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孔子、墨子

老子、孔子、墨子,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我們對他們的了解多數只停留在表面,他們不僅僅是“圣人”“哲人”“賢人”這些面目模糊的標簽,藏在字里行間的熱血、微不可聞的嘆息、葉落無聲的心事都在歷史長河中可聞蹤跡。有沒有覺得很期待?那就讓我們走進老子、孔子、墨子的世界,從頭開始說起。作 者 梁啟超遙想當年,諸子百家爭相競艷的盛況,熱烈、激越、璀璨,令人心生向往。故人長已矣,而今不可見,書本卻縱容我們在不受拘束的時空相逢。那么我們就從老子開始,溯洄從之,且行,且聽。

圖片發自簡書App

老子姓李,名耳,亦名聃,楚國人。他在周朝做過“守藏史”,約莫為國立圖書館館長之職。據記載,老子和孔子是見過面的,一說在魯昭公24年,時孔子34歲,一說在魯定公8年,時孔子51歲。梁啟超先生認為后者更為可信,因為孔子在五十歲后的思想與之前有大變化,他猜或是受了老子的影響。

其次,老子與“老萊子”“太史儋”為一人或二三人我們尚不清楚,可以確定的是老子逝于中國,有個兒子名宗,曾為魏將,由此可知老子離戰國時甚近。

2. 老子學研究老子的學說,就是研究“五千言的《老子》(或稱《道德經》)”,全部講的,不外乎一個“道”字。所以我們可以從“道的本體”“道的名相”和“道的作用”三方面來了解它。(1)? 道的本體

“道”是什么?

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自然,就是“自己如此”,不摻雜任何外界意識。

“道”是什么樣的?

“道”的性狀無法用語言概括,因為語言由約定俗成的詞匯組成,而詞匯有既定的概念,如果用語言來概括“道”,則怎么概括都是不全面的。

(2)? 道的名相什么是“名”“相”?

耳可聞者曰名,眼可見者曰相。“名”即我們指稱事物之詞匯,“相”即肉眼可見該事物之模樣。

名”“相”的由來

老子認為名相自人類的分別心而來。例如,怎么能知道有“美”呢?因為對比了“惡”,體會出了“美”。老子說,而一旦人造出種種的“名”,“名”一旦成立,就永遠去不掉,人就用這些“名”來指稱、解說世間萬物。

名”“相”的害處 名”“相”既然起自分別心,那么就存在一定標準,比如你說“善”與“不善”,那么便有“善”與“不善”的標準,但人所覺察的標準,常有一定局限性,例如人養羊,故覺狼吃羊為不善,而從狼的角度,吃羊是存活之道,是善,誰的標準對呢?

所以“名”“相”自分別心來,就有局限,所以以“名”“相”來概括、描述“道”是不全面的,是狹隘的,是老子反對的。

3) 道的作用

五千言的《老子》,最少有四千言在講“道的作用”,但卻可以統括為其中的一句話:常無為而無不為。我們怎么來理解這句話?

常無為

比如器皿沒有空處就不能裝東西、房子沒有空處裝門窗就不能出入、空氣也無法流通,因此可見空處(無)的用處。

無不為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佛居,是以不去。”即因無為、因“空”,而無不可為,諸事可為。

為而不爭

這里梁啟超先生用了羅素對老子這幾句話的解釋。羅素認為人類本能中有“占有”和“創造”這兩種沖動。占有的沖動,要將事物據為己有,而世間物都是有定量的,甲占有的多了,乙的就少了,當占有的沖動發達起來,則人類就日日在爭奪相殺中。

創造的沖動則正與之相反,是要創造某物出來,這些創造物的性質往往是無限的,如詩歌、美術、音樂、思想等等。創造的人并不是為了自己得到什么好處,而僅僅是樂于創造出它們并與人分享,甲得到了,乙也能得到,且無損耗。

這種創造而不占有的狀態,即老子說的“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圖片發自簡書App

(4) 老子學說的弊病

其一便是:“道”有理,而“術”有誤。例如“小國寡民”的烏托邦理想,其第一條件是“人民皆愚”。且不論這要求對不對,首先它就是無法辦到的。人無知,可以學;人若已經有了智識,卻很難再洗去這些,令他變愚鈍。即便你采用一些手段以“愚人”,卻未必能達成這個目的。

其二,雖然“道法自然”,但若刻意追求返回一無所知的“自然狀態”,也是一種不自然,這就自相矛盾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二、 孔子

