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企業生態位角度看騰訊大舉裁撤“中干”的必然性
隨著技術進步和競爭惡化,企業形態演化呈現從簡單到復雜的趨勢,即從技術型企業向平臺,乃至生態型企業遷躍,此時傳統模式難逃管理熵的演繹規律,而模塊化正是應對復雜化的有效方式之一,將組織模塊化以實現自驅動、自適應和自管理是生態企業的組織設計偏好。
前面我們介紹了傳企對待裁員以及裁管理中干的基本邏輯動因,以及通過梅特卡夫定量和Logistic函數制約下的生態型企業的大致生命路徑。希望你沒有被我斑駁不齊的學思介紹弄混了頭。如果你有任何問題,可以留言,我們一起探討。
既然生態型企業和傳企有如此的不同,那么在管理和組織設計偏好上,兩者的取向是一致的么?
顯然不是!
從本質上說,傳企升維到生態企業以后,由于管理對象和內容的復雜程度大大提高---它管理對象不僅僅是自身內部的資源和角色,需要外延到價值網絡中的不同層級,而管理的目的從服務于單一企業戰略目標也復雜到整個價值網絡的共同利益,這是一個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這使得其不能再繼續傳統的科層的組織設計。任佩瑜(2013)將解釋了管理熵---封閉的企業系統會從有序向無序的退化,也就是管理效率遞減規律。
知識點來了:如果你很不幸和我一樣,曾是飽受理科生歧視的文科生,看到這里是不是又暈了? 沒關系,這里不是物理課,我們只要知道熵的增加就是混亂過程的增加,系統的有序程度隨之降低。管理熵的意思是一個企業的組織系統如果是孤立的,那么它總會表現出一種不可逆的過程:有效能量遞減,反觀無效能量卻是不斷增加。這不是熵和管理熵最全面的解釋,但這對理解本文已經足夠了。
那么有沒有一種組織結構類型,它能夠更好地面對和管理復雜,可以更加靈活的適應快速調整的外界變化以及具有高度的自律性,自驅動性呢? 答案是有的。管理學借鑒了耗散結構理論,它提出:一個開發的、遠離平衡狀態的企業系統,通過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力和信息交流,在內部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可以實現自組織和自適應,從而在時間、空間或者功能上形成有序穩定的機構,用更接地氣的話說就是----上面句子里面的四個條件時候,企業是能夠搭建一個更好的具有自組織和自適應的組織結構的。
知識點來了:上面的熵增定律在更大維度的演繹可以被理解為世界和人類的命運都會從有序到無序,而熵,也就是無序的遞增是不可逆的,這是一個非常灰暗的哲學隱喻,
幸而比利時學者普利高津(1969)提出---處于遠離平衡狀態下的開放系統,在與外界環境交換物質和能量的過程中,通過能量的耗散過程和系統內部的非線性動力學機制,能量達到一定的程度,熵流可能為負,系統總熵變可以小于零,則系統通過熵減就能形成‘新的有序結構’這就是著名的”耗散結構“理論,從哲學意義上:只要處于開放的體系中,只要有能量的交換與釋放,除了封閉的宇宙之外,任何的自然與人類組織,都有可能實現從無序到有序的逆轉,實現“熵減”,實現自身的更新。這無疑是對人類關于奮斗、努力等詞義的最大的肯定和褒獎。
真是謝天謝地!幸而有耗散結構啊。
模塊化組織是生態類型企業的基本組織形態
凱文·凱利說道:“創造一個能運轉的復雜系統的唯一途徑,就是先從一個能運轉的簡單系統開始。試圖未曾培育就立即啟動高度復雜的組織,主動走向失敗。通過將簡單且能獨立運轉的模塊組裝起來,復雜性就誕生了。”
耗散結構理論和管理學的進一步結合的產物就是---模塊化理論的誕生。模塊化理論對于大部分企業而言,是如何”封裝“企業核心競爭力,或者可以表達為---企業模塊化生長就是封裝競爭優勢向生態進化的中間態。
”模塊化“是組織設計復雜的產品或過程的有效戰略之一。”模塊化系統“是由各單位或者模塊構成,雖然它是獨立設計的,但它和統一的系統一樣可以發揮作用。
我們以海爾來舉例說吧。張瑞敏將中層比喻為”烤熟的鵝“,2017年在企業家聯合會的一次演進中,他提出:
科層制也會被顛覆,因為互聯網的零距離帶來的是去中心化,過去的科層制有中心,他的上級領導就是他的中心,直屬領導是中心,現在每個人都可以是中心。
