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談論一本偵探+硬科幻的小說吧。
偵探情節十分OK,硬科幻可能只是一種找不到形容詞的說法。
因為其實個人感覺這部13年的偵探小說和真正優秀的偵探小說差距甚遠,無論是從情節構造還是筆法描寫上來說,都差得太多。但它的優點是稍微有一點探究人性和談論社會現象并引人反思的地方。
可惜的是,我覺得它反而顯得不倫不類,從偵探情節上來說,比不上傳統意義上的日本懸疑偵探(原諒我的記性,大一在圖書館隨意挑了一本《外國推理小說精選》看得很癡迷卻一個題目和作者都不記得);
從人倫社會討論的深刻性,比不上《當我們在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么》(同樣是大二在圖書館隨意挑了一本書,是“極簡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后者明顯從反轉的結局讓人深思;
從硬科幻的實力上說,遠遠比不上《三體》這類小說,前者試圖用一些科學的知識來解釋行兇殺人的過程或者推理偵探的奇妙,但這種做法只能讓我想起我還是小學生時喜歡看的蔡駿懸疑作家寫的懸疑小說,雖說是懸疑小說,但卻是滿滿地恐怖感,尤其是《病毒》;然而每次讀到蔡駿用科學知識解釋恐怖元素之后,頓時覺得很失望。
私以為,恐怖之所以吸引人只是因為恐怖本身是個膽量與想象力比拼(讀者與筆者之間);
同理,偵探之所以吸引人只是因為偵探本身是個智力比拼(讀者與筆者之間)過程;
如果讀者能猜到下一秒鐘的恐怖,如果能猜到整個推理過程,那么無疑這些恐怖與推理都是失敗的。
相比之下,《病毒》就遠遜色于《盜墓筆記》或者《電鋸驚魂》(兩者都對恐怖的人心有著深刻的描寫);《神探伽利略》也遠遜色于英劇《神探夏洛克》,后者對夏洛克的推理過程描寫之詳細就不必多說了吧。
另一方面,《神探伽利略》中的“伽利略”的人物塑造也非常不豐滿,雖然有花費筆墨去塑造一個幽默、不拘小節與平淡心的神探,以及一個馬虎急躁和有自知之明的配角警官,但我只能說他們之間的配合默契離《神探狄仁杰》中的狄大人與元芳的配合實在相差太遠。
不過,當我看到東野圭吾先生仍然是我國17年外國作家富豪榜首位時,我心里既是高興又是難受的。
高興是因為相比之下,江南大大作為13年中國作家富豪榜首位還是非常有實力和魅力的,難受是我星期二一時沖動買回來的小說并沒有充當我的精神糧食,只用了一個下午3個小時讀完,反而覺得有點浪費我的時間和24塊5毛。
想找精神糧食?本篇中提及的所有書本和電影電視劇都可以看哦,在這兒就不排名了。
參考鏈接: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9C%E9%87%8E%E5%9C%AD%E5%90%BE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1%9F%E5%8D%97/5289768#viewPag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