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毋潛《春泛若耶溪》原詩、注釋、翻譯、賞析
【原文】:
春泛若耶溪①
唐?綦毋潛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晚風(fēng)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zhuǎn)西壑,隔山望南斗②。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彌漫③,愿為持竿叟。
【注釋】
①這是一首寫春夜泛江的詩。②際夜:至夜。③潭煙:水汽。④彌漫:渺茫。
①若耶溪,相傳為西施浣紗處。作者綦( qí)毋潛,江西贛州人,其詩喜寫山林,此詩為詩人歸隱后的作品。 ②南斗: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 ③生事且彌漫:人生世事如溪水邊彌漫的煙霧。
①“偶”即“遇”。②“持竿叟”,嚴(yán)子陵曾在若耶溪附近地域的富春江隱居垂釣。
【翻譯】:
歸隱之心長期以來不曾中斷, 此次泛舟隨遇而安任其自然。
陣陣晚風(fēng)吹著小舟輕輕蕩漾, 一路春花撒滿了溪口的兩岸。
傍晚時(shí)分船兒轉(zhuǎn)出西山幽谷, 隔山望見了南斗明亮的閃光。
水潭煙霧升騰一片白白茫茫, 岸樹明月往后與船行走逆向。
人間世事多么繁復(fù)多么茫然, 愿作漁翁持竿垂釣在此溪旁!
【賞析】:
《春泛若耶溪》是唐代詩人綦毋潛的作品。此詩在描述春夜泛舟若耶溪所領(lǐng)略的幽美景色中,寄托了詩人閑適隱逸的情懷。詩以抒發(fā)隱逸之思、隨遇而安的情懷開始,統(tǒng)攝全篇。正由于詩人幽意不斷,所以才在春夜泛舟,游賞“水至清,照眾山倒影,窺之如畫”的若耶溪。詩中著力描繪所見優(yōu)美景物,有著鮮明的動感。全詩幽意無限,景物清新,極富畫意,是綦毋潛田園山水詩的代表作。
這首五言古體詩大約是詩人歸隱后的作品。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市東南,相傳為西施浣紗處,水清如鏡,照映眾山倒影,窺之如畫。詩人在一個春江花月之夜,泛舟溪上,自然會滋生出無限幽美的情趣。
開篇“幽意無斷絕”句,以“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詩的主旨,即幽居獨(dú)處,不與世事,放任自適的意趣。這種“幽意”支配著他的人生,不曾“斷絕”,因此,他這次出游只是輕舟蕩漾,任其自然,故云“此去隨所偶”。“偶”即“遇”。詩人在這里流露出一種隨遇而安的情緒。
以下寫泛舟的時(shí)間和路線,描寫沿岸景物。“晚風(fēng)吹行舟,花路入溪口”,習(xí)習(xí)晚風(fēng),吹拂著游船,船兒任憑輕風(fēng)吹送,轉(zhuǎn)入春花夾岸的溪口,恍如進(jìn)了武陵桃源勝境,多么清幽,多么閑適!“晚”字點(diǎn)明泛舟的時(shí)間,“花”字切合題中的“春”,看似信筆寫來,卻又顯得用心細(xì)致。“際夜轉(zhuǎn)西壑,隔山望南斗”,寫出游程中時(shí)間的推移和景致的轉(zhuǎn)換。“際夜”,是到了夜晚,說明泛舟時(shí)間之久,正是“幽意無斷絕”的具體寫照。“西壑”,是舟行所至的另一境地,當(dāng)置身新境,心曠神怡之時(shí),抬頭遙望南天斗宿,不覺已經(jīng)“隔山”了。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后”二句,是用淡墨描繪的如畫夜景。“潭煙”,是溪上的水霧:“溶溶”,是夜月之下霧氣朦騰的景狀,而著一“飛”字,把水色的閃耀,霧氣的飄流,月光的灑瀉,都寫活了,“林月低向后”,照應(yīng)“際夜”,夜深月沉,舟行向前,兩岸樹木伴著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這景象是美的,又是靜的。
詩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創(chuàng)造了一種幽美、寂靜而又迷蒙的意境。而懷著隱居“幽意”的泛舟人,置身于這種境界之中,此刻有何感受呢?“生事且彌漫,愿為持竿叟”,啊,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彌漫無邊的煙霧,縹緲迷茫,我愿永作若耶溪邊一位持竿而釣的隱者。“持竿叟”,又應(yīng)附近地域的嚴(yán)子陵富春江隱居垂釣的故事,表明詩人心跡。末二句抒發(fā)感慨極其自然,由夜景的清雅更覺世事的囂囂,便自然地追慕“幽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