車站外,久久沒有離去,既使那個身影早已淹沒在人流中。
每個孩子都有花期。一直靜待兒子的花期,終于等來了一句弱弱的“我還是……”,堅持與父母相佐的觀點。一直期待兒子自悟,一句“媽,今天我可能晚點回,你早點睡吧!”,“媽,你一個人在家?那我早點回來”。“媽,盡量不出去吃飯,就在家做著吃”,開始享受家的味道,留戀家的氣息。
一直覺得兒子依賴父母,但看到兒孑放在案幾上的錢,突然間感到兒子長大了,學會了自控,也讓我們控制我們的“依賴”,安排好我們自己的生活。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就是這樣一次次目送離去的背影。一棵小苗,精心培育的心情,靜待花開的心情,花開的心情都是美好的,都充滿希冀,讓我們再次期待花落結果的境界和美好。
2017年2月24日于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