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么需要自控力
自控力的好處自不必說,我想看這本書的人,一定是帶著希望與問題來的,希望知道如何才能提高自控力,解決自己生活、工作中或多或少的問題。但我們可以將提高自控力解決的問題歸納為以下三個:
- 我要做(你想逃避的,但一直拖延不做的事)
- 我不要(你想改掉的不好的習慣)
- 我想要(你的重要的生活目標,比如身體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你需要在關鍵時刻明確自己的目標。
2. 自控力為什么會失敗
2.1 為了成功做到自控,你必須知道為何失敗
- 提高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徑在于,弄清自己如何失控、為何失控
- 這樣才能認清自己,避開意志力失控的陷阱
- 研究表明,自詡意志堅定的人反而最容易在誘惑面前失控
- 因為他們無法預測自己在何時何地,會由于何種原因失控。他們會將自己置于更多的誘惑中。他們在面對挫折時更容易吃驚,在陷入困境時更容易放棄。
- 自知之明是自控力的基礎,認識到自己的意識力存在問題,則是自控的關鍵。
- 意志力缺陷,是人之常情。
2.2 自控力的神經學基礎:大腦中的兩個自我
- 我們的腦袋里有兩個自我。一個自我任意妄為、及時行樂(原始本能),另一個自我則克服沖動、深謀遠慮(恐懼)。
- 意志力挑戰,就是兩個自我的對抗。
- 在意志力挑戰中獲勝的關鍵,在于學會利用原始本能,而不是反抗這些本能。
2.3 我們經常無意識的做決定
- 大部分人作決定的時候就像開了自動擋,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為什么作決定,也沒有認真考慮這樣做后果。最可恨的是,有時候我們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做了決定。
- 注意力分散的人,更容易被誘惑。如果你心里想著其他事,那么沖動就會主導你的選擇。
2.4 自控力和肌肉一樣有極限
2.4.1 意志力會耗盡
- 早晨最強,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弱
- 每次成功自控之后,人們就會變得更虛弱無力
2.4.2 意志力會波動
- 比如早晨意志力會強,勞累一天以后,晚上就會弱
- 饑餓容易降低意志力
2.5 道德許可證
- 大部分人在覺得自己品德高尚時,都不會質疑自己的沖動。而一些人的工作總能讓他們覺得自己品德高尚。
- 我們之所以會獎勵自己的良好行為,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認為,真正的自己想做壞事。
- 只要我們的思想中存在正反兩方,好的行為就總是允許我們做一點壞事
- 如果你覺得鍛煉是好,不鍛煉是壞,那么很可能因為今天鍛煉了,明天你就不去鍛煉了
- 你可能會因為早上取得了進步,下午就變懶散了
- 我們很容易認為,縱容自己就是對美德最好的獎勵,我們忘記了自己真正的目標,然后向誘惑屈服了
- 任何讓你對自己的美德感到滿意的事,即便只是想想你做過的善事,都會允許我們沖動行事。
- 僅僅是想了想為慈善機構捐款,就足以讓人產生去商場購物的沖動。
- 甚至有些事情本可以做,自己卻沒有做,都成了獎勵自己的理由。比如,本來你可以買很多衣服,但你只買了一件,你都會因此驕傲。
- 如果你自控的唯一動力就是成為一個足夠好的人,那么每當你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你就會放棄自控。
- 道德許可最大的問題是:它可會誘使我們做出背離自己最大利益的事
