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父親常說的,世界上沒有一種植物比得上番薯,它從頭到腳都有用,連花都是美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林清玄
自研究出紅薯葉有很高的營養價值甚至抗癌作用后,菜市場上都開始賣紅薯葉了。那天和室友去買菜看到紅薯葉想到以前爺爺養豬都把紅薯的藤和葉當豬草我就想忍不住笑了(以前的豬好幸福呀O(∩_∩)O),不過紅薯葉的味道還不錯,但最愛的還是埋在土里的紅薯。
我很喜歡吃紅薯,這一點隨我媽*^o^*
01 蒸紅薯
正是吃紅薯的好季節,先來一鍋蒸紅薯!
step 1:把紅薯洗干凈
step 2:鍋里放適量的水(水可多不可少,? ? ? ? ? ? ? ? ? 避免水燒干了)
step 3:把紅薯放在小蒸籠上蒸大約一個小? ? ? ? ? ? ? ? ? 時(不確定有沒有熟的可以像我一? ? ? ? ? ? ? ? ? 樣用筷子戳一戳,能毫不費力把紅? ? ? ? ? ? ? ? ? 薯戳穿就ok了,簡單粗暴???)
step 4:開吃*^o^*
(ps:別忘了拍照并分享至朋友圈拉仇恨)
昨天小姐姐寄給我的紅薯到了,先迫不及待的蒸了兩個當晚餐吃。今天吃過午飯后回宿舍,決定多蒸兩個帶去給工作室的師兄們一起吃,紅薯個頭比較大,一鍋剛好能蒸四個。
紅薯剛一上鍋爸爸就跟我發了視頻聊天的請求,一接通自是先問我有沒有吃午飯,我說吃過了,剛準備蒸紅薯,媽媽就湊過來跟我打招呼,我便把攝像頭后置讓她看紅薯。
“這紅薯顏色真好看”,老媽說道,“看著就很好吃”。
“是呀是呀,我昨天蒸了兩個吃,可甜了。”
爸爸在一旁笑著說:“你愛吃紅薯,你媽也愛吃紅薯………”
跟爸爸聊天聊了好一會我就去掀鍋蓋,老爸瞧一眼就說“還沒熟”,我說“你怎么知道”,一邊說一邊用筷子輕輕戳……額╮(╯_╰)╭ 筷子還沒戳到紅薯的一半就戳不進去了,“還真沒熟”,我有點尷尬的說道。
“紅薯一時半會蒸不熟,要花點時間”,老爸抿了口酒,一邊夾菜一邊說。
………
跟爸媽視頻聊天四十多分鐘結束后,又看了看微信群里簡友們的聊天記錄,接著話題聊了幾句便去戳我的紅薯了…… ? ????
紅薯蒸好后揭開鍋蓋讓它涼了一會便帶到工作室一個掰成兩三瓣分給師兄他們一起吃。
我想? “分享”應該是美食在人間更深刻的意義。
外公就是這樣做的,我喜歡吃青團,去年過了清明才去看外公外婆的,可外公還是給我做了青團。
家里有口大鍋,鍋里放好水,鍋上放蒸籠,外婆燒火,外公和粉,我幫著揉青團放到蒸籠里。
一蒸籠可以蒸好多個,一出鍋我就忍不住趁熱吃上幾個解解饞。而后外公便要外婆去叫來鄰里親戚,各家裝一些去吃。
外公外婆做的青團,味道好極了。*^o^*
02? 紅薯的花樣吃法
紅薯有很多種吃法,除了可以蒸著吃,你還可以:
(1)把紅薯切成塊煮粥(我奶奶喜歡在煮紅薯粥的時候加點酒糟,吃起來更香)
(ps:我打算明天早上就做紅薯粥喝)
(2)把紅薯切成條狀曬成紅薯干
(3)做成“薯片”
(ps:打雙引號是因為一般的薯片是用土豆做的。我說的薯片是我外婆家那邊用紅薯做成的類似于薯片的一種民間小吃。
做法大概是這樣的:先把紅薯蒸熟,碾成泥,加點其它佐料之類的,然后再均勻地平鋪到一大塊干凈的白布上攤成一整個片狀,再晾起來曬干。曬干后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炸成“薯片"吃。
我外公的媽媽,也就是我老外婆會做,我小時候還吃過,現在老外婆年紀大了,加之做起來有點麻煩,就沒人做了。說起來還挺懷念那個味道的?_?)
(4)最簡單的還是生吃O(∩_∩)O
(5)當然,最誘人的還是烤紅薯
(仿佛聞到了烤紅薯的香味(???)? 我上初中那會爺爺家養了豬和牛,每天都要煮豬食,煮完豬食灶膛里的火堆還很旺,烤紅薯是綽綽有余的。所以,每到紅薯成熟的季節,周末在家的時候,我們也總愛把紅薯埋在火堆下面的灰里烤,烤的差不多了翻出來,外焦里嫩,用調羹挖著吃,那香味是現在外頭賣的用油桶箱烤的紅薯比不了的)
忽而又想起以前夏天不愛吃飯,老媽也會給我們蒸紅薯當午飯吃,當然,我們吃紅薯一點也不像梵高的《食薯者》里的農民吃土豆那樣莊嚴肅穆,反而挺開心的。這或許就是時代背景的差異,給人帶來的心理感受的差異吧。
所以,我這里《食薯者》里的“薯”指的是“紅薯”,而不是指梵高先生的“馬鈴薯”。
既然提到了《食薯者》,我們就順便來看看梵高先生的這幅“寫實主義”的畫作吧。
作品賞析
梵高早期接觸社會下層,對勞動者的貧寒生活深有感觸,他受米勒影響,想當一名農民畫家。該畫便是他這時期的代表作。圖中畫面構圖簡潔,其房頂低矮,屋里的空間顯得很擁擠,背景設色稀薄淺淡,襯托出樸實憨厚的農民一家人,圍坐在狹小的餐桌邊吃土豆,桌上懸掛著一盞燈,昏黃的燈光灑在農民憔悴的面容上,顯得很突出。
這些在一盞昏黃的燈光下吃土豆的人,他們有著骨節粗大的手,有著宜于在沉重的勞動中喘息的鼻。他們面對土豆做成的簡單食物,眼睛里流露出渴望的光芒,以及感恩般的仁慈。在這幅畫上,樸實憨厚的農民一家人,圍坐在狹小的餐桌邊,桌上懸掛的一盞燈,成為畫面的焦點。昏黃的燈光灑在農民憔悴的面容上,使他們顯得突出。低矮的房頂,使屋內的空間更加顯得擁擠。灰暗的色調,給人以沉悶、壓抑的感覺。畫面構圖簡潔,形象純仆。畫家以粗拙、遒勁的筆觸,刻畫人物布滿皺紋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軀體。背景設色稀薄淺淡,襯托出前景的人物形象。
? ? ? ? 梵高在給其弟弟提奧的信中寫道:“我想強調,這些在燈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們這雙伸向盤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這幅作品描述的是體力勞動者,以及他們怎樣老老實實地掙得自己的食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百度百科
心動不如行動,說說看,你想怎么吃紅薯?O(∩_∩)O
本文參與的征文活動具體情況請戳該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