1. 孔子其人

周靈王二十年,即魯襄公二十一年(前551年),孔子生。

孔子少孤,二十歲左右為貧而仕,嘗為季氏之委吏乘田等官。二十四歲喪母,有門人助葬。

三十六歲避亂至齊國,三十八歲自齊反魯,門人益進。四十八歲,陽虎囚季氏,欲用孔子,孔子不仕。

五十一歲,見老子。五十二歲,出仕為中都宰。五十三歲,相魯定公,會齊侯于夾谷。五十五歲為魯司寇,墮三都。

五十六歲,離魯至衛。五十六歲至六十九歲歷游衛、曹、陳、宋、蔡、鄭、楚諸國,居衛最久,陳次之。

六十九歲自衛反魯,修《詩》《書》《禮》《樂》,作《易傳》,七十二歲作《春秋》。

孔子卒于七十三歲,時魯哀公十四年、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

結合孔子生平事跡,應注意到其人有這些特點:

①? 孔子出身甚微,并非士族,且為庶出。

②? 孔子教學甚早,年二十四喪母時,已有門人助葬。

③? 孔子政治生涯甚短,最大的事業就是墮三都,意在打破貴族政治,但完全失敗了。④? 孔子游歷地甚少,實際到過的只有周、齊、衛、陳,可能還到過楚國屬地葉,至于宋曹鄭三國,則只是經過,而沒有住,算起來未曾走出今山東、河南兩省。

? 孔子著書甚遲六十九歲自衛反魯后,才開始刪定“六經”。

2. 孔子學① 為學

孔子主張的“學”不是后世一些人所誤解的死讀書,而是“屢空”,是“心斎”,是“克己復禮”,是“不改其樂”,是“不遷怒不貳過”,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學的是如何生活,如何來養成自己的人格。② 一貫 忠恕

孔子曾說“吾道一以貫之”,這里就包含著“學”的方法。就是他曾經告訴子貢,說自己不是“多學而識”,是“一以貫之”。

也就是說,學做人的道理也好,學其他的也罷,并不僅僅是靠知識或經驗的堆砌,而是掌握學習的方法和原理,可以運用在學習任何事情上。

書中,梁啟超先生對孔子這句話中,“吾道”的“道”作了探尋,借由曾子的口可知,此“道”指的是“忠恕”(曾子曾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自己也旁證過,他曾經回答子貢問的“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的意思可解為“盡己之謂忠,推己及人之謂恕”。

③ 仁? 君子

之前說孔子講的“學”,是教人學做人、養成人格。梁啟超先生將“仁”解作“理想人格”,而“君子”則是能合著這種理想的人。

仁”字拆開,是兩個人,可見“仁”這種理想人格是體現在人與人的相處與交往中的,沒有他人,則顯不出個人的“仁”來。

關于“仁”的標準,“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厚德載物”……等等具體的言語散落在《易經》《論語》《禮記》等資料中,大家可以當作補充說明,把這些文獻中關于“仁”和“君子”的條目一一找來看。

但歸根結底,要理解學習孔子的“仁”,我們應像上一條目所述,去尋找“一以貫之”的準則——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含著這種準則,即與人相處,要做符合雙方相對關系的事情,為人君,要仁愛,為人臣,要敬上,為人父,應慈愛,為人子,應孝父母……等等。




④ 禮

最古老的禮本是宗教的一種儀式,而后演變為一切社會習慣、禮儀乃至行為規范。孔門注重禮樂,是因為視之為涵養人格的利器。

⑤ 樂

音樂是孔子的嗜好之一,也是他門下的必修課。孔子重視音樂,也因為他認為音樂是人類有感于人事物而發的,是愉悅人性、陶冶情操的好工具。

⑥ 名孔子重視“正名”已不用多說,正名而后可以循名責實,以求名實相副。否則,名不正,則言不順、事不成。

⑦ 性命

孔子少言“性”,而多論及“命”。孔子所說的“知天命”也常被誤解為狹義的人之“宿命”。實際上,孔子所說的天命,更多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定法則。例如莊子引用的孔子之語說“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⑧ 鬼神祭祀

孔子教人,說的都是世間法,而不說神神鬼鬼的東西,但祭禮、齋戒他卻是提倡的。在他看來,“萬物本乎天”,所以祭天;“人本乎祖”,所以祭祖。所以說孔子的祭禮,是將“祈求護佑”的需求轉變為“反本報祖不忘其初”的用心,正如他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2)? 孔子哲學思想的匯總(自《易》)

在宇宙本體是什么這個事情上,孔子的看法是“神無方而易無體”,即宇宙是沒有本體的。“易”就是變動,方生方逝,方逝方生,萬物都在不斷流動。

2) 孔子政治思想的匯總(自《春秋》)孔子的政治思想源自于孔子對理想社會的要求。孔子的終極理想社會形態是“大同”,大同社會,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不以個人或家族為單位,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兒童有公共教育,老弱廢疾有公共養老與醫療……

