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川島,去看風力發電機是偶然起意。摩托車往上爬,快到山頂,望著左邊高高懸崖下的大海,我便腳底發麻,心里發慌,居然不敢再坐,干脆下車,走一走。
到山頂,才發現這巨大的扇子兀自莊嚴地矗立著,帶著轟鳴,緩緩擺動,彰顯著不一般的人力,而且不止一臺。它們一排排立著,頗有些撼人的力量呢。
站在山頂俯瞰,自然與下面的感受不一樣。重要的是,山上人跡罕至,只有隱隱的機器轟鳴聲相伴,陽光短暫地探了一下頭,之后就再也不肯出來了。我們沒呆多久便下山。
膽小于我,下山心更是揪著的。要是租來的摩托車剎車突然失靈怎么辦?何況我老弟還帶著六十多歲的老媽?所幸這一切只是我杞人憂天。看來,以后這樣的事還是要預先考慮好。呵呵,在外面玩還是要有一顆敢于冒險的心啊!
原計劃只在島上呆兩天,于是31號中午便退房離島。坐船、坐車,再次回到臺山汽車總站,又轉車到江門市,花了半天時間。晚上在江門汽車總站旁的綠島酒店入住。
旅行第三天,走馬觀花去了兩個地方。
一個是“小鳥天堂”,便是巴金筆下的“鳥的天堂”,呵呵,我們就是沖著巴金去的。
先上圖。
這是小鳥天堂的宣傳畫。傳說中的賣家秀和買家秀來了!再看實拍:
哦,對不起,這不是前圖中的大榕樹。真正的大榕樹貌是這一棵:
不好意思,因為是坐船游覽,拍不到樹的全貌。好吧,我已經盡力了。那么,小鳥呢?請看近鏡頭:
再近些,
那些星星點點的白色便是小鳥,我估計以白鷺居多。據說還有綠鷺(又名打漁郎,這不就是已故讀寫月報的熊輝的筆名嗎?)、飛鷺等其它很多品種。不過,我們怎么也無法感受到昔日巴金先生的那份欣喜。大家應該還記得小學課本里巴金的記敘,1933年夏,巴金游訪新會,起先是特意來看小鳥天堂,然而并沒有看到一只鳥。在第二天去茶坑鄉路過小鳥天堂時,竟意外見到了數量眾多翻飛的小鳥,他欣喜雀躍間才感慨:此處真乃鳥的天堂!小鳥天堂于是因此而得名。親臨此地,才發現所謂的天堂,其實不過是新會鄉天馬河的某段水域,因為有了大榕樹,于是形成了一片濕地,吸引了眾多鳥類入住,再加之人為保護,將這一帶圈成了一世外桃源。
我這么說沒有貶低的意思。小鳥天堂確乎是鳥的天堂,以前是,現在更是。但現在的小鳥天堂已經不同于巴金那時候了。如果說巴金先生看到的小鳥天堂是自然狀態下的天堂----相信那既是鳥的天堂,也是人的天堂,現在我所看到的便是人類精心打造的小鳥天堂,是圈養下的小鳥天堂----雖然也是天堂,或許更精致,更完美,但那僅僅只是小鳥天堂罷了。而且是不是真的小鳥天堂呢?或許只有鳥知道吧。
所以,當一切觀賞都被人為設計,何處坐船,何處停留,何處返回,都有既定的路線。沒有驚喜,只有印證,然后就是失望。因為,我并沒有看到巴金先生文中所說的不斷翻飛的小鳥,也沒有他不斷拍掌逗引鳥兒的樂趣。一番游覽下來,盡管看到了一些星星點點的鳥影,但很不過癮。昔日巴金先生從鳥的天堂沒有鳥的失望到“這的確是鳥的天堂”的驚嘆,促使他寫成了流傳至今的美文,并成就了一個旅游景點,今日我的瀏覽觀感促使我得出一個結論:鳥的天堂盡管有鳥,但卻感受不到天堂的樂趣。
呵呵,我不是鳥,怎知鳥之不樂?平心而論,小鳥天堂還是美的,雖則只是圈起來的一小坨,和周遭的環境相比較,它確乎像是天堂,那么靜,那么綠,那么純。
為此,要感謝巴金先生。他留下的,不只是美文。
這里有一所學校,叫天馬小學。不由得浮想聯翩,學校就應該建在這樣的地方。山美、水美、樹美、鳥美、校園美,然后教育也就美了。
離小鳥天堂不遠,公交車大概三站的樣子,我們來到了茶坑村,也是沿著昔日巴金先生游訪的路線,去拜訪梁啟超的故居。
下車后,離故居還需步行三百米左右。所到之處,塵土飛揚,周遭環境較差,如果不是入口樹立的門樓,不禁讓人懷疑:那個著名學者真是從這里走出去的?
梁啟超,廣東新會茶坑鄉人。他被公認為是清末優秀的學者,中國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人物。下午時分,暖暖的陽光照得人更添倦意,加之沒有休息,拖拖沓沓中,我們終于走進了故居。
凡凡小朋友全然不知道我們為什么要到這里來,他一路吃吃喝喝,靠著想象中的火車,跟著大人的步伐。在故居旁怡堂書屋,梁啟超讀書的地方,他只對當老師感興趣,在講桌位置繞一圈后下來,清清楚楚地說了一句話:接下來放假三天。惹得我們只想笑。
故居沒看什么名堂,只是走了一圈而已。
唯有小兒,在他眼中,哪里都是游樂場。
所謂“小兒無賴”是也!
至此,全部行程結束。
從江門回長沙,十分順利。那感覺,就像從外面遛了個彎,無需多走路,就到了家門口。哎呀,世界之大,還是要多出去走走!
期待下次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