- 我們總是把進步當做放松的借口,關注進步確實會讓我們離成功越來越遠。
- 進步沒問題,問題是它給我們的感覺。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總是在尋找停下來的理由。
2.6 把可能性當成真正完成了目標
- 只是想去鍛煉的人,晚餐都會吃得更多
- 麥當勞只是在菜單上增加了健康食品,都會導致巨無霸的銷量暴漲
- 大腦會對能完成目標的可能性感到興奮,它錯把可能性當成真正完成了目標。
- 當你準備點健康食品的時候,你覺得壓力小了很多,于是就對不健康的食品產生了強烈的渴望。
- 那些認為自己自控力超強的人,只有 10% 在菜單中沒有沙拉的時候,選擇了不健康食品,但是當菜單中有沙拉時,卻有 50% 選擇了不健康食品?;蛟S他們想到他們以后會點健康食品,所以今天點炸薯條就比較開心。
- 想到未來的選擇時,就容易犯錯
2.7 光環效應和綠色許可
只要使你放縱的東西和使你覺得品德高尚的東西同時出現,就會產生光環效應。
-
當我們想獲得放縱許可的時候,我們會尋找任何一個美德的暗示,為自己放棄抵抗作辯護。
想看光環效應是如何起作用的,你甚至不用等到晚餐時間。研究表明,選擇健康主食的人,通常會在飲料、配菜和甜點上縱容自己。雖然他們的目標是保持健康,但結果是他們比那些點普通主菜的人攝入了更多的卡路里。研究人員稱之為健康光環。- 威爾斯脆餅綜合征,當節食者看到包裝上標有 0 脂肪時,就忘了包裝袋上的巧克力帶來的罪惡感。
- 人們認為標有“有機”的奧利奧餅干比普通奧利奧餅干卡路里更少,所以每天吃這種餅干對身體更好,這就是“綠色光環”
- 買到很多無用的打折品。省錢不再是買到便宜的東西,而是在支出限額內買到便宜的東西。
- 你是不是只看到了壞東西好的一面,如折扣省錢、零脂肪、保護
-
關注環保并不能真的導致善舉。
選擇購買環保商品的人更容易在之后的測試中撒謊,以便從每個回答正確的問題上拿到報酬。他們也更容易從裝報酬的信封里面偷錢??傊?,綠色消費的美德為說謊和盜竊找到了合理解釋。
小的“綠色”行為會降低消費者和商家的罪惡感,允許他們做出傷害性更大的事。
當人們對罪惡行為做“懺悔”的時候,最有可能產生“許可效應”。
如果我們想促進別人的環保行為,更明智的做法就是強化他們“環保人士”的身份認同,而不是讓他們花錢購買。比如馬云家的買火車票機票可以獲得能量,能量可以去種樹。
2.8 多巴胺-我們只是把渴望當做了幸福
2.8.1 多巴胺控制的是行動,而不是快樂
多巴胺促使人們期待得到獎勵,但不能感覺到獲得獎勵時的快樂。
任何我們覺得會讓自己高興的東西,都會刺激獎勵系統。
-
大量分泌的多巴胺,使新的沖動對象對你來說至關重要,當多巴胺劫持了你的注意力時,大腦只會想如何獲得或重復那個觸發它的東西
比如高糖、高脂肪的東西,還有色情圖片
我們成了多巴胺的奴隸,比如不停的刷微信
我們只是誤把獎勵的承諾當快樂
2.8.2 當獎勵的承諾釋放多巴胺時,你更容易受到其他的誘惑
- 比如色情圖片使男性更容易在經濟方面冒險,幻想中彩票會讓人飲食過量
- 大量的多巴胺會讓人放大及時行樂的快感
- 食品和飲料的樣品會讓購物者更饑餓,更口渴
- 知道多巴胺是怎么一回事并不能完全消除你的欲望,但它能讓你至少有機會抗爭一下,鍛煉一下“我不要”的力量
2.9 情緒低落會使人屈服于誘惑
2.9.1 情緒低落時,你為了快樂,會選擇獎勵的承諾。
- 緩解壓力最常見的方法,就是那些激活大腦獎勵系統的方法:吃東西、喝酒、購物、玩游戲
- 在實驗室外面,現實世界的壓力會讓戒煙、戒酒、戒毒、節食的人更容易重蹈覆轍。
- 神經科學家證明了,壓力包括憤怒、悲傷、自我懷疑、焦慮等消極情緒,會使你的大腦進入尋找獎勵的狀態。
- 當你面對壓力時,你面前的所有誘惑都會更有誘惑力。
- “想要更快樂”這個目標總是戰勝了自控力的目標。
2.9.2 那又如何?