而后,他又提出“小康”作為邁進大同世界的過渡。兩者區別在于小康是階級主義,大同是平等主義;小康是私有主義,大同是互助主義;小康是國家家族主義,大同則是世界主義。

我們知道,孔子行事最尚“中庸之道”,對他來說,凡是在兩個極端的主張,都含有一面真理,但又各有各的毛病,所以他愿意采取折衷適用的主張去面對、處理事情。并且孔子的中庸還具有時效性,故稱之為“時中”。所謂的時效性,也就是建立在他認為“萬物都在不斷流動”的宇宙觀上,是動態變化、“與時偕行”的,而不是死板的。

而從修養性格來說,孔子也提出了模范: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知”就是理智層面,“仁”就是情感層面,“勇”就是意志層面,三者合成一個完整的人,這就是我們說孔子教人,注重在教人過好自己的生活,從這三方面入手,做到“不惑”“不憂”“不懼”,那么生活也大致就是自適而愉悅的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三、 墨子

墨子大略為魯國人,約生于孔子卒后十余年,卒于孟子生前十余年。


墨子少年時,也曾“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既乃以為其禮煩擾,傷生害事,靡財貧民”,于是另立一派,獨樹其幟,立場極端且毅然決然。

墨子特注意經濟組織的改造,要建設一種勞力本位的互助社會。




2. 墨子學1)? 兼愛墨子的兼愛是主張破除私有的概念,愛一切他者。

放下分別心,不區分彼此,因此不必為了“我”而損害“你”,兼以易別,則無需“虧人以自利”。而兼愛的形式就是去做利他的事情,也就是“兼相愛交相利”。(2)? 非攻

非攻的理念就是由兼愛直接衍生出來的,既然彼此無差別,兼相愛,則沒有“攻”的理由和必要。

需注意的一點是墨子非“攻”,而不非“戰”,即反對侵略主義,但自衛防御則是必要的。

因此墨子門下,人人研究兵法,一聽聞某國有攻打他國的消息,墨子就前往勸止,勸不住的,就帶著門生前往另一國幫助防守。(3)? 實利主義

墨子認為道德和實利不能相離,利不利就是善不善的標準。這里的“利”顯然不是狹隘的利己主義,而是維系“兼愛”的一種客觀經濟基礎。

墨子有為這里的“利”下判斷準則:

其一,凡事利余于害者謂之利,害余于利者謂之不利。就是說利大于害處的,算利,害處大于利的,算不利。他以“斷指以存腕”作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

其二,凡事利于最大多數者謂之利,利于少數者謂之不利。因此他說“殺己以存天下,是殺己以利天下。”由此看出墨子學派“只要利于天下就愿意犧牲自己”的行事風格。

并由此提出“節用”“非樂”的理念。①? 節用

墨子是實行主義,他主張凡是講出來的道理,要能實踐才算是好的道理。那么如何實現兼愛呢?地球資源一共就這么多,如果不虧人以自利,我們該怎么滿足自己呢?

墨子就此提出了“節用”的概念,就是我們應該克制自己的欲望,做人只要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就可以了,不需要再擁有更多。

②? 非樂

,非樂也是節用的一個方向,墨子非樂是因為他總覺得娛樂是費時失事。因此他認為不應該浪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源在音樂上③? 墨子的經濟學原則

墨子提出的一些與“利”相關的主張,都與經濟建設休戚相關:

消費——以自苦為極、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

生產——諸加費不加利于民者弗為、凡費財勞力不加利者不為也

勞力本位——賴其力則生,不賴其力則不生

社會分工——各從事其所能、各因其力所能至而從事焉重視時間——以時生財,才不足則反之時

人口問題——欲民之眾而惡其寡

分配問題——有余力以相勞,有余財以相分

4)? 墨子的宗教思想①? 天志

墨子講天志,其實是借“天”之勢來做兼愛主義的后援。區別于老子和孔子的自然的、無形而混沌的“天”的概念,墨子的“天”更像一個“人格神”,有自己的意志、情操、行為。

墨子提出天志的概念,其實就是借助外力,讓人相信自己的學說的一種手段罷了,并借天志引發的福禍報應系統來約束人的行為。

②? 明鬼

明鬼與天志是對立統一的一面,墨子的明鬼多講報仇作祟的故事,主要起令人恐懼的作用。

③? 非命非命一說,則意在推翻儒道兩家的命定主義,墨子認為假如人人生下來命就定好了,那還有誰做事呢?每天懶散地等著應命就好了。

所以他反對命定一說,命定說如果成立,人類便沒有了自由意志,也就不會有創造的動力,社會便是僵死固化的,因此墨子非命,就是主張人去做實事,去改變人生的走向,而不是成天無所事事。

5)? 墨子的理想社會

墨子理想中的兼愛社會,其組織法略見于《尚賢》《尚同》兩篇,類似于社會契約論的方式,選取賢人治國。而墨家后來每一代由鉅子統領的傳承方式,就于此類似。(6)? 實行主義

