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視自己的負面情緒會讓全家人跟著遭殃。
如果父母的感覺是控制著家庭運轉最重要的齒輪,那么必須保護這些感覺。如果母親或父親忍耐超出了極限,那么就會引起憤怒,失去控制,結果最好的局面也能變成最壞的噩夢。
但是如果母親或父親感覺冷靜、安定、能控制住、充滿善意,那么幾乎沒有忍受不了和處理不了的事情,你甚至可以取笑他們。這時候孩子們也是安全的,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保護家庭,從自我保護開始。
如何更好的保護自己的感受?
捍衛自己的善意。調整自己的真實感受。試著不要付出太多。珍惜時間。為自己省出更多的余暇。二是不是從孩子的要求出發,而是從他們的情緒出發。
堅持強調自己感受的重要性,就是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當我聽到孩子說自己需要某樣東西時,我就會問自己,這樣東西是他需要的還是想要的?要區分這兩者并不總是那么容易,孩子有很多可以也應該被滿足的真實需要,而他的欲望則是一個無底洞。
孩子的快樂不能建立在父母的痛苦之上。
找能夠傾聽而不做出評判的人訴說。
和自己對話,
當孩子發現自己有能力觸發父母的負罪感,就相當于給他一顆原子彈。
父母很容易有負罪感。但是如果讓孩子知道他們有能力讓我們有負罪感,對他們并沒有幫助,孩子會認為自己是控方律師,而父母則站在被告席上發抖。當孩子被允許這么對待自己的父母時,你認為他會什么感覺?可能是愧疚、恐懼,甚至覺得自己是個可怕的人。
照顧孩子是父母的責任,特別是他們小時候母親可能想好好睡一覺,但是他不能因為嬰兒從凌晨到中午需要喝兩瓶奶。如果一個只會爬的小孩兒累了,就得有人抱著。
但是當孩子開始成熟,就不能立即滿足他的所有需要了,如果還像以前那樣對他們并不好。作為父母,我們的工作是教育他們一點一滴的來,包括推遲滿足他的需要的時間,這可以幫助他成長。
孩子的快樂不能建立在父母的痛苦之上,這個代價對雙方來說都是巨大的,父母付出的是健康和善意,而孩子會得到其他方式的懲罰。
如果父母犧牲了某些東西滿足了孩子,他會怎么想?他會說我比我媽答應我養狗,我媽媽因為我而咳嗽生病,我是個可怕的人,我害怕。當孩子看到我們因他們而受苦時,他們會主動覺得自己有責任,我們的痛苦給他們帶來負罪感和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