- 很多節食者會為了自己的失誤,比如多吃了一塊餅干,而感到情緒低落,反而會繼續吃第二塊
- 導致更多墮落的行為并不是第一次的放棄,而是第一次放棄后產生的羞恥感、罪惡感
- 眾多研究顯示,自我批評會降低積極性和自控力,而且也是最容易導致抑郁的因素。它不僅耗盡了“我要做”的力量,還耗盡了“我想要”的力量。相反,自我同情則會提升積極性和自控力。
- 持自我同情態度的人比持自我批評的態度的人更愿意承擔責任。他們也更愿意接受別人的反饋和建議,更可能從這種經歷中學到東西
- “那又如何”效應是要擺脫失敗后的低落情緒。但如果沒有了罪惡感和自我批評,就沒有需要擺脫的東西了。這就是說,思考為什么會失敗就變容易了,而你也很難再一次走向失敗了。
- 這就是為什么自我批評的策略反而會削弱自控力。和其他形式的壓力一樣,它會讓你立刻想要尋求安慰,比如到最近的酒吧去喝個爛醉,或者去購物
2.9.3 虛假希望綜合征
- 發誓改變會讓我們充滿希望。我們喜歡想象改變后的生活,幻想改變后的自己。不幸的是,就像獎勵的承諾和緩解壓力的承諾一樣,改變的承諾也很少能朝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
- 只是承諾改變,要比真正堅持承諾和作出改變更容易,也更有樂趣。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樂于一次次放棄又重新開始,而不是真的想找到改變的方法。當我們想象自己會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改變時,總是會興奮不已。
- 我們必須避免常見的意志力陷阱:即用“改變的承諾”而不是“改變”來改善我們的心情。
- 樂觀給我們動力,但少許的悲觀能幫我們走向成功。
2.9 意志力會傳染
-
肥胖是會傳染的,它會在家庭內部和朋友之間傳染。
如果一個人身邊有個朋友超重了,那么他變胖的概率就會增加 171%。如果一個女性的姐妹超重了,那么她變胖的概率就會增加 67%;如果一個男性的兄弟超重了,那么他變胖的概率就會增加 45%。
壞習慣和積極的改變都能像細菌一樣在人群中傳播,而且沒有人能完全不受其影響。
回想一下,你有沒有從朋友或家人身上學到過某種習慣?和某些人在一起的時候,你會不會更容易放縱自己?
-
意志力失效的三種形式
-
無意識的模仿。
當鏡像神經元探測到其他人的行動時,它會讓你的身體也準備做同樣的動作。
-
情緒傳染
同事的壞心情會變成我們的壞心情——這讓我們覺得自己才是那個需要喝酒的人!
-
當看到別人屈服于誘惑時,我們的大腦也可能受到誘惑。
我們跟別人在一起的時候,要比一個人的時候,吃的更多。
-
-
目標傳染病
當我們觀察別人的行為時,我們會猜測他們的目的。但是這種自動讀心術,會激活我們心中的共同目標。這就是目標傳染病。研究發現,人們很容易感染別人的目標,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意志力挑戰總是包含了沖突,這種沖突來自兩個相互競爭的目標:比如你又想享樂,又想減肥。
目標傳染會在兩個方面起作用:你可以感染自控,也可以感染放縱。感染放縱更容易些。
-
人們感染的目標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自己應該做的事。
比如亂停車,行人闖紅燈
-
你喜歡的人比陌生人更有傳染性
- 社會傳染,如肥胖或吸煙的傳播,遵循的是“復雜傳染”的模式。僅僅接觸到行為的“攜帶者”還不夠,重要的是你和這個人的關系。
- 社會認同:當群體里的其他人都在做某件事時,我們很容易認為這件事是應該做的聰明事。
- 勸阻不健康行為的新策略,即讓人們相信這種行為是你從不愿摻和的那個群體成員的壞習慣。
- 住戶一旦知道自己的能耗量低于平均水平,就會開始不關燈或者開始使用自動恒溫器。和做正確的事比起來,人們更愿意向中間靠攏。
- 要想知道一個學生有沒有作弊,要看他是否相信別人也在作弊,而不是看作弊的懲罰是否嚴厲,也不是看他是否認為自己會被抓。