墨子是一位知行合一的人,對他來講,信一種理念,就要去實行。

他主張節用勞作,他就堅持只享用維持生命限度的衣食住行標準,對自己和門人都是如此,并且他重視勞作,且無論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都無差別地認可其價值;他主張兼愛非攻,他就帶領門人到處阻止他人攻國或去救亡守城,他通過實踐的方式向人們證明,他所主張的確可行。

(7)? 墨家論理學

論理學,也就是與人辯理的學問,是非常實用又有趣的一部分知識,記于《墨子》之《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六篇。

其中包括墨家的“知識論”“辯的方法”“辯的形式”和“辯的法則”這幾部分:




①? 知識論:三種獲得知識的方法墨家的知識論提出了三種獲取知識的方法:即聞、說、親。

聞知,就是從傳授得來,向別人請教、老師教你,你學會的,這是聞知。

說知,就是由自行推論得來。

親知,則是通過親身經驗獲得。

三者各有所宜,不能偏廢。

②? “辯”的方法

“辯”的方法有“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這三種演繹法以及“以類取”“以類予”這兩種歸納法。

以名舉實,就是給你所指的概念命名,例如那邊的那個動物,你管它叫“牛”,這就是以名舉實。

以辭抒意,講的是當你需要以是非等字樣判斷兩個概念的關系(這就是意),將它表達出來就需要用一句判斷性的句子,例如“牛是獸”“牛非禽”等,這個句子就是辭,這樣的表達就叫作以辭抒意。

以說出故,仍舊以上述案例來解釋。如說“牛是獸”,這是一個判斷,“獸是動物”,又是一個判斷,因這兩個判斷,你可以推理出“牛是動物”這第三個判斷。即牛之所以是動物之“故”,是靠前兩句推論(即“說”)出來的,是為以說出故。

以類取,則是在相似事物上歸納總結出一個通理的意思。

以類予,則像類推法、類比法,將一個道理推及相似事物上,以解決問題。

③? “辯”的形式

“辯”的形式在《墨經》中多有體現,與我們現代法自西方的邏輯學三段論異曲同工,即“大前提”“小前提”“判斷”或者叫“命題”“條件”“結論”,試舉一例說明:


大前提——凡人必有一死

小前提——墨子是人判? 斷——墨子必有一死

這就是一個符合邏輯的三段推論。④? “辯”的法則

或——不盡也

即所指范疇為非完全的,例如上一個案例“凡人必有一死”這是所指范疇周遍的情況,若說“凡人必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這句話的后半句,就是“或”。

假——今不然也指假設,例如“明天如果不下雨,我就去踏青”,這里講的,都是未發生的事情,即“今不然”的事情。效——仿照法則去做,是效

效得對,是中效,效得不對,就是不中效。《小取》中有一段說不中效的例子,可以給我們一些理解它的靈感:

其弟,美人也;愛弟,非愛美人也。車,木也;乘車,非乘木也。船,木也;入船,非入木也。盜,人也;多盜非多人也,無盜非無人也……惡多盜非惡多人也,欲無盜非欲無人也,愛盜非愛人也,不愛盜非不愛人也,殺盜非殺人也。

這是一個不可逆命題的案例,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在三段論中效的使用,需契合所指范疇,否則最后的結論就可能不成立。

辟——舉他物而以明之也

這條講的就是比喻,是讓他人快速明白你所講內容的一種有效有段。

侔——比辭而俱行也

侔是以類比手法去說明問題。就像“辟”是用一個概念說明另一個概念,“侔”就是通過這個判斷,類比說明另一個判斷。援——指援例援例是推論時候用的,例如甲認真學習,獲得了好成績,乙也同樣努力,就可以援例說明乙也可能獲得好成績。

推——推諸其所然者于未然者

也屬于歸納演繹法的一種,比如聽到一個結論:頭發長的人都是女人。那么可以試舉反例以反問,來推翻這一結論。

以上這些就是墨家七條重要的論辯法則。在《墨子》中,還包含了一些幾何學、物理學、經濟學的知識,可見墨子實行主義之名不虛。墨家后人也同樣重實行,以使墨學在戰國時成為一代顯學。而漢以后,墨學逐漸絕跡,然墨學精神則深入人心、至今不墮,成為我們民族性格的一部分。

正如常言道:人生最大的遺憾在于美好的一切不可重來。




如果只當這是一場紛繁熱鬧的演繹,或許就會生出這樣的失落來。




時移世易,星移斗轉,那個遙遠年代的物質、肉體俱往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002評論 6 542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400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136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714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452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818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812評論 3 446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997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552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292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510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035評論 5 3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721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121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429評論 1 294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235評論 3 398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480評論 2 379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