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1、輕安是什么?
師太亦舒除了《我的前半生》還有一篇名作叫做《她比煙花寂寞》,書名比內容更美,令人印象深刻。
煙花璀璨奪目一瞬即逝。光芒短暫,黑暗無邊,讓寂寞的人兒更寂寞。
人類的快樂也像極煙花,總是那么不長久。哲人們說不要刻意去追求長長久久的快樂或很多很多的快樂,那只會讓你更空虛。
進化心理學角度說,這是合理的。因為進化設定我們生存目標就是傳播基因,快樂只是讓我們去實現基因傳播的誘餌,不能給得太多。所以快樂是短暫的,這是合乎人類進化需求的。
但是我現在告訴你有一種喜悅是長久的,而且是非常深層,非常巨大的。你相信嗎?
萬維剛老師在《精英日課》第二季里用了兩周時間來介紹羅伯特.賴特的新書《為什么佛學是真的?》從心理學角度講解西方版本的佛學。其中在第四課《冥想的方法》中,萬老師化身王語嫣,以說代練,教大家冥想的功夫。
萬老師說:如果你能專注很長的時間,將進入一個非常平靜的狀態。賴特曾經達到過這個狀態,在長時間的專注之后,他獲得了一種非常深入的平靜,有一種巨大的喜悅感,大概類似于服用 LSD 的感覺。
百度百科說
輕安是初階的禪定狀態。輕安覺支(巴利文passaddhi),又稱輕安樂、猗覺支、除覺支,佛教術語,為七覺支之一,指將要進入禪定之前身心都得到安樂的狀態。
修行九住心,進入禪定狀況時,會在頭頂先發生重觸的覺受,但是身心都會非常舒適,此時就是進入輕安的狀態。這又被稱為未到地定,是最初階的禪定狀態。
輕安都是先由心輕安,接下來進入身輕安,感覺到身體的每個部份都非常舒適快樂,內心大為震動,通常被形容為"身心踴躍"。接下來就進入微妙的輕安樂,這就是進入了禪定(三摩地)。
輕安有三個狀態
1.明顯:心極明凈,可以觀察到很細微的變化。
2.無分別:心境平靜,無變化,沒有波動起伏
3.妙輕安樂:身心極放松,無法形容的快樂,但是你又不會染著沈溺在其中,無法控制自己。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安者,謂離粗重,身心調適性。”你們現在打坐,身體都在粗重難受的境界。工夫到了,身體輕盈了,離了粗重,心里安詳,也沒有什么雜念,調適得非常舒服,這樣叫做“安”,是輕安境界。
? ? ? ? ? 2.我的輕安體驗
聽起來好像很玄,但是許多練過冥想的人都體會過這種平靜和喜悅。
我從今年4月開始堅持練習冥想的,也就是李笑來老師說的坐享。李笑來老師是去年6月開始練習并提倡坐享,這是摒棄了宗教的意味,專注呼吸的一種刻意練習。他還特別強調在參與坐享時不要提宗教名詞。
笑來老師說通過坐享,不僅可以提高注重力,提升元認知能力,還可以增厚大腦灰質。但是笑來老師沒有提到在練習坐享以后可能會得到一種巨大的喜悅感。我猜測,這可能跟他自己練習坐享的時間也不很長有關系,呵呵。
我接觸瑜伽已有10年,有一些冥想的基礎。在堅持每天早晚坐享40分鐘,大約一個月的的時候。我開始感到有深刻的變化在發生著,頭腦整天清醒、清明,以前肩頸的問題比較大,一轉脖頸就咔嚓嚓的響,而現在肩頸和背部的堵塞逐漸松開,身體開始變得柔軟、有彈性。不再失眠,入睡快,一覺睡到天明。內心很平靜,好像無情無緒,卻又分明是喜悅的。
讀了幾本南懷瑾的書以后,我想這些感受、現象,就是佛教中所說的輕安吧。
輕安,在佛教修行中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境界,只是初定而已,還不是定,南懷瑾老師也說,一個人得到輕安并不是修成功哦。輕安比較初級,南懷瑾說很多外道也能修到輕安境界。
像我們這樣繞過宗教信仰,借助冥想或坐享來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的人,都是南老師口中的外道吧?作為1枚外道,能體驗到輕安,已經足夠滿足了。
? ? ? ? ? 3.如何獲得輕安
輕安是否必須通過冥想來獲得?
