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的那些文人們之:
雄才大略的曹操
殺了孔融的那個曹操在中國歷史上名聲不好,民間更是把他看做大奸大惡之人。其實這真的是誤解他了。可以說曹操一直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受委屈的人,沒有之一。
很久以來人們都說曹操陰險狡詐,不過歷史上哪一位君王是純真無瑕之人?被眾人看做是明君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哪一個沒有使用過陰謀權術?和修阿房宮修陵墓的殘暴的秦始皇相比;和漢武帝晚年發生的“巫蠱之禍”,上至皇后、太子、丞相,下到普通百姓,幾萬人喪命其中的冤案相比;和唐太宗玄武門之變,殺兄弒弟之舉相比;和宋太祖的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相比,曹操還真算不上是手段狠毒之人。每個君王為了建立自己的基業,權謀是其必不可少的要素。
仔細看看歷史,戲劇舞臺那個白臉的曹操絕對不是真實的曹操,那只是一個被漫畫丑化了的人物,實際上,曹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公正地講,他應該算是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他處于亂世之中,對于當時的社會起到了穩定發展的作用。黃淮流域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社會經濟遭到空前的破壞,百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土地荒蕪,幸存者被迫離鄉背井,流落他方,“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曹操此時實行了一系列政策來恢復經濟,穩定局面,解救民生,如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等,對當時社會經濟的恢復起到了積極作用。陳壽在《三國志》里講:“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指曹操)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最初曹操的勢力遠不如袁紹等人,但他懂得重用人才,深謀遠慮,治理措施得當,所以成就了一番大業。作為史學家,陳壽對曹操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的。
毛澤東同志也認為: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當然,像歷朝歷代的開國者一樣,曹操也有建立自己的新王朝的野心(或者說是雄心),但他為了社會的穩定,不急于求成。曹操在孫權擒殺關羽、取得荊州后,上表任命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兼荊州牧,封南昌侯。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并勸曹操取代漢朝自稱大魏皇帝。曹操將孫權來書遍示內外群臣,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意為:這小子想把我放火上烤啊! 曹操手下群臣也乘機向曹操勸進。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意思就是,如果天意選中了我 那我就當個周文王吧。周朝時,周文王并沒有即皇帝位,即位的是他的兒子周武王,周文王的號是兒子周武王封給他的。
除了政治軍事上的成就外(這些不是本文要談的重點),曹操還是一個水平很高的文學家、書法家、詩人,在建安時期的文壇上,他可是算是屈指一數的人物,甚至可以說是領軍人物。文學史上被稱為“建安風骨”或“漢魏風骨”的文學風格,他是最主要的創造者,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建安風骨”以風骨遒勁而著稱,并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我們看看曹操的詩作,就能深刻感受到,他是最能表現這一特點的詩人。同時曹操還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王沈《魏書》里說:“太祖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現在我們把他放在文人里評述,沒有一點抬高他的意思,只是尊重歷史事實,給與他客觀公正的評價而已。
曹操的詩繼承了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并表現出了新的內容新的氣象,展示出嶄新的面貌。在曹操的詩歌里,能看到他的遠大志向與政治抱負,能看到漢末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的現實情境,能體會到他的悲天憫世之情。他的詩歌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恰如本人。
他的一部分詩反映了東漢末年動亂的社會風貌,表現出他對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和關心。如《蒿里行》記述了漢末軍閥混戰的現實,真實、生動、深刻地揭示了人民遭受的苦難,被人們稱之為“漢末實錄”的“詩史”之作。“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寫出了袁紹等軍閥不能合力討伐董卓,反而擁兵自強,相互混戰,“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袁術在淮南稱帝號,袁紹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璽,謀立王位。“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這幾句形象地記述了造成的離亂和人民死亡的史實。“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兩句生動真實,過目難忘,流傳千古。詩人在短短十六句五言詩中概括了一段歷史風貌,展示了廣闊的社會現實。詩歌不僅對因戰亂而陷于災難之中的苦難百姓表示了無限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各路軍閥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
曹操還有一些詩則是表現了他想要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和自強不息、頑強進取的精神,這也是最能體現他的精神風貌作品。有人說,曹操的身上自始至終都蘊育著非常濃烈的英雄情結,這是因為漢魏時期特殊的社會氛圍和他個人的獨特經歷造成的。曹操作為時代的英雄,他在詩歌中強烈地體現出了渴望建功立業和一統天下的愿望與理想。其《短歌行》中的名句“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真實地展示出了詩人希望招來天下賢才,共聚一堂,從而幫助自己完成一統天下大業的雄心壯志,這可以看做是曹操豪情激昂開創偉業理想的集中體現。
《步出夏門行·觀滄海》一詩全篇寫景,生動形象,讓人如臨其境。詩歌并沒有直抒胸臆,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詩人的濃烈情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詩人通過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表現出了自己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博大雄渾是其十分統一的色彩。這首詩最能表現出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氣象壯闊,雄渾高亢,動人心魄。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的。
我們注意一下該詩的寫作背景,就能更深刻地體會到曹操想在詩中表現的情感。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曾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他們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以解身后之患。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于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的勝利意義重大,它鞏固了曹操的后方,提供了實現統一中國的宏愿的現實基礎。
1000多年后,偉人毛澤東也在此地賦詩一首:“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詩歌跨越時空,“往事越千年”,將相通的雄渾豪放的豪情壯志連接起來了。
曹操在詩歌中還極力抒發自己向命運抗爭的豪情壯志與不屈的意志。《短歌行》是曹操最有代表性的詩作,這是一首政治性很強的言志詩,雄渾沉郁,意境雄闊。“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歌以開放的筆調抒寫了詩人求賢若渴的思想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本出自《詩經·鄭風·子衿》篇,是寫姑娘思念自己的愛人的,而曹操借來,把它比喻成自己對賢才的思念,生動而又恰當;而“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出自《詩經·小雅·鹿鳴》,意思是:野鹿呦呦叫著呼喚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許多好的賓客,鼓瑟吹笙邀請他,歡聚一堂。在這里成為它詩人盼望著萬眾歸心、共成大業的心愿的體現,渴望賢才齊集一堂之情躍然紙上。
《龜雖壽》一詩也將作者豪邁壯闊的情懷表現得一覽無余,其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成為千古名句,淋漓盡致地顯示出詩人雖已年暮但仍激情澎湃,保持著銳意進取的生命活力,他要向命運抗爭,這是一種生命激揚的英雄氣魄和人生志向的顯現。
曹操的詩特色鮮明,獨樹一幟。語言質樸無華,直抒胸臆。他本是一位豪氣蓋世的英雄,不屑于寫瑣碎的景象,表現纖弱的情感,更不屑于辭藻的雕飾,所以,他的詩表現出一種悲涼、慷慨、雄偉的特征。正如現代學者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講的:“他是撥亂世的英雄,所以表現在文學上,悲涼慷慨,氣魄雄豪。”明代胡應麟《詩蔽》中也評價曹操到:“魏武雄才崛起,無論用兵,即其詩豪邁縱橫,籠罩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