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 坐忘書房(2)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一一學兵法每課必提,警示于心。
?孫子兵法?第六講 行軍篇 地形篇
這兩篇內容較長,考驗我們的古文功底。文章長短無礙,在于學習時抓住中心思想。
行軍篇,地形篇主要闡述一個將領如何知己,如何知彼; 如何掌握虛實,如何知道對方的虛,如何知道自己的實。繼續講虛實,但較之前的虛實更加細化和深化,告訴我們,如何通過周圍環境的變化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從文字中看出道理,提煉道理為我們所用。
地形篇
1. 六種地形: "通" "掛" "支" "隘" "險" "遠"
通: 我方可去,敵方也可以來的地域
掛: 可以前往,但難以返回之地
支: 我方前出不利,敵人也前出不利的地域
隘: 狹隘險要,兩山之間的峽谷地帶
險: 行動不便的險峻地帶
遠: 路途迂回曲折、敵我雙方相距甚遠的地區。
作為一個將軍,要去觀察這六種地形。
對于兩軍對壘,看對誰有利,落到核心就是一個局面是對自己有利還是于對方有利,舉一反三,可用在各個方面,如何用,在于自己。觀察,地之大。
如何制造有利的戰機
"支形者,故雖利我,我無出也; 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
"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 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
"引而去之",兩次出現。本來對方占據有利地形,引其過來使其處于不利,足見"兵者,詭道也。"
2. 帶兵當中,因為將領的無能而產生的六種情況
"走" "馳" "陷" "崩" "亂" "北"
(1).走: 兩方勢均力敵時,以一擊十而導致失敗的,叫做"走"。連系第五講(軍爭篇),"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制軍的三個方面, 治心、治氣、治力,如果對方氣足,力足,則可以一擊十,打敗氣虛力弱者,而氣與力決定于將軍的心。
如果一個將軍沒有把兵帶好,會被敵人以一打十戰勝。歷史上所有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要么是破釜沉舟、要么是致之死地而后生,都是把氣抬到極點,一鼓作氣,以一打十。
(2).馳: 卒強吏弱,士卒強悍將吏懦弱,致敗北者
(3).陷: 吏強卒弱,將帥強悍,士卒懦弱而潰敗者
(4).崩: 大吏不服從指揮,擅自率軍出戰,主將對其能力不了解,因而失敗,謂之"崩"。
(5).亂: 將帥懦弱缺乏威嚴,教育訓練沒有章法,軍中上下關系處于失常狀態,布兵列陣雜亂無章,因此而失敗,叫做"亂"。
(6).北: 將帥不能正確判斷敵情,以少擊眾,以弱擊強,作戰又不知道如何選擇精銳先鋒分隊,紙上談兵,因而落敗的,曰"北"。
這六種情況,我們要慢慢領悟、理解、對照。
(1).以一擊十,是將的氣力不足,心力不足
(2).卒強吏弱,如果不提升自己是管理不了別人的
(3).吏強卒弱,領導層不注意培養人,導致沒有下屬能明白領導者的思維,也沒有人執行領導者的戰略
(4).大吏怒而不服,管理層不能夠很好的溝通,上下不和
(5).教道不明,領導不會培訓,不會管理
(6).不能料敵,將領不能正確判斷敵情,往往伴隨好大喜功
以上六種是將軍的死穴。
3."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
(1).地形
用兵打仗的輔助條件,地形是固定死的,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換一個自然界。
(2).料敵
估算對方兵力、實力,制定策略,分析判斷險惡遠近,此為謀,上兵伐謀也。
想象一幅畫面:三軍都在腦海中,穩坐中軍帳,料敵制勝,此為上將之道。一個人要做大事情,必須俱備此能力,否則,目光短淺。
三軍:現代的概念是指陸、海、空三軍,而在中華文化中“三軍”的說法起源于春秋時期,騎馬打仗前、中、后三個兵種,這與現代的陸、海、空三軍的實質意義完全不同。
古代所說的三軍是指騎馬打仗的前、中、后三軍。
前軍一般是先鋒營負責開路(架橋、修路)、偵查、應付小規模的戰斗,帶部分軍需物資。
中軍,就是統帥所處的大軍有當時作戰的大部分作戰兵種,騎兵,步兵。
后軍,主要就是全軍的主要軍用物資、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等。