- 如果我們認為別人還在做我們試圖改掉的不良行為,那么“社會認同”就會妨礙我們做出改變
- 質疑它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一群人,他們正在做你渴望做到的事。找到一個新的“群體”并加入進去。
- 置身于和你共享承諾與目標的人們當中,會讓你覺得自己的目標才是社會規范。
2.10 諷刺性反彈(Ironic Rebound)
- 當人們試著不去想某件事時,反而會比沒有控制自己的思維時想得更多,比自己有意去想的時候還要多。這個效應在人處于緊張、疲勞或煩亂狀態時最為嚴重
- 失眠患者越想入睡,就發現自己越清醒;減肥的人拒絕碳水化合物,卻夢到了沃登面包和澳洲堅果曲奇;憂心忡忡的人試圖擺脫焦慮,卻一次又一次陷入對災難的幻想。韋格納還指出,清醒時壓抑對意中人的想念,會讓人經常夢到他們。
- 壓抑對食物的想法的節食者,面對食物時控制力最差。她們感受到的對食物的渴望更強烈。
- 科學已經證實,禁止進食某種食物會增加人對這種食物的欲望。
3. 如何提高自控力
3.1 認清自己
-
選擇一天,觀察你對意志力的決定
- 請至少選一天,把你作的決定都記下來。在這一天結束的時候,回想你作的決定,分析哪些有利于你實現目標,哪些會消磨你的意志。堅持記錄你的決定,還有助于減少在注意力分散時作決定,同時增強你的意志力。
- 利用這一周的時間觀察一下,你究竟是怎樣屈服于沖動的。你甚至不用設定一個自控目標,只需要看看你能否及早意識到自己在做什么,什么樣的想法、感受和情況最容易讓你有沖動,想些什么或暗示什么最容易讓你放棄沖動。
-
對你的意志力來說,重要的是認清什么是需要克制的內在沖動。
三思而后行,放慢速度,抵制沖動。
通過呼吸實現自控:冥想、放慢呼吸
3.2 多加訓練
3.2.1 訓練大腦,增強意志力
- 人腦是可以訓練的,你讓它憂慮,它就會越來越憂慮,你讓它專注,它就會越來越專注。
- 在家里挑戰:我要做,我不要,也可以偶爾要求自己做點以前拖延不做的事。
- 5 分鐘冥想實驗。經常讓大腦冥想,它不僅更擅長冥想,而且會有利于專注。冥想讓更多的血流入前額皮質。冥想時感覺很糟糕,有助于培養自控力。
- 原地不動,安靜坐好
- 閉眼,注意你的呼吸
- 感受呼吸,弄清自己是怎么走神的
3.2.2 訓練你的身心
- 體育鍛煉能提高意志力(5 分鐘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即使是散步都會有效)
-
充足的睡眠,打盹也可以恢復意志力
- 真正的問題不是強迫去睡覺,而是遠離那些讓自己沒法睡覺的事。
- 意志力需要耗費能量,放松能讓你恢復意志力能量(躺下來,深呼吸 5-10 分鐘)
-
避免壓力
- 意志力不是美德,也不是一個人的品質,是每個人生來就有的本能,而且仍然在不斷進化
- 壓力是意志力的死敵。學會如何更好地管理壓力,是提高意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3.2.3 訓練意志力肌肉
在一些小事上持續自控會提高整體的意志力。這些小事包括改變姿勢、每天都用力握一個把手、戒掉甜食、記錄支出情況。雖然這些小小的自控力鍛煉看起來無關緊要
- 增強“我不要”的力量:不隨便發誓(或者不說某些口頭禪),不蹺腳、用不常用的手進行日?;顒樱热绯燥埡烷_門
- 增強“我想要”的力量:每天都做一些事(但不是你已經在做的事),用來養成習慣或不再找借口。你可以給母親打電話、冥想5分鐘,或是每天在家里找出一件需要扔掉或再利用
- 增強自我監控的能力:認真記錄一件平常你不關注的事,比如上網時間
- 如果你想徹底改變舊習慣,最好先找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訓練自控力、提高意志力,而不是設定一個過高的目標
- 對運動員來說,第一波疲憊感絕對不是自己真正的極限,只要有了足夠的動力,他們就能挺過去
- 如果挑戰成功,你個人會收獲什么
- 除了你,還有誰會獲益?你的家人?朋友?同事?
