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記《破除成功學的迷信》。
成功可能是一個無奈的選擇,有運氣的成分。成功者可能不是最理性和最現實的人,有可能是極端的人。
第二點,成功的人可能是自己欺騙自己的人。
堅持就是勝利,這句話沒錯。很多成功者就是關鍵時刻沒有放棄,堅持下來就成功了。最熟悉的例子大概是愛迪生研制燈絲用了1500多種材料做實驗,最后找到鎢絲的故事。
統計表明,美國百萬富翁學校成績不拔尖,但是共同特點是,自詡特別能堅持,做事有始有終,做人可靠。即使是藝術類的創作性工作,也需要堅持。《Grit》一書中說,堅持是人的重要素質,需要好好培養。一萬小時定律不一定靠譜,我們往往批判把一萬小時絕對化, 把它當作充分條件,但一萬小時其實可以看作是必要條件,即沒有長期堅持,是達不到頂尖水平的。而且從一萬小時本身來看, 就是一個堅持的過程,或者,用我自己的話來說,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要不要堅持這個問題,不需要再討論,下一個問題:什么人能堅持?牛人怎么堅持下來。
海豹突擊隊的訓練通常把人的體能和意志推向極限,以此激發潛能,“地獄周”是一個階段性測試,目的就是找到那些能堅持到最后的戰士。對這一訓練過程的反向分析發現,最后堅持下來的不是最強壯的人,而是那些精神最樂觀、自己給自己鼓勁的人。
保險推銷員類似,能干好的都是特別樂觀的人。一個有效的激勵方法是,時刻對自己說,這個拒絕了不要緊,再試試下一個。
面對生活打擊,人會傾向于3P:自責(personnalization)、永久化(permanence)、普遍化(pervasiveness),認為自己不行,做不到(《B選項》)。但樂觀的人告訴自己:1、困難是暫時的,不影響大局;2、這次失敗是因為特殊原因;3、我運氣不好。這樣看起來是不是象自欺欺人,而不是吸取教訓提升自我?但正是這樣的態度才讓他們堅持下來。統計表明樂觀排名前10%的人,賣出了88%的保險。
理性的人如何?《成功與運氣》中的研究數據表明,抑郁癥患者是自我評估與客觀評估最一致的人。理性的律師抑郁癥患者比其他職業高3.6倍。
我們通常用講故事的辦法實現自我欺騙。納粹集中營的許多幸存者是靠給自己反復講述與家人團聚的故事來找到支撐活下去的力量。人腦有一個敘事自我,不斷給自己講故事,我們就生活在自己編的故事中,當生活與故事一致,我們就會感到幸福。這是一種健康的心理機制。故事的價值不在于準確,而是提供人生的意義。
結論:給自己講個好故事,找到工作和生活的意義,保持樂觀,這是堅持的前提。如果只做到這一步,是沒用的,事情還是要靠去做,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把任務游戲化,用一個個小勝利積累進步,這就是通往成功之路。
再次證明,成功往往是情緒化、非理性的東西,比如,李書福造汽車,是因為根本沒想到現代汽車產業那么困難,覺得是把倆摩托車捆一塊就行,然后就開干,靠這種無知者無畏的精神,建成了一個汽車領域的大公司。
點評:萬維鋼說這個是不是代表他開始從理工科思維轉向了?NO。這種分析本身就是一種理性的行為,就是理工科思維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