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華杉詳解
孔子說,圣人,我是見不到的了,能見到君子,已經(jīng)很不錯了!
圣人和君子啥區(qū)別?圣人,才德全盡謂之圣人,《大戴禮·五義篇》:“所謂圣人者,知通乎大道,應(yīng)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圣人無所不通,能成己成物,其才其德,都到了極致。
所以圣人是看不到了,自己也不敢自居。
能成為君子嗎?
君子,才德出眾之名。才和德沒有到極致,但也比較出眾了,這就是君子。《韓詩外傳》:“言行多當,未安愉也;知慮多當,未周密也。”言行思慮,大概都恰當,但還做不到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絲毫不差,不增不減,不偏不倚。這樣的人,孔子說,周圍還是能看見的。
孔子又提出了善人與有恒者。“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善人,我是看不到了,能看見有恒者,就滿意了。
“善人者,致于人而無惡”。有志于仁,一件壞事都不干。這個標準又高了,誰敢說一件壞事都沒干過?所以善人是僅次于圣人,比君子要高。所謂一個人一天不干壞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不干壞事,那就是善人。
“善人”,孔子說他也見不到。咱們也沒見過。
能見到有恒者,就滿意了。
“有恒者”,“恒”,長久之意,存心之有常者,有恒,就是有常,“雷風恒,君子以立不易方”。自己的立場、態(tài)度、看法、原則,始終有恒、有常、不變。比如孔子說,邦有道,就出來做事;邦無道,明哲保身,躲起來,不跟你死磕,但是不改吾志。我原來什么立場,還是什么立場,原來什么看法,現(xiàn)在還是什么看法,我不隨波逐流。我守恒、守常、守住自己的人格。
我的觀點不一定對,做法也不一定對,但我一以貫之,始終如一,不自欺欺人。立場、觀點、態(tài)度有恒,做事也有恒心,要成為君子、善人,有恒是個基礎(chǔ)。
有恒的人,比善人容易,不過也不多見。多見的是什么呢?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明明沒有的知識學問,他假裝他有。明明心中空虛,他假裝滿腹詩書經(jīng)綸。明明沒幾個錢,他打腫臉充胖子;這樣的人,就沒法有恒。
這就是我們每天看到最多的人了,一打開微博微信,討論各種話題,唯恐自己落了后,其實他參加討論那些話題,那些詞兒是什么意思都沒弄清楚,就熱火朝天地高談闊論。
劉澔覺
實實在在,做個有實力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