- 當你發現了自己最重要的“我想要”的力量時,你就不容易放棄
3.3 意志力會波動,你可以減少波動或者利用波動
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處理“我想要”做的事,那就把它安排在你意志力最強的時候做
-
低血糖是意志力失效的原因之一,影響意志力的并不是血糖含量,而主要是血糖的變化方向
- 人在饑餓的時候,更容易做出冒險的投資
- 低血糖食品能讓你的血糖更穩定
包括瘦肉蛋白、堅果和豆類、粗纖維谷類和麥片、大多數的水果和蔬菜?;旧?,只要是看起來處于自然狀態的食物,以及沒有大量添加糖類、脂肪和化學物品的食物都行。
3.4 盯緊自己的目標
- 我們需要知道,那個想變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想按核心價值觀生活的自己。
- 不要把支持目標實現的行為,誤認為是目標本身
- 比如鍛煉了,就可以多吃。你應該把鍛煉與飲食控制,當做減肥的兩個手段,兩者不能互換。
- 我們應該盯緊自己的目標,為了實現目標,我們總是愿意付出更多。
- 我終于可以不用做……了,換成:我做……是因為我想要……
-
取消許可,牢記理由
- 關注自己的承諾和目標,不是單純的進步
- 記住自己為什么拒絕誘惑,而不是自己拒絕過誘惑(這會讓你有理由放松,就象獲得許可)
- 我們需要忘掉美德,關注目標和價值觀。
- 如果只按照“正確”和“錯誤”來判斷做過的事,而不是牢記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就會帶來與目標相抵觸的沖動,并允許我們做出妨礙自己的行為。想要做到始終如一,我們就需要認同目標本身,而不是我們做善事時的光環。
3.5 試著減少行為的變化性,而不是減少行為本身
- 每天都吸固定數量的煙,比不吸煙,吸的煙更少。
3.6 利用多巴胺而不是被多巴胺控制
- 了解一下你自己,到底是什么東西會刺激你的多巴胺的分泌?
- 糖?微信?微博?
- 對那些你要做但拖延著沒做(我要做)的事兒,你可以將它跟刺激多巴胺分泌的事兒聯系起來(比如音樂)
- 獎勵的承諾并不能保證快樂,但沒有獎勵的承諾卻肯定會帶來不快樂。
- 有了獎勵的承諾,我們就會屈服于誘惑。沒有獎勵的承諾,我們則會失去動力。
3.7 減少壓力
3.7.1 找到讓我們真正快樂的東西,而不是虛假的獎勵承諾,也不是空洞的改變承諾。
- 有效的解壓方法
- 鍛煉或參加體育活動
- 祈禱或參加宗教活動、閱讀、聽音樂
- 與家人朋友相處、按摩、外出散步、冥想或做瑜伽
- 以及培養有創意的愛好
- 最沒效果的緩解壓力的方法
- 賭博、購物、抽煙、喝酒、暴飲暴食、玩游戲、上網、花兩小時以上看電視或電影
- 真正緩解壓力的物質,是大腦中增加改善情緒的化學物質,如血清素、γ-氨基丁酸和讓人感覺良好的催產素
- 有沒有什么東西能提醒面對壓力的你,到底什么才能讓你感到更快樂?在你感到壓力之前,你能不能先想出一些鼓勵自己的方法?
- 根據“恐懼管理”理論,圖片越是嚇人,就越會促使煙民用抽煙來緩解焦慮
- 正視恐懼會幫助你作出理性的選擇
- 請遠離那些讓你恐懼的新聞、圖片
3.7.2 失敗的時候,請原諒自己
- 我們需要原諒曾經的失敗,不要把它們作為屈服或放棄的借口。想要增強自控力,自我同情比自我打擊有效得多。
- 你只是個凡人。每個人都會遇到意志力挑戰,每個人都有失去自控的時候。
- 想一想,如果你的好朋友經歷了同樣的挫折,你會跟朋友說什么?