4."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正確判斷敵情、計算地形的險厄、計算道路的遠近,如果不懂得這些方法則會有盲區,有盲區就是弱,就是虛。兵法虛實篇講:善攻者,攻其所不守也,以實擊虛。真正會打仗者,并不是硬碰硬,只會攻打對方的弱處。
5."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 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
一一是講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根據戰爭規律已有了必勝把握的,即使國君主張不打,堅持去打也是可以的。根據戰爭規律進行分析,沒有必勝把握的,即使國君命令一定要打,不打也是可以的。
6."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國之寶也。"
進攻不是為了謀求戰勝的名聲,退不是為了逃避責任,只求保全民眾,始終把國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這樣的將帥才是真正的上將,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7.辨證的思想看問題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
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轉折句一一
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
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只知厚待而不能使用,只知溺愛而不重教育,違法而不予以約束懲治,士卒如同驕縱慣了的子女一樣,這種士卒是不可以用來同敵作戰的。
8. 知己知彼
關鍵句"動而不迷,舉而不窮。"
雙方的情況,加上天時地利在不斷的變化,動態當中,人能否保持不迷惑,不動則不迷,動則迷。方法、戰略、戰術敵人永遠猜不到,根據天時地利有無窮的方法,這都是不死守成規,因為掌握了上將之道。
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乃上將之道也是原則,原則套用到各種情況,當然舉而不窮。并沒有特定的方法,在自己的心安定時,智慧生。
9.知彼知己,勝乃不殆; 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總結地形篇
1.六種地形
2.六種因為將軍的弱點,而導致軍隊落敗
3.上將之道: 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
4.掌握戰道,知道核心。作為一個將軍的責任是保民,如何處理與君王的關系。
5.辨證的看怎樣帶士兵,如何用人。作為一個將軍愛民如子是必須,但驕子不可任用。
6.知己知佊,知天知地,用于一心。之前也闡述過霍去病、岳飛用兵之道,存乎一心。掌握規律,根據情況,用自己的不動心,不是貪功好勝之心,也不是逞強好勇之心,浩然正氣激發人的不動心。
作為一個上將,一定俱備智、信、仁、勇、嚴,才能用出不動心。只有俱備這五個德行的將軍才明白戰道,明白上將之道。
?孫子兵法?在中國出現兩千五百多年,每一個將軍都在研究,依然有很多人不會帶兵打仗,是因為用不出來,不俱備智、信、仁、勇、嚴,所以核心在于修煉自己。
我們學習一定不要只學方法,要學習到核心,要以提升自己、修煉自己為最核心的點。如同一盞燈,燈發出的光可以照亮黑暗,光如何照亮黑暗不是重點,怎樣把燈點亮最為關鍵。若燈點不亮,光再怎么能夠照亮黑暗都與我們無關。
我們如果不俱備智、信、仁、勇、嚴,背書滾瓜爛熟亦是徒勞,紙上談兵用不出來。當我們俱備智、信、仁、勇、嚴時,所得體悟是天壤之別,能夠深入淺出、舉一反三,運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心是核心,心能不動,方能理解兵法之奧妙。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
必須俱備仁慈心的人才能用,否則被名利之心所占有,危險之大,不言而喻。
兵法常常提到"引而去之,利而誘之",都是講到人性的弱點被利用的過程。把自己的心錘煉成不動心才能不會被打敗,一顆俱備智、信、仁、勇、嚴,浩然正氣充足的不動心,才有可能抵御外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