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辦代替——yes or no?

前幾天我寫了同事在教育孩子上的一些做法,有的朋友認為她盡職盡責,打算向她學習;有的朋友認為她是包辦代替,不能培養出孩子的獨立自主性。那么,包辦代替or盡職盡責,你分得清嗎?

案例一

有一個學生L,上課從不聽講,作業也不完成,在學校里只是玩耍打鬧。回到家里,老人和媽媽沒辦法,只好自己教識字、教數學。我很理解他的家人的心理。每天在家里教啊寫啊,孩子學習還那么吃力,不教不是更不行嗎?但是,因為在家里學過一遍,孩子在學校就更不聽講了。這樣下去惡性循環。

案例二

又要寫作文了。小A一點兒也不著急,因為有媽媽幫他,媽媽說一句,他就寫一句。文章寫得挺好,老師批改總能得到好評。

案例三

一到假期,學校就布置做手抄報,小李就等著爸爸用電腦設計打印完事。

案例四

紅紅的數學學習不是十分優秀,在外面報了班,課上老師帶著做了一部分練習題,回家以后,媽媽問她都懂了嗎?是自己做的嗎?孩子說是課上老師帶著做的。于是媽媽給她重新抄了一遍題目,讓她自己再做一遍,檢查她是不是真的學會了。

您能準確判斷出以上幾位家長是包辦代替,還是盡職盡責嗎?

案例一、二、三,都是包辦代替,案例四是盡職盡責。

有些家長是真的分不清楚這兩者的界限,但是也不乏家長是以培養孩子自覺性為借口,推卸作為家長的責任。

培養孩子自覺性、自理能力,這沒錯,但是,應該怎么培養?

關心孩子學習,履行家長職責,進行幫助和指導,這也沒錯。那么應該怎么實施?

這兩者之間的度,怎么把握?

一、怎樣區分包辦代替和盡責指導?

包辦代替,顧名思義,就是應該孩子做的事,家長代替了。比如說:孩子可以自己吃飯、穿衣,家長非得喂、幫孩子穿。孩子應該自己收拾書包、學習用品,家長怕孩子做不好,索性就自己做。

盡職盡責,就是家長應該履行的養育孩子,除了照顧孩子的生活,還要督促孩子的學習,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指導方法,找到解決措施。比如:孩子有一道題不會做,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講解方法、原理,而不是直接告訴他答案。

我覺得這兩者之間,最容易區分的辦法,就是看孩子的參與度。在包辦代替型的親子關系中,孩子幾乎不參與,只是作為被服務(當然也可能是被訓斥、指責)的對象。而在盡職盡責型的親子關系中,孩子是最重要的一員,是參與者、是主體,家長只是輔助、指導、督促、檢查,實施、執行的是孩子。

二、怎樣把握包辦代替和盡責指導之間的度?

明確了這兩者的區別后,就能夠把握好這兩者之間的度了。其實,關鍵的前提有兩點。

一點是:家長的理念和態度,應該明確認為,在教育孩子中,家長的作用至少不低于學校和教師,而不是認為,對孩子教育應該負責的只有老師。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家長不缺席、不失職、不推諉。因為,在盡職盡責型親子關系中,家長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耐心,在陪伴中指導教育孩子。

另一點,就是家長對孩子在學習中的種種表現,不要有:心疼、擔心的心理。有的家長心疼孩子,怕孩子受苦受累,完成不好,被老師批評,被同學比下去,于是就包辦代替,也有的家長對孩子的表現不滿意,嫌孩子做得不好,動作太慢,于是就不耐煩了,自己動手。

三、怎么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明確了應該培養孩子的自覺性和自理能力,也明確了家長在教育孩子中的重要角色,更知道了家長決不能包辦代替,剩下的就是方法論問題了。

怎么培養孩子的自覺性和自理能力呢?

