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際關系互相影響的角度來說,這兩篇文章都很有道理。有話說好男人是女人的一所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人際關系從來都不是單向的,一方的言語行為一定會對另一方產生影響,與心胸寬廣之人一起生活明顯優于與心胸狹窄斤斤計較之人一起生活,古語“久入鮑魚之肆不聞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講的是同一個道理。
但我還是要說:親愛的,別人可以影響你的人生,但不能決定你的人生。只有你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決定者。
推脫責任,是人類始祖亞當夏娃犯罪以后的第一本能反應。圣經記載:夏娃被蛇用語言誘發內心的貪婪,“于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做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二人所有的行動都出于自我意志的選擇,但是在上帝詢問時,他們不約而同的將責任推了出去。
男人說: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潛臺詞中,不光是女人的責任,上帝也有責任,誰讓你把那女人給我的?他忘記了自己一人在伊甸園無人幫助孤苦伶仃時候的慘樣,忘記了上帝將女人帶到他面前時他的欣喜若狂。
女人則說:那蛇引誘我,我就吃了。
兩個人的言辭驚人的一致,即:整件事情之中,我是無辜的,我沒錯,都是別人或者環境的錯。
遇到事情推脫責任,不肯承擔責任,這個本能反應一直延續至今,無人能逃脫。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這種歸因方式,是典型的“外歸因”。
美國心理學家羅特提出“控制點”理論。他發現,個體對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及其結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釋。對某類人來說,個人生活中多數事件的結果取決于個體在做這些事情時的努力程度,所以這些人相信自己能夠對事情的發展與結果進行控制,這類人稱為“內控者”。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個體生活中多數事情的結果是個人不能控制的各種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他們相信社會的安排,相信命運的機遇等因素決定了自己的狀況,認為個人的努力無濟于事。這種人傾向于放棄自己對生活的責任,他們被稱為“外控者”。
由于內控者和外控者理解的控制點來源不同,因而他們對事物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也不相同,內控者相信自己能發揮作用,面對可能的失敗,也不懷疑未來可能會有所改善。面對困難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而外控者看不到個人努力與行為結果的積極關系,面對失敗與困難,往往推卸于外部原因,不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企圖尋求救援或者是賭博式的拼運氣,他們傾向于以無助、被動的方式面對生活。
在歸因過程中,個體對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釋,往往帶有明顯的自我價值保護傾向。如個體傾向于將自己的成功內歸因,他人的成功外歸因,自己的成功主要是和自己的能力才干努力程度相關,他人的成功和環境、機遇、命運等外部因素有關;將自己的失敗外歸因,他人的失敗內歸因。即自己的失敗是由于環境或外部條件導致,他人的失敗由不努力、決策失誤,能才干不足等導致。
內控者和外控者對于事件的反應態度不同,直接決定了他們人生的走向區別。
作為一個心理成熟的成年人,首要衡量標準,就是對發生在自己人生之中的各樣事情環境,能不能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那份責任!
不管是在婚姻家庭關系中,還是職場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其實是一個互相影響的復雜系統,俗語說“一只巴掌拍不響,兩只手都有過”。吵架需要兩個人,但停止吵架一個人就能做到。在生活中發生的絕大多數沖突之中,極少有人全然無辜。
別人的言行一定會對我們產生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但請記住,我們用什么樣的姿態應對別人的言行,卻是可以選擇的。
沒有系統學習心理學的知識之前,我看了很多有關婚姻家庭建設方面的書籍,但看了歸看了,卻行不出來。
亨利克勞德、約翰湯森德博士合著的《為婚姻立界限》一書中,明確提出:界限不是立在別人身上,而是自己。界限的實質是“自制”。如果有人擅闖你的心理界限,你可以控制自己的反應,不受他人的影響或者傷害,這就是自制。
我發現自己明顯缺乏這種自制能力。
比如,我對“重男輕女”這個話題非常敏感,而偏偏婆家極為“重男輕女”,所以只要公婆或丈夫的言語中,哪怕是無心涉及到這個話題,我的內心就會受到傷害,如刺猬一般豎起自己的保護罩,用防偽戒備的態度去面對想象中的入侵者,婚后由此引發的家庭戰爭數不勝數。在我的概念中,一直固執的認為,這都是他們的錯。是“重男輕女”這個數千年封建毒瘤的錯,我維護作為女性的基本權益,我沒錯。
直到學習了心理學知識以后,我才明白,原來看似我屢被傷害的背后真正的原因,不在于公婆丈夫的極品言行,而是在于我成長經歷中 “重男輕女”這個毒瘤在我的生命中造成的一個個坑洞。簡言之,因為生命不是完全的,有各種各樣的坑洞存在,所以才會對別人的言行過分敏感,才會卷入一次次的口舌之爭中,才會感受到被傷害、被忽略,被侵犯。
其實在他們的本意中,也許并無我認為的主觀傷害侵犯之意,是我用自己的潛意識,將其放大、加強,給自己和家人的關系,增加了很多無謂的緊張。
我也明白了為什么我兩次懷孕,都伴隨著卵巢疾病,第一次是卵巢畸胎瘤,第二次是重達十斤的卵巢囊腫。因為在我的潛意識中,我討厭自己是女人這個事實。我將所有在孕期所感受到的委屈與傷害,都轉化為自我攻擊,且首選了我作為女性特征的器官:卵巢,因為它分泌雌性激素。
當看到自己的生命中有如此多的坑洞時,當主動選擇用無條件的愛和接納來療愈自我時,生命的改變發生了。
以前能讓我暴跳如雷的話語或言行,不會再引發我的激烈反應,我學會觀察自己的內心,覺知自己的情緒,用一致性的方式去心平靜氣的和家人溝通,哪怕是面對對方再無理的言語,其對我的殺傷力都大為減弱,我不會再因為親人的一句話而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傷心失望至萬念俱灰。我做到了圣經上要求的:生氣卻不可以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的要求。
就如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中說的: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哲學書上說: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所有能影響到我們的,改變到我們的外部事件,都是通過我們內在反應而起作用的。
佛語說“境隨心轉,相由心生”,圣經說: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的。
親愛的,這個世界上,沒有誰可以決定你的人生,只有你自己,才是自己的決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