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過端午。
賽龍舟,敲鑼鼓。
端午習俗傳千古。
五月五,是端陽。
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灑白糖。
龍舟下水喜洋洋。”
? ?又是一年端午到。每每端午來臨,腦海里總泛起這些即充滿童趣又膾炙人口的兒歌。伴隨端午的棕香,那彌漫了記憶的河床又勾起了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 ?端午,可不僅僅是家家掛艾草,插菖蒲,蒸粽子。更有趣的是孩子們能戴飾物,系彩絲,看龍舟。
?
? “節氣端午自維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 文秀《端午》)。我們知道端午與屈老夫子有關的,有兒歌為證:端午花,紅又紅,摘朵鮮花送金龍。端陽端陽,粽子粽,拿個粽子塞龍洞。龍戴鮮花吃粽子,吃飽粽子回龍洞,請你不要傷害屈原公公。
? ? ?今年端午節,我們安排了簡單的祭祀儀式,主要是紀念屈原。
?
? ?歷史有端午節源于紀念伍子胥,紀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等等說法。而,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老夫子的說法也只是眾多版本中的一個。
? ?
? ?我們關注的重點不在端午節的來歷。我們期待今年端午節慶典,屈原的“氣節”可以更深地進入孩子們的生命當中。
?
? ?所以,在簡單祭祀屈原之后,我們安排了吟誦屈原名作《橘頌》的環節。《橘頌》是中國文人寫的第一首詠物詩:作者借橘樹贊美堅貞不移的品格。這首詩,細細品來,簡直就是屈原堅定自己的操守,保持公正無私的“自畫像”啊!在孩子們莊重的神態里,在整齊的吟誦聲中,我想,我們預設的目的達到了。
? ?端午節里,做粽子是傳統。大家圍在一起包粽子,滿鼻子聞到的都是粽子的清香。好吃的娃娃們早早地就把小腦袋擠到了材料周圍,這邊饞得貪婪地用鼻子吸氣,那邊還假惺惺地說,好香啊,是什么好吃的。大人們慈愛地埋怨:好吃鬼,饞貓,還不快去洗手一起來包粽子!“哇”,一聲歡呼。在“去洗手”三個字中,一早上的心神不定都被吹得煙消云散。洗手盆邊響起了另一種嘰呱的打鬧聲:“我要包四個。”“我包6個!”“我要包‘五子登科’的粽子(一個大的串著五個小的粽子)。”......嘿,多么有趣時光啊!
? 我們還懂得賽龍舟的由來:賽龍舟相傳起源于古時的楚國。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競相劃船追趕拯救,但追至洞庭湖時卻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水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此事在全國傳開,也就演變成現在的龍舟賽。每年過端午,政府與民間也都會組織龍舟賽。到了賽龍舟的那天,碼頭上人頭攢動,彩旗飄揚,大人呼,孩子鬧。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河邊那幾條龍舟:只見每條船都作龍的打扮,船頭裝扮有龍頭,船尾裝扮有龍尾,船身也作了龍身的打扮,但都掛有一塊號牌以示區別。每個龍頭邊都站著一位手持鼓槌的威武漢子,其面前都放著一面用來作鼓氣助威的大鼓。船身上坐著十位手持船槳而蓄勢待發的水手。每條船都披紅掛彩。但各船水手穿的衣服顏色與式樣不盡相同,以作區分。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但聽一聲鑼響,數條龍舟竟相向前爭渡。頓時,鼓聲雷鳴,吼聲震天,歡呼聲與叫喊聲連成一片......。
? 在校園里,我們也模仿龍舟賽做了個游戲,大人、孩子玩得不亦樂乎!
? ?艾葉能祛寒、除濕、通經絡。在古代,就有用艾葉煮水來洗澡驅邪的說法。艾葉水可以殺菌消毒;可以驅寒止血;可以鎮靜安神;可以驅趕蚊蟲。
? ?端午節的重頭戲終于來了!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為俗。所以端午節也叫“浴蘭節”。人們多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南方的端午節里,更是又熱又濕,出的汗濕嗒嗒地粘在身上很難受。再加上現代人普遍寒濕重,我們把煮了的艾葉水灑在身上不過癮,干脆來個“浴蘭潑水節”吧!
? “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端午習俗傳千古。” 又過了一個端午!讓我們再期待來年的端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