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你會看到無盡的牛羊在牧民的照看下悠閑地吃著永遠也吃不盡的青草,但是在科爾沁草原的風貌中有著另一番景色那就是放豬。那時除了家家都有自留地外,牧民還可以養自留牛,每家都會養一頭以上的母牛用于做奶制品,但是家家更愛養的還是豬,牛是擠奶用的,豬才是吃肉的,所以那時為了讓豬更好的成長,每天都會有一人去放豬(把豬趕到草原上),每到清晨,小豬倌會在街頭高喊放豬嘍,隨著豬倌的喊聲,各家各戶的豬們,沖出豬圈,在街上排著不太整齊的隊伍奔向大草原去尋找著各自的美味,傍晚又會隨著下工的人們排著隊匆匆地往家趕隨著小豬倌收豬嘍的幺嚯聲,在灑滿落日余暉的村中主道上,吃得肚子滾圓的小家伙們都會徑直的跑回自己的家。炊煙早已升起,下工的人們在自家的院子中洗臉撣衣,孩子在歡笑,主婦們忙著搬桌布飯,村子里充滿了勃勃生機,但有時也會有不和諧的聲音,記得有一年我們知青也養了一頭豬,當地的豬吃熟食,我們不懂天天給他生的吃,當地是圈養,我們是散養,于是知青養的豬類似于現在的野豬,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帶給我們很多歡樂,特別是他喜歡讓我們給他撓癢,當我們拿著小棍在他的脊背和肚皮上輕輕地撓時,豬會瞇縫著眼睛嘴里還哼哼著享受著。(有一次游泰山,在泰山的南天門腳下茶攤旁遇到一只豬在人們的腳下覓食,好多游客嚇得紛紛躲起,當豬走到我面前時,我用輔助上山的拐杖,輕輕地刮蹭著它的肚皮,豬很安逸的躺在我腳邊歇息,引起了游客的驚喜和好奇)
可更多的時候,豬給我們帶來了的是些許的煩惱,人是向往著美味的,豬也如此,特別是知青養的豬是又饞又聰明,常常在我們清晨的朦朧中,豬會猛地拱開我們寢室的門,然后調轉屁股頭沖著門豬仗人勢般的雙眼瞪著門外,這時總是是我們的生產隊長,拿著被豬啃過的莊稼,氣喘吁吁的手指著豬,看著我們氣得說不出話,于是我們立即跳下炕,讓座、上煙、踹豬:有時在傍晚你會聽到在我們那和諧的小村莊(只有三十幾戶人家)的某一戶人家突然會傳來一聲清脆的吼聲,緊接著就會有一位蒙族的大媽左手提著蒙袍的前襟,右手高高地舉著燒火棍,在怒吼的蒙罵中沖出家門,在她的前面有一只跑到人家地盤上搶吃豬食被發現落荒而逃的知青養的豬,這時和清晨不同的是它會狂逃到女知青的屋中,然后靜靜的站在屋中像闖禍的孩子可憐巴巴地望著知青,每當這時,女知青的安撫聲會從院中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