3.8 延遲滿足(10 分鐘延遲法)
經濟學家稱之為“延遲折扣”,也就是說,等待獎勵的時間越長,獎勵對你來說價值越低。
-
想獲得一個冷靜明智的頭腦,我們就需要在所有誘惑面前安排10分鐘的等待時間,這叫:10 分鐘延遲法
比如對于拖延癥,或者不想起床等。告訴自己:堅持做10分鐘,然后就可以放棄
當你受到誘惑要做與長期利益相悖的事時,請想象一下,這個選擇就意味著,你為了即時的滿足感放棄了更好的長期獎勵。
想象你已經得到了長期的獎勵。想象未來的你正在享受自控的成果。然后捫心自問:你愿意放棄它,來換取正在誘惑你的短暫快感嗎?
對未來的自己,做預先承諾
作好拒絕誘惑的準備
讓改變偏好變得更難,比如去購物中心不帶錢
找到一個辦法,讓自己在接受誘惑后,付出更大的代價,比如:給自己不喜歡的慈善機構捐款
想象一下未來的自己,我們希望從未來的自己身上得到什么?
未來的自己會對我們現在的付出感激不盡
3.9 感染自控力而不是放縱自己
- 仔細觀察自己是不是在模仿別人
- 同樣放縱自己的行為是不是維持關系的社會黏合劑?
- 當看到周圍的人在做同樣的事時,你會不會變本加厲地去做這件事?
- 反抗控制
- 有時候,看著別人屈服于誘惑,反而能激起自己的自控力。當你定了一個目標時,你要意識到一定有一個與之沖突的目標,當你看到別人的行為跟自己的目標高度沖突時,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
- 感染自控力
- 想到自控力強的人,也可以增強自己的意志力。
- 當你需要多一點意志力的時候,想想你的榜樣。問問自己:那個意志力強人會怎么做?
-
我應該的力量
- 預想自己實現目標(比如戒煙或獻血)后會非常自豪的人,更有可能堅持到底并獲得成功
- 預想自己的行為會受到譴責也很有效。
- 有些人會想象,別人知道自己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后,自己會很羞愧,這種人更可能使用安全套
- 即使面對誘惑,自豪的力量也會讓你安然度過。
- 與其讓意志力受挫的人感到羞愧,倒不如為他們提供社會支持
- 這不僅是對待別人的殘酷做法,還是激勵自己改變的糟糕策略
- 少數族群越是受到歧視,自我控制能力就越差。
- 把意志力控制變成集體項目
- 你無須單獨面對你的意志力挑戰。有沒有朋友、家人或同事可以和你一起實現意志力目標?
3.10 避免諷刺性反彈
3.10.1 直面自身愿望,但不要付諸行動
- 承認自己腦海中的欲望,以及渴望某種事物的感覺。
- 不要馬上試著轉移注意力或與之爭論。接受這種想法或感覺,提醒自己“白熊”現象和“反彈”理論。
- 退一步考慮,意識到這種想法和感覺并不受你控制,但你可以選擇是否將其付諸實現。
- 記住你的目標,提醒自己預先作出的承諾。
3.10.2 把“我不要”變成了“我想要”
- 關注你想做什么,而不是你不想做什么。
- 關注你可以通過做什么來改善身體狀況,比如體育鍛煉,而不是不能做什么,比如哪些東西不能吃
3.10.4 駕馭沖動
- 當沖動占據你的頭腦時,花至少一分鐘去感覺自己的身體。你的沖動是什么樣的
- 沖動就像渴望一樣,只要你不依照其行事,它就會自行消亡。比如有了抱怨人的沖動時,就告訴自己,在心里抱怨就好。
3.10.5 對內接受自我,對外控制行動
- 控制自己的思想是件不可能的事。我們能做的就是,選擇自己相信什么,選擇自己要做什么。
- 你需要記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能真的讓你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