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繞村莊,水滿坡塘。
倚東風、豪興徜徉。
小園幾許,收盡春光。
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遠遠圍墻,隱隱茅堂。
飏青旗、流水橋傍。
偶然乘興,步過東岡。
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這首詞通篇白話,沒有復雜典故,也沒有所謂精雕細琢的“麗字”。所以意思明了,讀來朗朗上口。
但即便是白話,不同的人寫來,也有不同風格和高下之分。若像以前語文課上那樣分析,就能看出秦觀這一篇的好來。
一句句讀來,實際是在不斷地移步換景。像電影里那樣,先給一個遠景,“樹繞村莊,水滿坡塘?!比缓箸R頭慢慢拉近,集中在作者身上。他沐浴著春風,滿心暢意。他所在的小園子里,“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五彩繽紛,美不勝收。
然后他抬頭遠眺,看見“遠遠圍墻,隱隱茅堂”,還有酒肆青旗飄揚,河邊橋下,也許就有一個酒館。于是他趁著興致,“步過東岡”。鏡頭跟隨他向前走去,越過小山坡,又見另一副活潑景致,“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所以他不是在呆板地純描寫春色,而是帶著我們,一同徜徉在春天里。從第一句到最后一句,有一種動態的代入感。
另一個寫得很好的地方是超級樸素直白的語言,尤其是“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和“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這兩句,完全沒有任何附加的修飾。但你會發現,這一番最直接的形容,恰恰最準確,令人過目難忘。
然后我忽然想到曾經討論很熱烈的魯迅的“兩棵棗樹”:
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不想過分解讀。但我想說的是,當一個人不嫌啰嗦、逐一逐一地訴說某件物是的時候,他必然飽含深情。
無論這情是愛,還是恨。它必然在他的心里,有著超乎尋常的分量。
就像這兩棵棗樹于那時的魯迅。像這些花兒和鳥兒于那時的秦觀。
那是一整個春天,是一整個美好、無憂的生活。
今天才知道,這句我從小就能背的“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居然是秦觀所作。后世普遍認為這首詞作于早期。彼時秦觀尚未出仕,還是自負一身才氣的大好青年,未曾經歷世事紛雜。而自他走出家鄉的那一刻起,不知他的筆下,是否還有如此輕松、盈亮的春暖花開。
今晚和好朋友聊天。她說想把簡歷中一段很短的工作經歷刪掉,因為每次面試都被質疑不穩定。她問我這樣是不是合適。
其實我又能說什么。對我來說這一定是不能做的。但也有許多人在各種環節撒謊,過得也比我要好。我們這樣認真做事,看著不干活、只會編故事的人在公司里節節攀升,也不是不抱怨。
但我,也只能是我啊。如果做不來處處圓謊,又何苦邁出第一步。
手里的筆,臉上的紋,心的重量,隨著一個人慢慢走過的日子,越積越沉。我們無時不刻做著選擇題,一步一步交叉錯雜,或者漸行漸遠。每個人能最終活成什么樣,也都是自己選。
昨天在網上看到一句不知出處的話,很是喜歡。拿來送給我珍惜的這位好友,或作為今天的結尾,也極恰當。
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