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力,是一個人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擁有情緒力的人,人生的幸福感會更強,效率也會更高。
01
最近幾年最大的感觸是,能見到的暴力事件在減少。以前在公眾場合,經常可以看到有人為了一件小事而爭得面紅耳赤,其實最后誰也沒討到好。
曾經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公交車上。經常會因為人多,不小心碰了一下,或踩了一下腳,就開始吵起來。
男的一般在問候完對方的祖宗之后,就忍不住開始動手,好像只有這樣才能彰顯男人的氣概。
女的一般喜歡嘴上挑釁,好一點的是互罵,更甚者對方的后代、祖宗都逃不掉。只要是當時能夠想出來的,最惡毒的話,絕對會不遺余力地拿出來。
記得有一次,剛來武漢坐公交,暈車還沒有座位,極其難受。我試圖跟窗子邊上那個大叔溝通,讓他把窗子打開一下,結果人家就是不理我。
后來,沒辦法,我就自己打開了窗子,結果他看到之后,立即把窗子關上了,還爆了一句粗口。
雖然我聽不懂武漢話,但也猜得出來不是什么好話。這大約也就是10年前的事兒。
那個時候的人們,也特別熱衷于“熱暴力”。明明可以心平氣和地溝通,可偏偏就要爆粗口,甚至到最后大打出手。
那個時候,能好好溝通似乎很稀有。我上初中的時候,同桌是個女生,跟她關系處得還不錯。
有一次去她家玩的時候,她媽媽說:“今天我家雪(那個女孩的名字),跟他爸爸講道理,講得頭頭是道,把她爸都說得沒話說了。”
她媽媽說那句話的時候,既驚奇又自豪。在那個年代,似乎孩子就該遵從“聽父母的話”,而不是發表自己的意見。
能好好溝通這件事,好像也是最近10年才被人們重視起來。一瞬間,各種媒體鋪天蓋地,戀人間要好好溝通,親子之間要溝通,陌生人也需要好好說話。
其實,本來好好說話,不就是應該的嗎,怎么反倒成了一種稀缺物品。
02
這種“熱暴力”,其實就是一種對抗性。
生活中,很多人其實都有這種對抗性。而有些人的對抗性特別強,他們總是容易跟人針鋒相對,渾身長刺了一樣。
心理學上面有個觀點,大概意思是,你對外界有多不滿,就說明你對自己有多不滿。很多人,喜歡挑別人的刺兒,其實是因為他們也覺得自己也有諸多不好。
活得最開心的,往往是那些知道自己有缺點,但能夠接受并包容的人。彰顯在對外界上,是能夠看到別人的優點,包容別人的不足,而不是指責。
如果看到一個喜歡到處指責別人,制造麻煩的人,那么很可能是他自己內部出了問題。
而有些人總喜歡探聽別人的秘密,討論他人的不幸,往往也是自己過得不幸福,想在別人身上找平衡。
03
這種對抗性, 也可以說是被“情緒腦”控制。
人的大腦分為情緒腦、本能腦和理智腦。由于本能腦、情緒腦比理智腦產生的早,發育得也更久,所以我們遇到事情很容易就會使用本能腦和情緒腦。
但是,如果你稍等幾秒,讓自己的理智腦發揮作用,就不會有那么多“熱暴力”事件了。
這也是《非暴力溝通》中所描述的“黃金6秒”,當脾氣來臨后稍等6秒,這個時候理智就會上來。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時候,我們只能憑本能做出反應,而根本把提醒自己停止6秒這件事忘到九霄云外。
要有極強的意志力,到情緒來臨時提醒自己,還要稍等6秒,需要經常練習。
所以,不發脾氣的人,不是天生不喜歡發脾氣,而只是通過了多次練習,讓自己不發脾氣罷了。
周嶺在《認知覺醒》里面講到,不需要試圖壓制情緒,而是要學會用理智跟它對話。延遲享受,也是通過理智和情緒對話,才達到的結果。
04
這件事本身在于,很多人根本意識不到是自己出了問題,只會一味地埋怨別人,好像自己的不幸全都是他人造成的。
現如今,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如果你看不到自己情緒背后的原因,那就很難解決這個問題。
我以前也很容易情緒化,特別是有人冤枉我的時候,覺得自己特委屈,而又控制不住地想要發火。明明是別人理虧,最后搞到以為我在欺負別人。
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后,我也看了很多關于情緒的書。后來終于找到了原因,原來是上小學的時候,班里有同學打架,而我看到情況不對,就去找班主任,結果反被他冤枉是我挑起的。我感到非常委屈和不解,明明是做好事,為什么還成了做壞事的那個。
關鍵是,到最后他也沒能給出原因。本來我以為自己早就忘了,結果卻成了我內心的一個疙瘩。
以至于以后別人再冤枉我的時候,我根本無法開口為自己辯解,就好像我對這件事無能為力一樣。
后來,在一個心理學朋友的幫助下,我認識到事情的根源就在小學的那件事。再后來,我就告訴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懼怕老師的權威了。
我有權利,也有能力為自己辯解。找到了原因,和疏解了疙瘩之后,后來再遇到這些事,自然就很好解決了。
現在我不怕被別人誤會,因為我相信自己擁有解開誤解的能力,而且我一定能夠做到。
當然,我還用了一些輔助的小方法,比如寫“情緒日志”,記錄自己為什么會有情緒,情緒來時自己的感受,然后找到解決的方法。下次就開始實踐。
原來每天都需要寫n多條的情緒日志,我已經好久沒寫了。這也意味著,我基本擺脫了情緒的控制,而變得更加理智從容了。
有時候,我會翻看自己原來寫的東西,顯得多么地稚嫩和可笑。但那個時候,我就是被這些情緒控制著,而根本意識不到。
05
有情緒,也并非都是壞事。
情緒往往是伴隨著問題出現的,情緒一旦出現,就意味著有些問題必須得到重視。這些情緒,潛意識知道,而意識卻并不清楚。
英國在二戰中的首相丘吉爾,曾經講過這樣一段經歷。
有一次他準備去參加會議,剛打開車門,心里有一個聲音告訴他,不要坐這輛車。
然后他想了一下,就跑到后面那輛車去坐。有人不解地問他為什么,剛問完這句話,前面那輛車就爆炸了。
我們的潛意識比意識,感覺更敏銳。
在寫作上也是一樣的,你看過一本書,然后以為自己忘記了,但其實你的潛意識都記得,它會在你需要的時候,把那些知識調用出來,而你自己搞不清楚出處。
如果情緒出現,身體的某個部位就會感到不舒服。潛意識知道問題所在,意識卻并不明白。如果你就此放過,那么下次同樣的問題依然會出現。
最好的方法是,記下來。沒錯,就是記下來,然后分析,并找到原因和解決的辦法,下次就去擊破。就比如我寫的“情緒日志”一樣。
問題伴隨著情緒,一旦出現,意味著就有了提高自己的可能。不要那么快否決自己的情緒,或許它能幫助你成長也說不準。
如果遇到一個問題,你想繞過或躲避,那么結果可能是下次依然會狹路相逢。最好的辦法,就是解決掉。現在解決,總比以后解決要好。
應該慶幸的是,現在解決的問題越多,未來面臨的會越少。就如同我的情緒化一樣,因為我以前致力于解決它,現在我才不用受它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