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喜歡鳴人是喜歡他的屌絲和執著,14歲愛上鼬神是愛他憂國憂民。到今日我接受佐助,無外乎“成長”二字。
與《火影忍者》第一次相遇的時候正是我一生中最為囂張凌厲的時候,雖不見得討喜,倒也難得的光明磊落。那一年火影的劇情還沒進化成世界大戰和當代神話,故事的主題仍舊是喜聞樂見的“鳴人追佐助”。作為一名傻呵呵的大齡兒童,那時候我很喜歡鳴人。鳴人最可貴的不是最初還不見經傳的卓然天賦和離奇身世,而是他里里外外能被一眼望到底的湛藍,以及想和整個世界做朋友的企望和熱情。
與之相對的是,我從第一眼看見佐助就討厭。為什么?他太目中無人了。初中二年級的年紀,沒有多懂事,好歹有了幾分人生觀的萌芽。從那時起我就很堅決,人不能因為一己的私欲而傷害別人。放到這件事上,就是你可以覺得自己很牛逼,但是這種想法不能流于表面,然后去到其他人面前耀武揚威。而佐助的一臉“你們這些渣渣”真是精準地戳中了埋在我心底的隱疾。
那時候以及往后的幾百集十年間佐助都一直是個落難的少爺,從提劍敞胸的浪子形象,到桀驁不馴的眉間藏鋒,再到九頭牛也拉不回來的“復仇野心”……滿足著少女們對霸道總裁的所有幻想。可我對他卻越來越不感冒。并不知道為什么,在很多人眼里心里的顏值爆表落在我眼前就是一張毫無特點的路人臉,甚至還沒小時候好看。他走得路線我更是無法理解——一意孤行投奔大蛇丸、不擇手段追求力量、好容易殺死哥哥又被人煽動要毀滅木葉……即使時至今日,我依然認為岸本成功地把佐助刻畫成了一個中二少年,連他的一顰一笑都堪稱傳神。
而與此同時我結識了他哥哥。不得不說鼬出現得恰到好處,彼時我鮮少見識過忍辱負重型的角色,頭一次看到鼬這樣舍生取義舍己為人慘絕人寰痛徹心扉的大悲劇,正是陽光少女的我簡直毫無抵抗之力,瞬間就棄甲投降了。在人一生中,一個對你產生最大影響的人未必是最優秀的,但當他出現得天時地利人和,你會覺得是命運讓你們彼此吸引。從那時候喜歡上鼬,自己變了很多,比如從一開始想起鼬的悲傷壓抑,到后來的習以為常,再到如今的平心靜氣,無非是他已漸漸地成為我心靈的一部分,我熟悉他就像熟悉自己的身體——哪天摔了個疤,哪天長了顆痣,哪天又被蚊子咬了個包……
既然說到鼬神,便止不住想多說兩句。鼬滿足了我對于完美人格的所有幻想,聰明,隱忍,溫柔,決斷,至少在當年,他一度是我的道德標桿。“為了忍者世界,為了木葉,以及為了最親愛的弟弟而賭上了一切的——你的哥哥宇智波鼬的生存之道!”這句話陪伴了我度過整個少年時代,時時鼓舞我去成為像宇智波鼬那樣頂天立地的人。誠然,現今步入青年范疇的我對自己的一生又有新的要求,不妨說出來,我想做一個真真正正的中國讀書人。然而宇智波鼬畢竟是里程碑式的存在,他只需要站在那,哪怕不發一言,也足夠讓我回憶起后來因他而生的波瀾萬千。
當話題進行到這的時候,時態終于可以切換成現代時,而我可以從那些年混亂剝落的記憶中抽身而出,然后不得不承認我和佐助,鳴人他們已經一起度過了那樣漫長的年月,漫長到你甚至能看清一個孩子是怎樣成長為父親的。在火影本傳完結的時候,鳴人和他的小伙伴們紛紛結婚生子,包括一直不食人間煙火的佐助。經過十幾年的風風雨雨,佐助終究是承了小櫻這份情。不但承了情,還生了娃。當年成日喊打喊殺的佐二柱子,恐怕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也會有牽掛和放不下。