未必,回想起來,在我以往的生活經歷中,也得到過類似的心理體驗。
比如去年冬天特別冷,但是我在學習笑來老師的專欄以后,決定要磨練自己,每天早上聽到鈴聲立刻起床,不拖延,每晚睡覺之前,把衣服都整整齊齊的疊好。
每天堅持學一節理財課,學習1小時英語,堅持一字不差的閱讀,每周定時上2-3節瑜伽課,那幾個月里,也是平靜而喜悅。且充感覺自己充滿力量。當然跟冥想獲得的體驗還是有些差別的,冥想得來的體驗似乎更深層,更持久。
羅伯特說我們的大腦中總是有很多的聲音。人并不是只有一個自我,而是至少有七個,已知我們的大腦中至少有七個模塊,每個模塊都通過情感來獲得更大的話語權以實現對大腦的控制。所以人往往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我,更談不上控制自己,人生只是被各個模塊吵吵嚷嚷、推推搡搡往前走的過程。
當一個人什么都不干的時候,大腦的正常狀態是隨機漫步,各種想法和情緒會不斷地冒出來,你會做各種白日夢。這個狀態就是默認模式網絡。我們其實很享受這個狀態,有時候還能獲得一些創造性的發現。
但是冥想,恰恰要求你不能進入默認模式網絡。你的思想不能信馬由韁,必須專注在呼吸上。能堅持專注的時間越長,功夫就越深。練好這個專注的功夫,你才能不被各種情感和思想困擾,不受大腦模塊的控制,獲得自由。萬維鋼老師說他理解的專注呼吸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練習把握對自己大腦的控制權。
所以我認為
1.,輕安的獲得關鍵在于讓大腦有控制感。不一定要通過專注呼吸來獲得對大腦的控制權,只要專注于我們覺得應該做的事,就能獲得對大腦的控制權。這倒也與大乘佛教的教義大體吻合了,即人無時無地,無時無刻不可修行。
2.必須要長期堅持。要讓大腦確信控制感是穩定可靠的,才能獲得長久巨大的喜悅,否則只是一兩次全神貫注的體驗,是帶不來輕安的,不過倒可能會帶來另外一種美好的體驗——“心流”。
3.必須是與整個身體密切相關的練習。敲鍵盤也可以全神貫注,也可以控制大腦,但是我每天保持敲鍵盤2小時,換來的只是肩頸僵硬。可能會有“安”,但身體上“輕”是沒有的。這樣看來,通過堅持長跑、健身等運動獲得輕安也是可能的。
? ? ? ? ? 4.輕安的現實意義
輕安帶給人的好處很直接,人追求快樂,舒適、自在,如果達到輕安狀態都能體驗到。快樂,舒適、自在這些在現代社會可是稀缺品啊,抑郁倒是很盛行。
前年我去清華參加了一個培訓班,主辦方特別請了一名精神科專家來做了個防治抑郁癥的專題講座。60多人的班,現場測試竟有18個人有重度抑郁傾向,完全正常的只有幾個人。
專家給出的治療方案是吃藥,真正的抑郁癥必須要接受正規治療,她特別推薦了一種叫百憂解的小藥丸。
其實我在衛生行政部門待過多年,私下里也聽說過精神科大夫自己患了抑郁癥,堅持不吃西藥的故事。
隨即,專家又說,對付抑郁癥,最好的運動是跑馬拉松。在馬拉松運動中有一個名詞,叫“極點”,指的是當運動員長時間奔跑的疲憊感達到一個高峰后,會突然消失,在這個點之后的奔跑,會非常輕松。
這是因為馬拉松是一項極其艱苦的運動,當達到疲憊的極點,大腦出于自我保護的應激反應就會分泌讓人體感覺快樂的一種物質來補償,專家說這種物質就是百優解的主要成分。
她建議抑郁或有抑郁傾向的人多跑跑馬拉松,比如她自己就是馬拉松的愛好者和練習者,剛剛跑完了北京馬拉松比賽全程,在北京的霧霾天里,狂奔 42 公里,也是醉了。
和艱苦的馬拉松比起來,冥想真是輕松易行,惠而不費,抑郁和不抑郁的親們,還在猶豫什么,坐下來,一起專注呼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