1,檢查督促。

如果孩子什么都不懂,家長就不聞不問,那不是培養自覺性,那叫散養、放養。一位老教師曾經談過一個學生的事例:作業每天都不完成,和家長溝通的時候,家長說,孩子都五年級了,想培養一下自覺性。老師就說,您的孩子連最基本的作業都不完成,怎么培養自覺性?您那不叫培養自覺性。所以,想培養孩子的自覺性,要先從家長的督促開始,才可能使孩子養成習慣。

具體說來,從孩子一入學起,家長就應該每天放學后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現在國家實施減負,一二年級不允許留家庭作業,再加上受到各種教育理念的沖擊,很多家長就認為不用管孩子的學習,輕輕松松、快快樂樂就行了。這樣孩子就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的過程基本是:學習新知、鞏固練習、復習舊知、拓展應用這幾個環節的反復循環。如果孩子放學回家后,就什么學習相關的事情都不做,其實沒有復習、應用這兩個環節,也不可能養成好習慣。

因此,家長在學校沒有家庭作業的前提下,可以讓孩子回家后談一談、匯報一下當天學習的內容。可以問問孩子,今天覺得哪節課最有趣、最有收獲?可以看一下孩子當天在學校完成的課堂作業,正確率如何,有沒有錯誤,錯誤訂正了沒有。可以讓孩子讀一讀課文、口算一些題。其中,每天讀課文,是語文學習起步的時候最輕松有效的辦法。如果孩子學有余力,那就在讀好課文的基礎上,多讀課外書。

這一點,要求家長每天都做,每天都問,每天檢查,至少堅持第一個學期,孩子的習慣才能初步形成。

2,方法指導。

家長的督促,可以幫助孩子養成習慣。在怎么做好這個問題上,除了在學校所學,家長也應該進行必要的指導。

比如:一入學,應該教孩子自己收拾書包。怎么教呢?家長先自己做示范,一步一步地教孩子,然后讓孩子模仿幾遍,確認孩子學會以后,就讓孩子自己收拾,家長檢查收拾的情況。做得好,就要大力表揚。做得不好,要看看問題出在哪里,然后家長再次指導、示范,孩子再次練習。

比如:做小報的作業,家長可以幫孩子排版,告訴孩子可以怎么排比較好看,可以和孩子一起搜集素材:版式、圖畫、文章,然后讓孩子自己填寫。剛開始,家長也可以幫孩子排版,留出空白,讓孩子填寫。過一段時間以后,再逐漸放手。

比如:在語文學習的預習上,我們老師是這樣指導的。

我先明確要求和步驟:標段落、圈生字、讀課文(這是一年級的預習要求)。然后,我用實物投影,示范我在書上標段落的過程,讓學生照著抄(這里面還要講明白怎么找段落:開頭空兩格怎么看),接著帶著學生圈生字(在書后的生字表中找到一個字,然后從課文開頭開始找,找到后就圈起來),最后讀課文。這是示范。

學生知道怎么做了以后,每次提前布置預習,第二天課上檢查預習是否完成,完成的同學獎勵(小貼花、小印章),沒完成的要懲罰(不貼小貼花、不蓋小印章)。這就是檢查督促。

3,孩子的自覺性建立以后,就不用過問了嗎?

如果家長能夠像前兩種方法那樣,堅持指導、督促、檢查,少則一個學期、多則一個學年,孩子的基本學習習慣就建立了。之后,家長能夠輕松一點了,對于很自覺的孩子,家長也許不用每天都檢查孩子了。但是,還是應該定期查看、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比如:周末是一個好時機。周末,家長相對時間充裕,孩子的心情也比較輕松,這時候,家長可以翻看、了解一下孩子一周的各項作業,查看一下作業本,看看孩子的正確率,訂正情況,查遺補漏。萬一發現,孩子在沒有家長每天的監督下,作業就出了問題:不按時完成、不及時訂正、作業錯誤率高,一般來說,老師會在作業本上簡單批注,那么,家長就不能大意了。應該繼續像剛入學的時候那樣,每天檢查。在孩子再次建立起自覺性以后,家長可以逐漸放長檢查的時間間隔:每天都查、兩天一查、三天一查、每周一查,當然,間隔不能更長。每學期一般都在20周左右,如果您2周、甚至3周、4周再查,孩子出了問題,就相對嚴重了,改起來又要費很大功夫,家長和孩子前期的付出就浪費了。

關于孩子的作業,哪些應該獨立完成,哪些需要家長協助,我寫過一篇《要不要輔導孩子寫作業》,可供參考。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