說實話,我發自內心地喜歡現在的佐助。但是與此同時我也不想把他的現在和過去割裂開來。是的,我喜歡現在的他,討厭過去的他,然而無論什么時候,佐助都始終是佐助。我從不認為一個人更改不了的過去會是什么污點,沒有人是生下來就會走的,沒有人是生下來就會包容和體諒,會付出和奉獻,會隱忍和妥協……我們總是在這個世上不斷地被人傷害和傷害別人,然后學會如何去愛。當從前那個“早已閉上雙眼”的自負少年在山雨欲來的時候選擇獨自扛起一切,然后告訴村里的同伴“未來還是光明的,不是嗎”的時候,有誰會不感動?說句題外話,連佐助都會安慰人了,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做一個溫暖的人呢?而我今天對他的喜愛也正是建立于我們曾經的敵對之上,并因為這曾經的敵對而更加惺惺相惜——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鳴人沖動,佐助驕傲,而沖動和驕傲正像兩把刷子,于大開大合間圖案出我們曾經濃墨重彩的青春歲月。年輕人啊!總會犯點錯誤,總會不可理喻,總會腦袋短路。但在這些錯誤,短路和自負背后,卻是再也回不去的血氣方剛和勇往直前。那時候真年輕啊……一杯酒一句話一個朋友,就足夠讓你滿腔熱血都上了頭;一場情一出戲一種渴望,便能換你輕而易舉地把性命拋諸腦后。
699話后,每次面對佐助都像是在照鏡子。我是個對自己有點狠也有點嚴格的人,很多時候無法原諒和放下自己在少不更事的年月里犯下的錯,吃過的虧。曾經因為做事的方法不當走過這樣或那樣的彎路,曾經在單純迷茫的時候被人欺騙而追悔莫及,曾經在人生經驗不足的時候盲從他人走上了一條并不想繼續的道路……這些遺憾,愚蠢和痛苦讓我少有追憶似水流年的閑情逸致。最開始讀《追風箏的人》的時候,看不出這本書究竟好在哪里,也無法接受主角阿米爾懦弱的性格和他背叛至交哈桑的行為。然而當阿米爾再一次站在孩提時代曾經傷害過哈桑的仇人阿塞夫面前時,阿米爾可能永遠無法像個足夠強壯的男人那樣把阿塞夫摁倒在地,但他沒有再逃避。他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哈桑的兒子,即使在被打得半死以至于精神混沌之際也沒有再松手。那一瞬間我終于原諒了阿米爾,是的,誰沒點故事呢,誰沒點懦弱的時刻,誰沒有年少無知過,然而這所有令人難以啟齒的自私曖昧和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爽朗灑脫一樣,都是被自己鮮血浸潤過的“青春”啊。
曾經做過一個以《小王子》為背景的心理測試,測試的結果一直很讓我動容。
“就像是故事的講述者,你曾經是一個大人無法理解的孩子。隨著年紀的增長,你慢慢和社會妥協,成為了一個睿智而不缺乏幽默感的成年人。你喜歡融洽和睦的氛圍,總是刻意隱藏自己內心尖銳的一面,所以有時候,會給人存在感淡薄的印象。你的愛情總是含蓄而緩慢,沒有纏綿悱惻的纏綿,卻像一杯茶,起初淡而無味,時間久了變得醇香又苦澀。有時候,你并不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么,知道一切都時過境遷,才想起當初那個最真的夢。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不要在仰望星空的時候獨自悲傷,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請一定要告訴他。”
隨著年紀的增長,我的心緒也變得越來越平和。就像今年大年三十,我通過微信去請求一個久未謀面的發小的原諒,在話說出口的一瞬間痛哭失聲;就像在封筆多年之后,我突然發現只要誠實地面對自己,寫出來得東西其實也沒那么丟人;就像雖然一直有沒學文科的遺憾,但在早已告別語文課堂的今天,我卻越來越像個真正的書生。轉眼這么些年,我也該同自己和解了。
我依附于我的過去,只因它造就了今天的我。佐助,我們都已長大成人。