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位同在讀博的朋友聊天,她說前段時間比較迷茫,于是出去轉了一圈,見了些在別的學校讀博士的同學,發現博士讀到后期很多人都是這種狀態:不知道將來該做什么,或者不知道怎么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能做些什么呢,留在美國的理工科博士生大多做了工程師。不是因為沒有別的想法,只是因為身份和語言的原因,進入一個穩定的大公司做工程師總是成為了最靠譜的選擇。
最近在做職業生涯訪談錄的緣故,采訪到一些職業轉型的故事。發現這些人往往不是先轉到一個自己喜歡的領域,然后開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是先在一個自己不喜歡的領域上開始嘗試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了積累,再順利成章的轉過去。
采訪W先生的時候,他剛成功賣掉了做了四年的start-up(創業公司),在寸土寸金的Palo Alto(位于硅谷中心地帶)買了自己的房子。
W先生本科畢業于國內Top2大學的物理系,之后到S大讀工科博士,博士第三年Quit。他說Quit掉博士的原因是發現相對于做一個十年或者幾十年后或許會影響人類對知識理解的研究,自己更喜歡做一件短期內能看到影響人們生活的產品。
但另一個原因是他在博士期間發現了自己在開發互聯網產品上的優勢和興趣。這個發現說起來純屬偶然,甚至是出于無奈。那個時候他靠著導師給的的RA(Research Assistant)的工資生活。導師手頭funding 一緊張,學生生活就要斷糧。他說每個學期導師在RA的合約表格上簽字的時候,導師的眼神都讓他覺得自己應該千恩萬謝。當時facebook app剛興起,他就想著編點facebook app來掙點生活費。沒想到竟然非常成功,賺了第一桶金不說,每天看著下載量不斷向上飚,給他帶來了讀博士日常生活中很難體會到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然而quit掉博士后,他卻去了一家因為工作清閑,在業界素有養老院之稱的IT界大型公司。事實上他離開學校的時候想的就是要創業,要做一個能給大家提供很多出行便利的手機app。但是作為剛從學校畢業的外國留學生,沒有公民省份或者綠卡,在美國直接創業機會幾乎是不可能的,一般只有大公司能夠為雇員sponsor工作簽證和綠卡。也這是大多數中國人選擇進入大公司的原因。因為工作簽證的緣故,他進入了這家大公司,開始一邊工作,一邊著手做自己的start-up。
他對這一年生活的形容是整個采訪中我印象最深的部分?!澳且荒辏颐刻煸缟掀唿c去星巴克為start-up的項目寫代碼,早上十點去公司,在公司洗個澡開始工作,一直到晚飯時間,在公司吃了晚飯,回家繼續做start-up的項目,一直到做睡覺。經常是寫著寫著就睡著了,一覺醒來發現天已經亮了,臺燈還亮著。”他說那一年和公司的同事交流不多,總是說不到一塊去,覺得不是一類人。同事們年輕點的一般就聊些哪里又開了家什么店,哪家的什么菜好吃;有孩子的就是尿布奶粉的育兒經。只要周末和些創業的朋友們一起聚聚,大家喝著啤酒聊聊創業,就覺得激情澎湃。
一年后W先生的產品成形,找到了投資人和創業團隊,他也辭掉了大公司的工作全職創業。之后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創業狀態,一群年輕人,沒有休息日也不分晝夜的高強度工作。很累,因為是自己給自己打工,也覺得很值得。
所以,如果你下次看到一個朋友,每天十點匆匆來上班,下午五點匆匆離開。也許不是因為懶惰,也許他還在上班前和下班后,為他真正想做的事情忙碌。
生涯訪談錄(一):http://blog.renren.com/blog/75529819/929098968?bfrom=01020110200
周文穎 寫于08/29/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