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邂逅傳承
在古代,我們不短信,不網聊,不漂洋過海,不被堵在路上,如果我想你,就翻過兩座山走五里路,去牽你的手。很簡單的句子慢慢清晰,是奶奶在一盞黃舊舊的燈旁,靜靜坐著看凌晨黃昏,突然想回到過去,想看奶奶看過的世界,試著讓故事繼續。
春節回家一定要到奶奶家過年,那是父親從小長大的回憶,像葡萄躲進了橡木箱,這里也釀出了我的小時候。坐在爸爸的車里,看到了冬季灰蒙的天色,鄉間路修整成銀河般的水泥路,風景一寸一寸游蕩在后方,車窗側映父親嘴角笑,一點一點一滴漾開,居然有那么幾分稚氣。
看到了曾經捉迷藏的庭院,聽到曾經滿樹柿留下安安靜靜的伴奏,見到了一直輕柔慢踱步的奶奶,明明就幾個月不曾見面,明明身后風景不復當時離開的鋪陳,怎么好似不刺眼的燦爛明媚明晃在心里。于是脫口而出,那個至今我一喊都會心顫的名字,奶奶,怎么時光之里隔著山南水北,都好似昨日光景,只是風寥落春聯的幅度,提醒著我,又是一年團圓到。
雞鴨鵝鵪鶉,醉魚蝦螃蟹,腌咸菜,曬臘肉,五花東坡肉,過年已經成為我“強身健體”必備良居,然而如此美味佳肴自然是要精慢準備的,“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塵”與“陳”諧音,積習寓意除陳布新,灑掃房院,貼對聯,倒貼福,統統每年都被我包了,明渠暗溝在年底被我翻了個底朝天,看著門前路邊不停飛旋著陽光下點點生機的流蘇,最后笑納這明凈洋溢的效果。而在臘月三十除夕,這一天,守歲祭祖,吃年夜飯。其實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是農歷全年的最后一個晚上,所以我們在此期間所有的活動都圍繞除舊迎新,消災祈福。
而祭祀祖先,叩拜神靈一直給我的印象非常,總是一大家人,跋山涉水,能步行就不會駕車,每一年父親母親都會無一所缺的介紹,這是媽媽的姥姥姥爺,那是爸爸的爺爺奶奶,聽著媽媽說她小時候,這邊是……,還有……,最后是去年剛離開的我的爺爺,是我的小時候。那個時候我盯著路過的風,失神想著,我那么大的爺爺,怎么就變成捧在手心里的盒子了呢?只好合起手掌,將涓涓心事說給爺爺聽,山下的路很長很彎,我卻不知其折或遠,好像一代又一代人,都在路上往復兜兜轉轉前行著,腦海慢慢浮現一個身影流連回味,我們記著您,記著您說話時的眉眼飛揚,記著您留下的風骨正言,現在這些被稱為家風家訓。
年夜飯后,有打著哈欠守歲的我,看著春晚聊著家常的奶奶,耳畔爸爸放響起鞭炮齊鳴,頰邊傳來媽媽溫熱的耳語,有種流光溢彩的感覺,把溶溶月色浸得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