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14天,純母乳喂養,最近幾天開始,乳房有種好像被孩子吸的厲害了,乳腺管疼的感覺,是什么原因?
都在外側靠近胳膊的位置,一直躺喂,不太好形容,不喂奶的時候像拉筋一樣,按壓也疼,吃奶的時候有被抽出來什么東西的感覺,我母乳不多,寶寶每次要吃兩邊才可以,也偶爾才會有一點點漲奶的感覺,開始是右邊疼,現在兩邊都疼了,摸著也不是硬塊。
還想問一下,怎么判斷我的奶夠不夠寶寶吃?寶寶現在吃奶晚上吃一頓平均能睡5個多小時。白天也就2個小時,有時候1個多小時就餓的哭,喂完兩邊偶爾還不夠,只能讓他哭一會再喂。
大便也稀,偶爾還有蛋花樣的,不會是一直沒吃飽吧?
以上是同一位媽媽在群里提出的一連串問題。盡管我已經是一個“過來人”,但是對這位媽媽的問題仍然可以感同身受,盡管是一個經常和新生兒打交道的產科醫生,我也經歷了和媽媽們一樣的揪心焦慮的育兒過程。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他的文章里寫到,“對于僅僅幾個月大的嬰兒而言,他還沒能力意識到媽媽作為一個整體的存在,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是媽媽的乳房,這不僅是他的生存需要,也是他情感的寄托”。
在生命的早期,半歲之內,寶寶與媽媽是共生體,無論是在心理還是生理上與媽媽都處于共生。這個時候的寶寶認知非常有限,他并不了解自己從媽媽的子宮里生出來,就已經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了。這時他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覺得這個世界就應該為了我而存在,就應該滿足我的一切需求。或許這是延續了在子宮內的一個心理,這是我們人類最原始的一個心理,在子宮里他不需要自己費一絲一毫的力氣,就可以通過胎盤得到源源不斷的營養,支持自己不斷地在子宮內發育成熟,直到分娩出來。幾個月的寶寶不會想媽媽累了,我乖乖的自己待一會,也不會想,媽媽要出門,不方便帶著我,我自己待一會就行。這個時期的寶寶離開媽媽的照顧,便會激起寶寶巨大的恐懼,這是人類共同潛意識里害怕死亡的部分引發的。小嬰兒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特點如果發生在大孩子或者成人身上,看起來就是自私自利,會受到周圍伙伴的排斥,但是在嬰兒期卻是合理的,如果得到照顧者的充分滿足,則非常有利于寶寶的生存和發展,會為他形成健康自我打下一個非常穩固的根基。寶寶所有的心理生理的發展都來自于周遭環境主要是媽媽與他的互動,媽媽對她的看法也將成為他今后看待自己的方式。
講到這,媽媽或許更緊張了,更不知道該怎么辦了,的確,為人母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比拿下幾個博士學位都難,因為這不是靠頭腦,靠勤奮就可以做到的,而是一條心路歷程。在這個過程中,會觸發媽媽自身那個受傷的,沒有被看見的內在孩童。趨利避害是一切生物的本能,我們的潛意識為了不去感受我們自己的那個焦慮不安帶來的折磨,我們常常會無意識的陷入對知識,對權威的抓取和依賴上,陷入我們曾經獲益的一些自動導航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里,會把我們眼中看到的寶寶的情況,根據我們頭腦的過去經驗和知識來解決問題,而且希望立刻解決。跟自己認知相符的,我們就會覺得寶寶是正常的;跟自己認知不符合的,我們往往就會自我懷疑和批判。無法給出孩子成為他自己的空間和自由,也無法在任何時候都去愛他。
這不是我們想要的,對嗎?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急不得。我們只有先看見我們是多么的著急,然后發現著急沒有用處。這樣才可以真正開始你與寶寶的交流。
我們都知道三歲之前的事能記起來的很少,但是如果我們可以帶著覺察去養育自己的寶寶,去直面和尊重這個過程中我們出現的一切問題,包括自身的感受,情緒,限制性信念,家庭關系,伴侶關系等等,我們就是在療愈嬰兒期的自己,療愈在兒時沒有得到媽媽很好的回應、被忽略、被誤讀的傷痛,去清理潛意識里的創傷記憶。養育過程中一些看似令人抓狂的問題,如果試著只是去觀看、等待、不評判,你將會發現你的耐心和信心就在養育寶貝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出來,這將成為透過艱辛,孩子送給媽媽的一份禮物,使我們化身為愛本身。我們也因而擁有了用“愛”去喂養寶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