職能管理也會被顛覆,中層干部沒有用所以要去掉。據了解,前些年海爾集團去掉了一萬多名中層管理干部,給他們兩條路,要么創業要么離開。張瑞敏指出,“當時我們非常擔心,外界質疑非常大,但情況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壞。現在海爾沒有中層管理部門,沒有中層管理人員,每個人都是中心。”
張瑞敏先生是筆者欽佩的管理學實踐前行者,讀懂這句話,我們也就明白了,生態型企業將科層管理機制,特別是將中層視之為”盲腸“的價值取向---當企業進化到這一維度,這一層級早晚要砍,而且一旦砍去,是整個層級逐漸消失。
那海爾是怎樣實踐模塊化的組織設計呢,不妨看一下海爾提出的”自主經營體“,它實際上就是模塊化的一種組織應用。(當年自主經營體在海爾橫空出世,沒多少人能夠理解,時隔多年,當我們回歸理論的高度,向下俯視,應該就可以理解”自主經營體“的內涵了,道理易懂而實踐為難,撫今追昔,我們必須為海爾及張瑞敏先生當年勇于進行理論實踐的勇氣和毅力喝彩)。海爾在內部以小微、自經體來構建耗散結構的必要條件,通過人單合一的方式,將價值網絡的共同利益(就是所說的共同價值,海爾成之為”單“),進行自驅動。
拗回到騰訊等生態企業身上,我們也就徹底理解了他們對管理中干下手的邏輯動因了。
對本節稍作總結如下:隨著技術進步和競爭的惡化,企業的形態演化呈現從簡單到復雜的趨勢,即從傳統技術型企業向平臺,乃至生態型企業遷躍,此時傳統管理模式難逃管理熵的演繹規律,而模塊化是應對復雜化的有效方式之一,將組織模塊化以實現自驅動、自適應和自管理是生態企業的組織設計偏好,以此看,生態企業是必然要干掉管理中干的。
生態型企業演化展望
筆者想最后花一點時間,不自量力地推測一下生態型企業演化的下一個階段。在中篇中,我們曾以Logistic函數法則大體推斷了生態型企業從快速發展到放緩的約束規律,但生態型企業更長遠的未來是什么?
金巖石先生曾說過:企業是什么,把企字叉開,就是人停止了(創始人或者創始股東消亡了),事業還在,馬云要曾說希望阿里可以做一個102年的企業,也是希望能夠基業長青。可見企業的生命長短也是衡量企業的一個非常重大的長期指標。
那么生態型企業需要如何延長自身的壽命?或者說每一個企業應該如何延長自身的壽命?
那就讓我們回到上篇中的一張圖,這次我們看的是最右邊的部分
凱文·凱利在《技術元素》一書中認為,網絡系統的基本形式有兩種:有機體和生態系統。公司似有機體,而城市似生態系統,兩者雖同為網絡系統,但城市和公司的命運卻各不相同。在他看來,有機體和生態系統、公司和城市之間發展的區別在于,生態系統和城市都是進化而非成長。成長總是自我限制,而進化則沒有限制。進化是無限的游戲,它會不斷從內重造自身,因此其增長不可能被追趕上或陷入停滯。所以他直接喊出了:“城市近乎不朽”的宣言。
以KK的這段話理解圖1中最右側的部分,那么就是生態企業的下一個升維也許將是一個近似城市的更為開放、更為復雜,更高維度的生態集群。
下圖簡要列出了城市和企業的異同,筆者大膽的設想,其中的差異之處,就是為了全球生態企業進行升維遷躍的方向之所在吧。
留給你的問題:企業真的會不死么?
參考文獻
[1] 孟華,朱其中.熵_耗散結構理論與價值網絡系統演進[J].經濟論壇,2019(1):28-33.
[2] 青木昌彥,安藤晴彥.模塊時代:新產業結構的本質[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
[3] 卡利斯,吉姆.模塊時代的經營[J].哈佛商業評論(期缺失):頁碼范圍缺失.
[4] 凱文·凱利.技術元素[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5] 任佩瑜,王苗,任競斐,等.從自然系統到管理系統——熵理論發展的階段和管理熵規律[J].管理世界,2013(12):頁碼范圍缺失.
后記:動筆前以為一篇小文就可以說清的,結果兜兜轉轉做成了上中下的三連載。思想兌水看來要比酒精兌水要來的容易得多啊:(,anyway,總算大致完成,仍然不是很滿意,大概還是因為我希望可以在學術思脈上更精純,可以用更精煉和簡潔的語言進行重構。希望以后有這個能力和心氣兒可以完善它。而在寫這個連載的時候,腦中有了其他思緒的觸發,比如模塊化的應用和陷阱等,待研究后和大家分享吧。
希望本篇的內容也能夠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希望了解哪些信息和知識,請留言告訴我,我會在后面的文字中和你一起學習、分享。最后謝謝你來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